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失控
近年来饭圈文化当道,成为流量明星的倚仗。与过往的追星文化相比,饭圈文化复杂得多。
以前的追星族表达方式不过是买唱片买电影票看演唱会,即使是歌友会之类的组织也相对松散。饭圈文化里的粉丝们则会为偶像买周边、租广告位做宣传和投票,还会在各种平台上充当明星的流量推手,成为流量明星的生存土壤。
他们花钱的地方更多、花的钱更多,同时更具组织性,并因此形成利益圈层。这当然跟网络时代有关,依托社交平台,粉丝可以迅速聚集并形成合力。
粉丝追逐偶像,原本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果偶像的自我实现过程与粉丝的成长之路相契合,更可以印证榜样的力量。但饭圈文化却逐渐变味成怪圈。
一些流量明星自身劣迹斑斑甚至触犯法律,只是饭圈乱象的一部分。粉丝的“撕”与“黑”,近年来几成流行。比如同一组合中不同偶像的“唯粉”对峙。
影视剧男女主的粉丝撕“番位”,还有控评、屠版、互踩、挂黑、造谣攻击、集体人肉与网络恐吓等做法,让饭圈文化乌烟瘴气。
饭圈的构成其实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但从近年情况来看,饭圈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越发令人担忧。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袭,既关乎“心”也关乎“金”。
对自家偶像的无条件维护和强烈的排他性,动辄诋毁和辱骂其他艺人,与别家粉丝骂上几天几夜,不但浪费时间,也让人难以摆脱狭隘价值观与暴戾之气。长期浸淫于饭圈文化的青少年,认知能力可想而知,甚至会在非黑即白的导向中漠视法律与人性。
沉迷于偶像情结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个体,失去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失去是非观念和基本的法律意识。
饭圈文化甚至会侵蚀教育,此前有教师组织三年级小学生为自己偶像应援,可谓师德尽丧。一些学习类APP包含大量追星内容,也引发争议。
饭圈还是一个吸血的场域,为心爱的明星一掷千金,放在二十年前是社会新闻头条,可如今却成了饭圈主流。
开销并不仅仅是买专辑买周边,还有很多看起来非常无谓的花费。这些花费打着集资的名义,将粉丝的行动力当成一种宗教仪式般的考验,大到策划活动,小到偶像活动现场的花篮、易拉宝,都是集资的一部分。
至于集资租城市地标的大显示屏、搞无人机灯光秀,甚至租直升机等原本只在言情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景象,如今也已司空见惯。
并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少年,会盗用父母账户,或借用他人身份证进行网贷,为偶像集资打榜、送应援礼。
甚至有农家孩子将关乎生计的买种子钱也拿出来应援,这种动辄千万元的集资,并没有完善的财务监控,因此挪用公款、做假账乃至卷款潜逃等事件层出不穷。
比如之前的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投票环节设定为只要购买指定乳制品并开盖扫码,粉丝就能为偶像投票。
于是粉丝们整车整箱的买奶拧盖投票,然后将奶大量倒掉。还有粉丝会大量购买偶像亮相的当期杂志,却只付款不要求发货,以此推动销量。有饭圈为艺人集资买一期杂志,销售额甚至会高达两千多万元。
与许多人想象不同,饭圈文化在组织性上并不盲目,反而因为对偶像的爱,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和行动力。
它的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和分工,粉丝们各司其职,为偶像做各种工作。唯一与一般公司不同的是,大多数基层粉丝没有工资可拿,还得往里倒贴。社交网络对粉丝有着精准操控,进而形成全面剥削,压榨着粉丝的时间、劳动、钱财乃至身体。
如果一个团体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它组织性和向心力越强,就会在歪路上走得越远,破坏力也越大。
饭圈的体系从不单纯,在日常行动中,饭圈也有相当严密的战术,甚至形成巨大的精神控制。
