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东京保卫战
东京,道君皇帝南逃后,百官多有逃遁。新皇帝赵桓虽然在李纲谏言下决定亲征,却又在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的劝说下想南逃襄阳。被李纲再次谏止后,皇帝赵桓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组织东京军民防御。
完颜宗峻和金兀术的兵马本就不多,又是被朱武和卢俊义一路追赶而来。他们能打到东京城下已是奇迹,遭到李纲组织军民抵抗后,顿时难以寸进。
也就是在这时,郭药师在得到朱武命令,以效忠宋国的名义,同样赶来东京。他对东京远比金国人更熟悉,来到东京之后,首先就夺了天驷监所养的两万马匹和大量草料,把自己的麾下的一万士卒都转为一人三马的骑兵,在东京周围游弋。
有了他的威胁,金兵就更不敢轻易攻打东京了,一时顿兵城下,难以决定进退。
这样一个局面下,宋国君臣不思里应外合打败金兵,却派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向金兵求和,以割让太原和缴纳岁币为条件,请求他们退兵。
完颜宗峻和金兀术在东京进退两难,心中早已有有退兵之意。眼见宋国求和,两人向宋国君臣索要钱财,下诏割让太原。
宋国君臣对金兵极为惧怕,当即在东京城搜刮了二十万两黄金、四百万两白银,逐日给金兵送去。甚至正式下诏,准备割让太原。幸被李纲扣住,没有给金兵送去。
随着时间推移,各路勤王兵马,源源不断赶来。尤其是种师道、姚平仲带来的西军,抵达东京城下。皇帝赵桓在接见两人后,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京畿河东宣抚使,统领四方勤王兵马及前后军。任命姚平仲为都统制,率领西军精锐。
一时间,东京城局面大好,很快转危为安。甚至按种师道的谋划,只要等到他弟弟种师中率领后续兵马前来,便能把这股金兵击败,甚至留下他们。
然而,东京君臣这时候开始忌惮种师道,担心他们兄弟立功后,以后难以压制。同为西军的姚平仲,也担心种师道立下大功后姚家被种家压下,向皇帝提出袭营之策,想要建立功勋。
皇帝早就听说过姚平仲的名声,对他极为信任,认为他骁勇善战,夜袭必能取胜。派姚平仲带领精锐兵马,袭击金兵营寨。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夜袭的事情,早就被主和派官员悄悄传给金兵。姚平仲袭营时被金兵伏击,很快以惨败告终。此人畏罪潜逃,逃亡山中隐居。
金兵乘胜进军,被李纲率军击退。在金兵派使者追究责任时,主和派宰相李邦彦把责任归到李纲、姚平仲身上,罢免李纲官职。同时派使者带割让太原的诏书,去金营中谢罪。
消息传出,东京军民尽皆不满,太学生陈东等人诣阙上书,要求起用李纲和种师道。皇帝无奈将李纲起复,命种师道弹压太学生。种师道乘车前去,太学生见到他后,向他致敬散去。
金兵攻打东京不下,又见李纲、种师道等主战派官员受到重用,各路勤王兵马也源源不断汇聚。担心在东京城下被围,打算率军北返。
只是这个时候,河北早已被朱武率军占据,他们来时的道路,此时已经断绝。完颜宗峻和金兀术无奈之下,只能试着向宋国提出,走河东路返回。
宋国君臣巴不得他们退兵,很快达成和议。以亲王、宰相为质,让他们走河东北返。
此时,种师中率领的兵马,已经即将到来。种师道满拟将这支金兵留下,提议在金兵渡过黄河时伏击。却不料皇帝赵桓更忌惮他的名声,不但把他的官职罢免,还降为中太一宫使幽禁。
主战派得知此事,顿时群情激奋,许多大臣都请求见到种师道,让种师道统军。皇帝对种师道更加忌惮,无奈将种师道放出后,加封他为检校少师、太尉、河北河东宣抚使,让他在滑州屯兵,防备黄河北岸的明国军队。实际却调遣种师中北上救援太原,不给种师道派遣一兵一卒跟随。
黄河对面的朱武等人见到宋国这个举动,都是错愕不已。若非已经分兵去占据河北山东、东京城此时又汇聚了二十万大军,他们说不定真忍不住,直接南下东京。
“种师道这样的人都不用,宋国皇帝究竟在想什么?”
