第472章 科教兴国
两人回到寝宫,徐妙薇拿过扇子帮他散热。
“陛下,臣妾身子不方便,陛下若想,便去宋家姐妹那里。”
朱标只好把这件事说清楚:“朕想过了,汪成两家为朝堂稳固,朕倒希望把宋家姐妹遣回原籍,或者她们愿意留在宫中,朕就许给五弟六弟。”
徐妙薇也正经的和朱标讨论此事:“陛下就怎们能确定汪贵妃和成淑妃生的都是儿子呢,万一都是女儿怎们办。
况且孩子又不是每个都能健康成长,陛下是一国之君,往后开疆辟土万里,还是自己的孩子用起来顺手,我们都是支持陛下的。
宋家姐妹出宫去,难免有人质疑她们的清白,反而是害了她们。”
朱标一时间无言以对,他的那些医士虽然医术提升,可谁也不能保证孩子健康到成年。
大明今后开疆辟土,需要子孙来治理。
“陛下自然要多子多孙,留下宋家姐妹。”
朱标想的烦躁,索性把这事抛之脑后,想着如何将新政变成民间流传的故事。
第二日朱标将文化传播的力量重视起来,经过和内阁商议,决定设文工团,归属大周报阁管辖。
“罗贯中,施耐庵朕好几年不见他了,如今可知下落?”朱标翻开内阁起草的决定,看着内容问道。
“陛下,老师游历各地许久未有信儿,臣不清楚。”罗贯中也是不知道施耐庵是死是活,毕竟这个时代断了信件往来,就是断了消息。
朱标点头,他召罗贯中和高启也不是关心施耐庵去了哪里,而是想编几套关于科技兴国,教育强国的戏文小说出来。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明朝是个文化形式发展最多最杂样的时代,小说和戏曲都是达到了昌盛。
后世的四大名著,其中三部就是出自明朝,就连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也能编成小说出来。并且编的让后世丝毫不怀疑,这才是真本事。
就连朱标自己也曾经信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
可实际上,潘金莲和武植都是存在的明朝人,只不过被水浒给化用成了相反的故事。
武大郎,原名武植,老家是清河县人,中年才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而潘金莲的父亲也是知州,夫妻两人生活恩爱。
同乡王进家道中落,因帮助过武植,投奔他想讨个官做,但因在武家等不到武大郎安排,以为武大郎是不愿意帮他,气愤离开。
一路散播谣言,谣言诽谤潘金莲和武植,谁知回到家乡,才发现武大郎和潘金莲帮他盖了房子,便掠羞愧难当,将自己的谣言戏文撕的粉碎。
三人成虎,谣言一旦传出,覆水难收。众人又爱听猎奇刺激,武潘二人的谣言四处流传。施耐庵整理,做成了戏文。
既然这样的戏文都可以,那他也要让手下这些文官,为大明编几出关于新政的戏文,拿来好好的演一演。
从南直隶到北直隶,再到西直隶,传遍大江南北,演遍大明的府县乡。
次日,周报阁最为忙碌,他们腾出一间放周报的屋子,留出来给大明“文工团”作为演绎戏文用。
大明天子亲自在文工团指挥众官员,把大明的扬州府这些年的变化写进戏文。
高启和罗贯中根据朱标新政的实施和要求,将大明开国时的废物到青苗万亩,到后来国士院的肥料和农具,红薯土豆辣椒玉米,都编进了戏文。
戏文讲的是,扬州从洪武初年的十八户人家到朝廷开始在那里种新粮,做试验田,盐务局,一点点的从荒地变成繁华,主要突出扬州府的变化。
朝廷进行的化肥,粮种,以及农具,下西洋带回来的稀有物等这些为大家呈现。
戏文的名称就叫:《烟花三月下扬州》。
朱标让大明话剧社的戏子过来演,编了关于扬州府变化的歌谣调子。
把科技和教育用纪实的方法写了出来。并让各地中每天读周报的地方增加了一项讨论科技教育。
比如,为什么东西要往地上落而不是空中。
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白天去哪里了……
各府县设“国士奖”,凡是各地会搞发明的,能够发明新东西,朝廷便将国士奖的奖银发给他们,鼓励他们多发明。