比如在引导粉丝骂战时,为让自家粉丝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高级别粉丝就会有意采取虐粉,以各种贬低性话语刺激自家粉丝,驱使他们更加疯狂地投入精力与财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不惜对部分自家粉丝进行各种污名化,打榜不努力、捐钱少、应援不积极的粉丝,会遭遇歧视、围攻甚至网暴。
国内的饭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棒子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诞生早期的偶像产业和饭圈文化。三大娱乐公司和三大娱乐颁奖礼相继诞生,电视台也推出各种打榜类节目,渐渐形成偶像体系。
粉丝们为应援各自偶像,开始以专属的颜色、名字、官方周边来区别阵营,形成饭圈文化。
偶像打造采用的是练习生模式,艺人闷头练习几年后,再以比赛等方式出道,一出道就是成品,俨然一条工业化流水线。
同时也因为这种偶像周期,所以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商业变现。每个人要缴纳年费,同时与艺人背后的资本方没有任何关系,也很注重对偶像的隐私保护,在应援方面强调礼节。
但如果将饭圈文化归咎于棒子国,那多少冤枉近邻。因为棒子国虽然经历过饭圈文化的狂热期,直至今天仍然存在许多暗面。但整体来说人家娱乐产业的进步仍然肉眼可见。
早在十年前国内娱乐资本就已发现,那样打磨一个能唱能跳的偶像组合,不但耗时长花费大,而且存在极大市场风险。
即使是相对周期更快、标准化程度更高的棒子国练习生模式,在许多人看来都太过麻烦。反倒是参加选秀综艺和拍电视剧,不但简单还能将艺人的商业价值快速变现。
也正因为这一思路,才让一众才艺平平、既没唱功又没演技,难觅代表作的小鲜肉走上前台,成为资本的选择和流量担当。以前的明星是先有作品再有人气,流量明星恰恰相反,先有流量再谈其他,而流量何来?
靠的是粉丝们的精力与财力支撑!
视频平台兼具专业制作能力和互联网强大资本,也因此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所以平台可以摒弃过往效仿海外娱乐造星产业的做法,摒弃经纪公司主导的传统,独立完成偶像的制造和饭圈文化的推进。
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但显然不是一条正确的路。
以前的追星族表达方式不过是买唱片买电影票看演唱会,即使是歌友会之类的组织也相对松散。饭圈文化里的粉丝们则会为偶像买周边、租广告位做宣传和投票,还会在各种平台上充当明星的流量推手,成为流量明星的生存土壤。
他们花钱的地方更多、花的钱更多,同时更具组织性,并因此形成利益圈层。这当然跟网络时代有关,依托社交平台,粉丝可以迅速聚集并形成合力。
粉丝追逐偶像,原本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果偶像的自我实现过程与粉丝的成长之路相契合,更可以印证榜样的力量。但饭圈文化却逐渐变味成怪圈。
一些流量明星自身劣迹斑斑甚至触犯法律,只是饭圈乱象的一部分。粉丝的“撕”与“黑”,近年来几成流行。比如同一组合中不同偶像的“唯粉”对峙。
影视剧男女主的粉丝撕“番位”,还有控评、屠版、互踩、挂黑、造谣攻击、集体人肉与网络恐吓等做法,让饭圈文化乌烟瘴气。
饭圈的构成其实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但从近年情况来看,饭圈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也越发令人担忧。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袭,既关乎“心”也关乎“金”。
对自家偶像的无条件维护和强烈的排他性,动辄诋毁和辱骂其他艺人,与别家粉丝骂上几天几夜,不但浪费时间,也让人难以摆脱狭隘价值观与暴戾之气。长期浸淫于饭圈文化的青少年,认知能力可想而知,甚至会在非黑即白的导向中漠视法律与人性。
沉迷于偶像情结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个体,失去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失去是非观念和基本的法律意识。
饭圈文化甚至会侵蚀教育,此前有教师组织三年级小学生为自己偶像应援,可谓师德尽丧。一些学习类APP包含大量追星内容,也引发争议。
饭圈还是一个吸血的场域,为心爱的明星一掷千金,放在二十年前是社会新闻头条,可如今却成了饭圈主流。