“只要按老种经略相公所言,坚壁清野等待金兵粮匮,区区几万金兵,有何难打之处?”
“就是在这时衔尾追击,金兵也必然损兵折将。宋国皇帝不让他去追金兵,防备我们干嘛?”
不明白宋国皇帝的用意,明军诸将对此议论纷纷。甚至还愤懑于宋国不去追赶金兵,却来防备他们。
朱武虽然没有那么多愤懑,但是对宋国君臣的做法,同样大开眼界。主战派和主和派为了争执互相拆台不说,皇帝对种师道的防备,更让他心有戚戚:
“宋国皇帝固然惧怕金兵,但是更担心的却是种师道。”
“尤其是姚平仲兵败后,西军能打的兵马大多被种师道等种家将领掌控。他们担心种师道追击金兵时立下大功,在天下声名更盛。宁愿看金兵离开,也不愿种师道立功。”
“种师道已经被宋国皇帝视作是皇权的威胁,所以先前才被幽禁。若非主战派大臣反对,皇帝担心群臣支持道君皇帝,只怕这个时候,已经对种师道下手了——”
“赵宋对武将的防备,真是深入骨髓!”
叹息一代名将落到这个境地,朱武对自己坚持独立抗金的做法,更加庆幸不已。如果他没有一直保持独立,反而是投靠朝廷抗金,只怕宋国皇帝此时要防备的,可能就是他了。在这些人的掣肘下,他麾下的兵马再强,也难抵御金兵。
“西军战力不强吗?种师道不是名将吗?”
“这样的人在宋国君臣压制下都有力气没处使,我就更不可能挽救宋国了。”
“且看他们自败,我再收拾残局!”
存着这个念头,朱武见宋国君臣没有图谋河北山东的念头,反而怕自己率军南下进攻东京,便留杨雄带两万兵马守卫黄河北岸,带着其余兵马前往山东。
一路过开德府、濮州,顺便把两地占了下来,朱武很快便抵达济州,和晁盖、杨春等人汇合。
离开数年,重新回到梁山泊,明军中梁山泊出身的将领都是激动兴奋。虽然在燕京他们封爵拜将成为大臣,但是昔年在梁山泊的快活,仍旧让他们怀念不已。
朱武和梁山泊众兄弟在水泊谈论昔年趣事,众人都觉得这几年的经历,宛如做梦一般。当年在梁山泊落草为寇时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不过短短几年,他们便由匪变官。甚至还有机会取代宋国,成为开国重臣。
如今他们再谈起宋国,不再像之前存着敬畏,反而还跃跃欲试,打算取而代之。
“看东京的架势,宋国真的要亡了。”
“先前我们派兵接收山东州县时还有官员反抗,东京保卫战的消息传来后,就再没有多少人反对了。”
“他们都按照宋国朝廷命令,让我们接管州县。”
向朱武诉说这段时间的变化,晁盖对这段时间的变化同样极为感慨。四年前朱武率领大军离开时,他虽然带梁山泊兵马勉强保住了以往地盘,却因为各地官员的抵制,难以向外扩展。尤其是去年朱武称王后,宋国朝廷更是调刚刚接受招安的张万仙、高托山、贾进等人,防备他们造反。
如今半年过去,不但河北山东被宋国实际割给明国,山东本地的官员,也认为宋国已日薄西山。他们对昔年被视为梁山泊贼寇的明军再无鄙视,反而争着投靠,想要保住官位。
对这些人极为鄙视,晁盖打算把他们全都换下来,朱武却摇了摇头,向晁盖等人说道:
“换是需要换的,但是如何撤换,还要有个章程。”
“把这些人按起义、投诚、投降划分,起义归顺的官员可以暂且留任,投降的就送到济州,设立学堂培训。”
“马上就是三月,你们要尽快设立济州大学堂,和燕京大学堂一样,招收学子考试。”
“这次考试称为山东特科,第一名同样称为状元,授予中书主事。”
“我们要让山东的读书人都知道,他们有机会在明国做官,成为朝中要臣。”
亲自为济州大学堂题名,朱武让晁盖、杨春、史文恭等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立济州大学堂招收学子考试。让山东的读书人尽快归心,为明国事业出力。
为山东的读书人欣喜,晁盖、吴用等人,当即向朱武拜谢。晁盖又请求同样举行武试,朱武自然同意。任命晁盖为武试主考官,史文恭担任副主考,吴用为文试的主考官,杨春担任副主考。
“武试也就罢了,晁盖的名声和史文恭的武力已经足够。文试上吴用和杨春的名气却不够大,需要有人抬一抬。”
“山东是孔孟故乡,如果有孔家孟家的后人出面,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知衍圣公家族,有没有投靠过来?”