又让各学堂府学的学子,在休沐时走上街头,他们每为百姓讲说一遍新政戏文和故事,就算成勤工俭学,一天三十文。
在银子的带动下,大家都积极的动起脑来,朱标编的诗句也开始流传。
京城大街中,常听到有人在吟诵:
“君不见,国富民强科技来,穷困潦倒不复回。君不见,曾经稻田稀如草,而今丰收稻成海。
得粮喜庆须尽心,莫使地荒人颠沛。帝行科技必有用,千粮丰收春耕来。
化肥良种且投用,撒入土地换千金。银土豆,金玉米,玉米辣椒成了宝。
今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朕侧耳听………
青天绿水,小桥庄园。
江山殿前,朱元璋拿着城中流传的诗,道:“你别忙了,听咱给你读这打油诗。”
马皇后放下手中的女红,坐到朱元璋身边:“你念。”
“春眠不觉晓,种粮就是好。用了除草剂,荒草死不少。”
朱元璋似乎越念越起劲儿,又找了一首给马皇后读起来:
“田间荒草光,百姓睡的香。”
“百姓不用除草剂,大明粮田如荒原。”
刘伯温也在,摸着胡子笑着对朱元璋道:“陛下还在城中的房屋贴了不少的口号。”
“口号?咱倒是没注意。”
乾清宫,朱标正在检查唐贤和元宝的背诵。
“朕让你们背。”
“是,奴婢这就背。”元宝将自己的纱帽转了转,清了清嗓子:
“田用除草剂,不是用武力。”
“来一包吗,满足你。”
“科教,超出礼法之外,不在道义之中。”
朱标这些日子发现,这些文官也是有很大的压榨价值的,比如他们书法文章都不错,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让他们好好的给自己,按照之前《洪武大策》,继续编写《天晏大典》,重新收集归纳,农,医,工,商,民间杂剧,风俗,食,还有三宝下西洋时带回来的一些见闻。
作为《洪武大策》的延续。
最重要的是去编写朱标要求的《天晏字典》。
朱标相信,这些喜欢舞文弄墨的文官,对这件事会很喜欢。
“陛下,臣妾身子不方便,陛下若想,便去宋家姐妹那里。”
朱标只好把这件事说清楚:“朕想过了,汪成两家为朝堂稳固,朕倒希望把宋家姐妹遣回原籍,或者她们愿意留在宫中,朕就许给五弟六弟。”
徐妙薇也正经的和朱标讨论此事:“陛下就怎们能确定汪贵妃和成淑妃生的都是儿子呢,万一都是女儿怎们办。
况且孩子又不是每个都能健康成长,陛下是一国之君,往后开疆辟土万里,还是自己的孩子用起来顺手,我们都是支持陛下的。
宋家姐妹出宫去,难免有人质疑她们的清白,反而是害了她们。”
朱标一时间无言以对,他的那些医士虽然医术提升,可谁也不能保证孩子健康到成年。
大明今后开疆辟土,需要子孙来治理。
“陛下自然要多子多孙,留下宋家姐妹。”
朱标想的烦躁,索性把这事抛之脑后,想着如何将新政变成民间流传的故事。
第二日朱标将文化传播的力量重视起来,经过和内阁商议,决定设文工团,归属大周报阁管辖。
“罗贯中,施耐庵朕好几年不见他了,如今可知下落?”朱标翻开内阁起草的决定,看着内容问道。
“陛下,老师游历各地许久未有信儿,臣不清楚。”罗贯中也是不知道施耐庵是死是活,毕竟这个时代断了信件往来,就是断了消息。
朱标点头,他召罗贯中和高启也不是关心施耐庵去了哪里,而是想编几套关于科技兴国,教育强国的戏文小说出来。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明朝是个文化形式发展最多最杂样的时代,小说和戏曲都是达到了昌盛。
后世的四大名著,其中三部就是出自明朝,就连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也能编成小说出来。并且编的让后世丝毫不怀疑,这才是真本事。
就连朱标自己也曾经信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
可实际上,潘金莲和武植都是存在的明朝人,只不过被水浒给化用成了相反的故事。