开销并不仅仅是买专辑买周边,还有很多看起来非常无谓的花费。这些花费打着集资的名义,将粉丝的行动力当成一种宗教仪式般的考验,大到策划活动,小到偶像活动现场的花篮、易拉宝,都是集资的一部分。
至于集资租城市地标的大显示屏、搞无人机灯光秀,甚至租直升机等原本只在言情电视剧里才能见到的景象,如今也已司空见惯。
并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少年,会盗用父母账户,或借用他人身份证进行网贷,为偶像集资打榜、送应援礼。
甚至有农家孩子将关乎生计的买种子钱也拿出来应援,这种动辄千万元的集资,并没有完善的财务监控,因此挪用公款、做假账乃至卷款潜逃等事件层出不穷。
比如之前的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投票环节设定为只要购买指定乳制品并开盖扫码,粉丝就能为偶像投票。
于是粉丝们整车整箱的买奶拧盖投票,然后将奶大量倒掉。还有粉丝会大量购买偶像亮相的当期杂志,却只付款不要求发货,以此推动销量。有饭圈为艺人集资买一期杂志,销售额甚至会高达两千多万元。
与许多人想象不同,饭圈文化在组织性上并不盲目,反而因为对偶像的爱,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和行动力。
它的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和分工,粉丝们各司其职,为偶像做各种工作。唯一与一般公司不同的是,大多数基层粉丝没有工资可拿,还得往里倒贴。社交网络对粉丝有着精准操控,进而形成全面剥削,压榨着粉丝的时间、劳动、钱财乃至身体。
如果一个团体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它组织性和向心力越强,就会在歪路上走得越远,破坏力也越大。
饭圈的体系从不单纯,在日常行动中,饭圈也有相当严密的战术,甚至形成巨大的精神控制。
比如在引导粉丝骂战时,为让自家粉丝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高级别粉丝就会有意采取虐粉,以各种贬低性话语刺激自家粉丝,驱使他们更加疯狂地投入精力与财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不惜对部分自家粉丝进行各种污名化,打榜不努力、捐钱少、应援不积极的粉丝,会遭遇歧视、围攻甚至网暴。
国内的饭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棒子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诞生早期的偶像产业和饭圈文化。三大娱乐公司和三大娱乐颁奖礼相继诞生,电视台也推出各种打榜类节目,渐渐形成偶像体系。
粉丝们为应援各自偶像,开始以专属的颜色、名字、官方周边来区别阵营,形成饭圈文化。
偶像打造采用的是练习生模式,艺人闷头练习几年后,再以比赛等方式出道,一出道就是成品,俨然一条工业化流水线。
同时也因为这种偶像周期,所以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商业变现。每个人要缴纳年费,同时与艺人背后的资本方没有任何关系,也很注重对偶像的隐私保护,在应援方面强调礼节。
但如果将饭圈文化归咎于棒子国,那多少冤枉近邻。因为棒子国虽然经历过饭圈文化的狂热期,直至今天仍然存在许多暗面。但整体来说人家娱乐产业的进步仍然肉眼可见。
早在十年前国内娱乐资本就已发现,那样打磨一个能唱能跳的偶像组合,不但耗时长花费大,而且存在极大市场风险。
即使是相对周期更快、标准化程度更高的棒子国练习生模式,在许多人看来都太过麻烦。反倒是参加选秀综艺和拍电视剧,不但简单还能将艺人的商业价值快速变现。
也正因为这一思路,才让一众才艺平平、既没唱功又没演技,难觅代表作的小鲜肉走上前台,成为资本的选择和流量担当。以前的明星是先有作品再有人气,流量明星恰恰相反,先有流量再谈其他,而流量何来?
靠的是粉丝们的精力与财力支撑!
视频平台兼具专业制作能力和互联网强大资本,也因此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所以平台可以摒弃过往效仿海外娱乐造星产业的做法,摒弃经纪公司主导的传统,独立完成偶像的制造和饭圈文化的推进。
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但显然不是一条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