询问晁盖、杨春,朱武从他们那里这一代的衍圣公孔端友并没有投靠明国,甚至还心向宋国,准备带孔子圣像出走。幸而被人告发,没有让他走脱。
听到孔端友这个名字,朱武皱了皱眉,没有继续在孔氏家族上打主意。这个人在历史上跟随宋室南逃建立孔氏南宗,是个对宋室极为忠心的人。如果逼得太狠引发事端,朱武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也会受损。
“孔端友不愿投靠,那就暂时罢了。你们让人丈量曲阜土地,除了留给孔庙的一百顷祭田外,其余要严格按照政策,改为农场和合作社。”
“孔圣人是万世师表,他的后人也要成为表率。免得读书人拿孔家做借口,抵抗土地制度。”
将针对孔氏家族政策定下来,朱武又询问还有没有其他名人。却得知山东的名人大多在外地任官,其余人也顾忌名节,没有投靠明国。
最终,还是朱武从一串归顺的官员中看到淄州知州赵明诚的名字,点他做了副主考:
“赵明诚是金石名家,他夫人李清照名声更大。让他做副主考,勉强算是足够了。”
“可惜李清照是女人,无法出门任官。”
对李清照的词作极为欣赏,朱武却无法任命一个女子做官,只能用的丈夫赵明诚,借用她的名气。
把这件事情定下,朱武又命人传讯卢俊义、闻焕章在大名府设立大学堂,在河北举行考试,招揽更多人才,让他们为明国效力。
朱武又带兵前往徐州,巡视利国监等地。
“利国监是产铁重地,神宗时就有三四千名工人,每年产铁一百五十万斤。”
“我们炼铁时请的工人,就有许多来自利国监。”
陪同朱武南下,杨春向他介绍道。
朱武在见到利国监的规模后,也知道地方的监级机构,不能轻易撤销。三四千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加一起,已经和小县的户口相当,如果不设立专门机构管辖,就是地方隐患。
所以,朱武在思考后,决定把各地的钱铁监划归将作监,作为地方分监,任命主事管辖。
调整徐州官员,让利国监增加铁器生产,朱武继续南下,前往最南面的淮阳军。
“淮阳军西面是宿州,东面是海州,南面是泗州、楚州,整个被淮南包围。”
“从这里南下泗州、楚州,就能直达扬州,不知道君皇帝,如今害不害怕!”
举目看着南方,朱武在得到山东后,开始觊觎淮南。如果能掌控淮南、江南,宋国就没有可能用东南钱粮,再撑起一个南宋。
所以他很快传信邓元觉等人,让他们联络方腊余部,扰乱江南等地。
邓元觉在江南苦等数年,得到这个命令后,很快就发动几千人马,在太湖一带起义。对道君皇帝仍旧重用朱勔不满、而且在金兵南下后看出宋国虚实的人同样群起响应,整个江南地界,再次陷入混乱。
完颜宗峻和金兀术的兵马本就不多,又是被朱武和卢俊义一路追赶而来。他们能打到东京城下已是奇迹,遭到李纲组织军民抵抗后,顿时难以寸进。
也就是在这时,郭药师在得到朱武命令,以效忠宋国的名义,同样赶来东京。他对东京远比金国人更熟悉,来到东京之后,首先就夺了天驷监所养的两万马匹和大量草料,把自己的麾下的一万士卒都转为一人三马的骑兵,在东京周围游弋。
有了他的威胁,金兵就更不敢轻易攻打东京了,一时顿兵城下,难以决定进退。
这样一个局面下,宋国君臣不思里应外合打败金兵,却派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向金兵求和,以割让太原和缴纳岁币为条件,请求他们退兵。
完颜宗峻和金兀术在东京进退两难,心中早已有有退兵之意。眼见宋国求和,两人向宋国君臣索要钱财,下诏割让太原。
