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落后找虐的西班牙方阵
尽管西班牙人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不大,可皇帝却没有掉以轻心。而三千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部队,就不是万里之外的西班牙人能够抗衡的。
何况,西班牙人得到消息,再组织远征军赶到吕宋。吕宋的明国武装可能已经达到了五千,甚至更多。
即便从海军的实力来看,西班牙人也已经不是明国海军的对手。拥有“无敌舰队”的高光时代,早已经过去。发动举国之力嘛,绝不可能。
李旦对此也很清醒,正规军驻守吕宋,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他购买了五千支燧发火枪,数十门火炮,准备在退役官兵的帮助下,至少要训练出三五千的武装。
这不仅是对付西班牙人有可能的报复,更是日后开拓基业的保障。颜思齐猜得没错,一个吕宋并不能让李旦感到满足。
当然,这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吕宋经营得稳固,他自然要向其它岛屿伸手。皇帝已经首肯了海外扩张,就会对其提供帮助。
李旦也有着明智的认识,凭吕宋的人口,及海军力量,离开母国的支持,或者背叛祖国自立,灭亡也是注定的事情。
除非国家衰弱,失去对海外的控制力。如果是这样,内地都可能遭到侵略,又何谈海外之地?
落后就要挨打,衰弱必然受欺,这是不变的真理。
要想保住海外领地,或者使本土不受侵略,只能从根本入手,使国家保持强盛。
尽管说盛衰循环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但使其衰落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不致再从谷底爬起,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皇帝的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自己在位的时候使大明的本土和海外领地达到全新的高度。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留出日后衰落所要付出的代价。
可以参照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衰弱,但还能保持在世界强国之中,尽管不是第一。
而且,占领的海外领地越多,对本土的保护越强。
凭大明的人口数量,以及大灾害后可预期的人口爆发,也不会象殖民者那样根基不稳,或者说只能一时掠夺统治,无法长期稳固的占领。
现在,大明帝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强,可实际的国土远没有达到与人口匹配的水平。
陆军应该已经是世界第一,海军也持续地发展壮大,没有理由不趁机去为大明子争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况且,皇帝还只是着眼于亚洲,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内,没有进军世界的打算。
而西夷,无论是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抑或是刚在南亚有些根基的英国,在亚洲的实力都很弱。
最重要的是西夷离得远,且正在专注于非洲和美洲的财富,不可能向亚洲投入太多的人力的资源。
机会要抓住,否则,先手若失,就不知要付出多少倍的代价,才能再夺回来。
湄公省只是牛刀小试,更多的考虑是为渡过大灾害而经营的粮食基地。吕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领地,才是大明帝国迈出扩张步伐的序幕。
李旦和颜思齐的座船缓缓靠岸,远方的枪炮声已经响了起来,海军陆战队展开了与西班牙人的战斗。
据传,在“无敌舰队”被英国人击败,失去海上霸主地位之前,西班牙人在陆军和海军上的实力都很强,曾有过四千远征军占领大明沿海的计划。
当然,具体的计划大概是再从倭国和印度招募五六千士兵,作为补充兵力。并且,以福建全省为目标。
不管是真是假,西班牙人对于大明帝国的轻视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西班牙人与明国军队却并没有交锋过。他们对明国实力的评测,还处在几十年之前的水平。
所以,尽管西班牙人失去了海上霸主。但基于之前的错误判断,听到明军前来攻袭的消息,还是很有信心地开出了马尼拉城。
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规模、战术变化和火器的进一步发展,西班牙方阵也进行了改革,被称之为改良西班牙方阵。
其具体的变化就是大幅度减少了长枪兵的份额而增加了火枪兵,大体上长枪兵占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枪兵则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五。
在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军队曾经威震一时,靠的就是西班牙方阵战术。而此时,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还没能绽放出异彩。
只有五百多人的西班牙军队,摆出了令他们信心满满的方阵,在马尼拉城外十余里,迎战两支先后赶到的海军陆战队。
燧发枪加刺刀,这是领先西班牙人几十年的武器装备,却是西班牙人所并不知晓的差距。
没有长矛手,全部都是燧发枪加刺刀,还有四分之一数量的重火枪。但这还不是明军最犀利的武器,除了火箭外,米尼枪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相距两里多地,明军布成了三个方阵,一个大型的位于中间,两个小型的在两翼。
而在方阵之后,炮兵正紧张忙碌地安放火箭发射架,调整角度,准备对敌人进行密集轰击。
海军陆战队游击戚世光用望远镜瞭望着西班牙人的方阵,脸色严峻,却又嘴角微抿,似乎带着几分鄙夷。
对西班牙人的研究,从武学到海军,都是相当细致深入的。皇帝还特意交代过,西班牙方阵挺厉害,得认真对付。
正因为如此,米尼枪这种新式武器,才破例配发给了海军陆战队。只有两百支,据说却是火药兵器司一年的产量。
当然,经过实际演练,海军陆战队的官兵们立刻瞪大了眼睛。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准度,这种被命名为天启六式的火枪,都远远超过了已经装备的燧发枪。
“有些胜之不武啊!”戚世光摇了摇头,下令方阵向前推进。
燧发枪已经比西班牙人的火绳枪先进了一代,天启六式又比燧发枪更加犀利,这仗啊,还没打,胜利就握在了手中。
何况,西班牙人得到消息,再组织远征军赶到吕宋。吕宋的明国武装可能已经达到了五千,甚至更多。
即便从海军的实力来看,西班牙人也已经不是明国海军的对手。拥有“无敌舰队”的高光时代,早已经过去。发动举国之力嘛,绝不可能。
李旦对此也很清醒,正规军驻守吕宋,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他购买了五千支燧发火枪,数十门火炮,准备在退役官兵的帮助下,至少要训练出三五千的武装。
这不仅是对付西班牙人有可能的报复,更是日后开拓基业的保障。颜思齐猜得没错,一个吕宋并不能让李旦感到满足。
当然,这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吕宋经营得稳固,他自然要向其它岛屿伸手。皇帝已经首肯了海外扩张,就会对其提供帮助。
李旦也有着明智的认识,凭吕宋的人口,及海军力量,离开母国的支持,或者背叛祖国自立,灭亡也是注定的事情。
除非国家衰弱,失去对海外的控制力。如果是这样,内地都可能遭到侵略,又何谈海外之地?