武大郎,原名武植,老家是清河县人,中年才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而潘金莲的父亲也是知州,夫妻两人生活恩爱。
同乡王进家道中落,因帮助过武植,投奔他想讨个官做,但因在武家等不到武大郎安排,以为武大郎是不愿意帮他,气愤离开。
一路散播谣言,谣言诽谤潘金莲和武植,谁知回到家乡,才发现武大郎和潘金莲帮他盖了房子,便掠羞愧难当,将自己的谣言戏文撕的粉碎。
三人成虎,谣言一旦传出,覆水难收。众人又爱听猎奇刺激,武潘二人的谣言四处流传。施耐庵整理,做成了戏文。
既然这样的戏文都可以,那他也要让手下这些文官,为大明编几出关于新政的戏文,拿来好好的演一演。
从南直隶到北直隶,再到西直隶,传遍大江南北,演遍大明的府县乡。
次日,周报阁最为忙碌,他们腾出一间放周报的屋子,留出来给大明“文工团”作为演绎戏文用。
大明天子亲自在文工团指挥众官员,把大明的扬州府这些年的变化写进戏文。
高启和罗贯中根据朱标新政的实施和要求,将大明开国时的废物到青苗万亩,到后来国士院的肥料和农具,红薯土豆辣椒玉米,都编进了戏文。
戏文讲的是,扬州从洪武初年的十八户人家到朝廷开始在那里种新粮,做试验田,盐务局,一点点的从荒地变成繁华,主要突出扬州府的变化。
朝廷进行的化肥,粮种,以及农具,下西洋带回来的稀有物等这些为大家呈现。
戏文的名称就叫:《烟花三月下扬州》。
朱标让大明话剧社的戏子过来演,编了关于扬州府变化的歌谣调子。
把科技和教育用纪实的方法写了出来。并让各地中每天读周报的地方增加了一项讨论科技教育。
比如,为什么东西要往地上落而不是空中。
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白天去哪里了……
各府县设“国士奖”,凡是各地会搞发明的,能够发明新东西,朝廷便将国士奖的奖银发给他们,鼓励他们多发明。
又让各学堂府学的学子,在休沐时走上街头,他们每为百姓讲说一遍新政戏文和故事,就算成勤工俭学,一天三十文。
在银子的带动下,大家都积极的动起脑来,朱标编的诗句也开始流传。
京城大街中,常听到有人在吟诵:
“君不见,国富民强科技来,穷困潦倒不复回。君不见,曾经稻田稀如草,而今丰收稻成海。
得粮喜庆须尽心,莫使地荒人颠沛。帝行科技必有用,千粮丰收春耕来。
化肥良种且投用,撒入土地换千金。银土豆,金玉米,玉米辣椒成了宝。
今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朕侧耳听………
青天绿水,小桥庄园。
江山殿前,朱元璋拿着城中流传的诗,道:“你别忙了,听咱给你读这打油诗。”
马皇后放下手中的女红,坐到朱元璋身边:“你念。”
“春眠不觉晓,种粮就是好。用了除草剂,荒草死不少。”
朱元璋似乎越念越起劲儿,又找了一首给马皇后读起来:
“田间荒草光,百姓睡的香。”
“百姓不用除草剂,大明粮田如荒原。”
刘伯温也在,摸着胡子笑着对朱元璋道:“陛下还在城中的房屋贴了不少的口号。”
“口号?咱倒是没注意。”
乾清宫,朱标正在检查唐贤和元宝的背诵。
“朕让你们背。”
“是,奴婢这就背。”元宝将自己的纱帽转了转,清了清嗓子:
“田用除草剂,不是用武力。”
“来一包吗,满足你。”
“科教,超出礼法之外,不在道义之中。”
朱标这些日子发现,这些文官也是有很大的压榨价值的,比如他们书法文章都不错,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让他们好好的给自己,按照之前《洪武大策》,继续编写《天晏大典》,重新收集归纳,农,医,工,商,民间杂剧,风俗,食,还有三宝下西洋时带回来的一些见闻。
作为《洪武大策》的延续。
最重要的是去编写朱标要求的《天晏字典》。
朱标相信,这些喜欢舞文弄墨的文官,对这件事会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