宋国君臣对金兵极为惧怕,当即在东京城搜刮了二十万两黄金、四百万两白银,逐日给金兵送去。甚至正式下诏,准备割让太原。幸被李纲扣住,没有给金兵送去。
随着时间推移,各路勤王兵马,源源不断赶来。尤其是种师道、姚平仲带来的西军,抵达东京城下。皇帝赵桓在接见两人后,任命种师道为同知枢密院事、京畿河东宣抚使,统领四方勤王兵马及前后军。任命姚平仲为都统制,率领西军精锐。
一时间,东京城局面大好,很快转危为安。甚至按种师道的谋划,只要等到他弟弟种师中率领后续兵马前来,便能把这股金兵击败,甚至留下他们。
然而,东京君臣这时候开始忌惮种师道,担心他们兄弟立功后,以后难以压制。同为西军的姚平仲,也担心种师道立下大功后姚家被种家压下,向皇帝提出袭营之策,想要建立功勋。
皇帝早就听说过姚平仲的名声,对他极为信任,认为他骁勇善战,夜袭必能取胜。派姚平仲带领精锐兵马,袭击金兵营寨。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夜袭的事情,早就被主和派官员悄悄传给金兵。姚平仲袭营时被金兵伏击,很快以惨败告终。此人畏罪潜逃,逃亡山中隐居。
金兵乘胜进军,被李纲率军击退。在金兵派使者追究责任时,主和派宰相李邦彦把责任归到李纲、姚平仲身上,罢免李纲官职。同时派使者带割让太原的诏书,去金营中谢罪。
消息传出,东京军民尽皆不满,太学生陈东等人诣阙上书,要求起用李纲和种师道。皇帝无奈将李纲起复,命种师道弹压太学生。种师道乘车前去,太学生见到他后,向他致敬散去。
金兵攻打东京不下,又见李纲、种师道等主战派官员受到重用,各路勤王兵马也源源不断汇聚。担心在东京城下被围,打算率军北返。
只是这个时候,河北早已被朱武率军占据,他们来时的道路,此时已经断绝。完颜宗峻和金兀术无奈之下,只能试着向宋国提出,走河东路返回。
宋国君臣巴不得他们退兵,很快达成和议。以亲王、宰相为质,让他们走河东北返。
此时,种师中率领的兵马,已经即将到来。种师道满拟将这支金兵留下,提议在金兵渡过黄河时伏击。却不料皇帝赵桓更忌惮他的名声,不但把他的官职罢免,还降为中太一宫使幽禁。
主战派得知此事,顿时群情激奋,许多大臣都请求见到种师道,让种师道统军。皇帝对种师道更加忌惮,无奈将种师道放出后,加封他为检校少师、太尉、河北河东宣抚使,让他在滑州屯兵,防备黄河北岸的明国军队。实际却调遣种师中北上救援太原,不给种师道派遣一兵一卒跟随。
黄河对面的朱武等人见到宋国这个举动,都是错愕不已。若非已经分兵去占据河北山东、东京城此时又汇聚了二十万大军,他们说不定真忍不住,直接南下东京。
“种师道这样的人都不用,宋国皇帝究竟在想什么?”
“只要按老种经略相公所言,坚壁清野等待金兵粮匮,区区几万金兵,有何难打之处?”
“就是在这时衔尾追击,金兵也必然损兵折将。宋国皇帝不让他去追金兵,防备我们干嘛?”
不明白宋国皇帝的用意,明军诸将对此议论纷纷。甚至还愤懑于宋国不去追赶金兵,却来防备他们。
朱武虽然没有那么多愤懑,但是对宋国君臣的做法,同样大开眼界。主战派和主和派为了争执互相拆台不说,皇帝对种师道的防备,更让他心有戚戚:
“宋国皇帝固然惧怕金兵,但是更担心的却是种师道。”
“尤其是姚平仲兵败后,西军能打的兵马大多被种师道等种家将领掌控。他们担心种师道追击金兵时立下大功,在天下声名更盛。宁愿看金兵离开,也不愿种师道立功。”
“种师道已经被宋国皇帝视作是皇权的威胁,所以先前才被幽禁。若非主战派大臣反对,皇帝担心群臣支持道君皇帝,只怕这个时候,已经对种师道下手了——”
“赵宋对武将的防备,真是深入骨髓!”