落后就要挨打,衰弱必然受欺,这是不变的真理。
要想保住海外领地,或者使本土不受侵略,只能从根本入手,使国家保持强盛。
尽管说盛衰循环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但使其衰落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不致再从谷底爬起,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皇帝的办法就是把蛋糕做大,自己在位的时候使大明的本土和海外领地达到全新的高度。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留出日后衰落所要付出的代价。
可以参照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衰弱,但还能保持在世界强国之中,尽管不是第一。
而且,占领的海外领地越多,对本土的保护越强。
凭大明的人口数量,以及大灾害后可预期的人口爆发,也不会象殖民者那样根基不稳,或者说只能一时掠夺统治,无法长期稳固的占领。
现在,大明帝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强,可实际的国土远没有达到与人口匹配的水平。
陆军应该已经是世界第一,海军也持续地发展壮大,没有理由不趁机去为大明子争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况且,皇帝还只是着眼于亚洲,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内,没有进军世界的打算。
而西夷,无论是荷兰人,还是西班牙人,抑或是刚在南亚有些根基的英国,在亚洲的实力都很弱。
最重要的是西夷离得远,且正在专注于非洲和美洲的财富,不可能向亚洲投入太多的人力的资源。
机会要抓住,否则,先手若失,就不知要付出多少倍的代价,才能再夺回来。
湄公省只是牛刀小试,更多的考虑是为渡过大灾害而经营的粮食基地。吕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领地,才是大明帝国迈出扩张步伐的序幕。
李旦和颜思齐的座船缓缓靠岸,远方的枪炮声已经响了起来,海军陆战队展开了与西班牙人的战斗。
据传,在“无敌舰队”被英国人击败,失去海上霸主地位之前,西班牙人在陆军和海军上的实力都很强,曾有过四千远征军占领大明沿海的计划。
当然,具体的计划大概是再从倭国和印度招募五六千士兵,作为补充兵力。并且,以福建全省为目标。
不管是真是假,西班牙人对于大明帝国的轻视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西班牙人与明国军队却并没有交锋过。他们对明国实力的评测,还处在几十年之前的水平。
所以,尽管西班牙人失去了海上霸主。但基于之前的错误判断,听到明军前来攻袭的消息,还是很有信心地开出了马尼拉城。
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规模、战术变化和火器的进一步发展,西班牙方阵也进行了改革,被称之为改良西班牙方阵。
其具体的变化就是大幅度减少了长枪兵的份额而增加了火枪兵,大体上长枪兵占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枪兵则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五。
在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军队曾经威震一时,靠的就是西班牙方阵战术。而此时,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还没能绽放出异彩。
只有五百多人的西班牙军队,摆出了令他们信心满满的方阵,在马尼拉城外十余里,迎战两支先后赶到的海军陆战队。
燧发枪加刺刀,这是领先西班牙人几十年的武器装备,却是西班牙人所并不知晓的差距。
没有长矛手,全部都是燧发枪加刺刀,还有四分之一数量的重火枪。但这还不是明军最犀利的武器,除了火箭外,米尼枪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相距两里多地,明军布成了三个方阵,一个大型的位于中间,两个小型的在两翼。
而在方阵之后,炮兵正紧张忙碌地安放火箭发射架,调整角度,准备对敌人进行密集轰击。
海军陆战队游击戚世光用望远镜瞭望着西班牙人的方阵,脸色严峻,却又嘴角微抿,似乎带着几分鄙夷。
对西班牙人的研究,从武学到海军,都是相当细致深入的。皇帝还特意交代过,西班牙方阵挺厉害,得认真对付。
正因为如此,米尼枪这种新式武器,才破例配发给了海军陆战队。只有两百支,据说却是火药兵器司一年的产量。
当然,经过实际演练,海军陆战队的官兵们立刻瞪大了眼睛。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准度,这种被命名为天启六式的火枪,都远远超过了已经装备的燧发枪。
“有些胜之不武啊!”戚世光摇了摇头,下令方阵向前推进。
燧发枪已经比西班牙人的火绳枪先进了一代,天启六式又比燧发枪更加犀利,这仗啊,还没打,胜利就握在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