叹息一代名将落到这个境地,朱武对自己坚持独立抗金的做法,更加庆幸不已。如果他没有一直保持独立,反而是投靠朝廷抗金,只怕宋国皇帝此时要防备的,可能就是他了。在这些人的掣肘下,他麾下的兵马再强,也难抵御金兵。
“西军战力不强吗?种师道不是名将吗?”
“这样的人在宋国君臣压制下都有力气没处使,我就更不可能挽救宋国了。”
“且看他们自败,我再收拾残局!”
存着这个念头,朱武见宋国君臣没有图谋河北山东的念头,反而怕自己率军南下进攻东京,便留杨雄带两万兵马守卫黄河北岸,带着其余兵马前往山东。
一路过开德府、濮州,顺便把两地占了下来,朱武很快便抵达济州,和晁盖、杨春等人汇合。
离开数年,重新回到梁山泊,明军中梁山泊出身的将领都是激动兴奋。虽然在燕京他们封爵拜将成为大臣,但是昔年在梁山泊的快活,仍旧让他们怀念不已。
朱武和梁山泊众兄弟在水泊谈论昔年趣事,众人都觉得这几年的经历,宛如做梦一般。当年在梁山泊落草为寇时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不过短短几年,他们便由匪变官。甚至还有机会取代宋国,成为开国重臣。
如今他们再谈起宋国,不再像之前存着敬畏,反而还跃跃欲试,打算取而代之。
“看东京的架势,宋国真的要亡了。”
“先前我们派兵接收山东州县时还有官员反抗,东京保卫战的消息传来后,就再没有多少人反对了。”
“他们都按照宋国朝廷命令,让我们接管州县。”
向朱武诉说这段时间的变化,晁盖对这段时间的变化同样极为感慨。四年前朱武率领大军离开时,他虽然带梁山泊兵马勉强保住了以往地盘,却因为各地官员的抵制,难以向外扩展。尤其是去年朱武称王后,宋国朝廷更是调刚刚接受招安的张万仙、高托山、贾进等人,防备他们造反。
如今半年过去,不但河北山东被宋国实际割给明国,山东本地的官员,也认为宋国已日薄西山。他们对昔年被视为梁山泊贼寇的明军再无鄙视,反而争着投靠,想要保住官位。
对这些人极为鄙视,晁盖打算把他们全都换下来,朱武却摇了摇头,向晁盖等人说道:
“换是需要换的,但是如何撤换,还要有个章程。”
“把这些人按起义、投诚、投降划分,起义归顺的官员可以暂且留任,投降的就送到济州,设立学堂培训。”
“马上就是三月,你们要尽快设立济州大学堂,和燕京大学堂一样,招收学子考试。”
“这次考试称为山东特科,第一名同样称为状元,授予中书主事。”
“我们要让山东的读书人都知道,他们有机会在明国做官,成为朝中要臣。”
亲自为济州大学堂题名,朱武让晁盖、杨春、史文恭等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立济州大学堂招收学子考试。让山东的读书人尽快归心,为明国事业出力。
为山东的读书人欣喜,晁盖、吴用等人,当即向朱武拜谢。晁盖又请求同样举行武试,朱武自然同意。任命晁盖为武试主考官,史文恭担任副主考,吴用为文试的主考官,杨春担任副主考。
“武试也就罢了,晁盖的名声和史文恭的武力已经足够。文试上吴用和杨春的名气却不够大,需要有人抬一抬。”
“山东是孔孟故乡,如果有孔家孟家的后人出面,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知衍圣公家族,有没有投靠过来?”
询问晁盖、杨春,朱武从他们那里这一代的衍圣公孔端友并没有投靠明国,甚至还心向宋国,准备带孔子圣像出走。幸而被人告发,没有让他走脱。
听到孔端友这个名字,朱武皱了皱眉,没有继续在孔氏家族上打主意。这个人在历史上跟随宋室南逃建立孔氏南宗,是个对宋室极为忠心的人。如果逼得太狠引发事端,朱武在读书人中的名声也会受损。
“孔端友不愿投靠,那就暂时罢了。你们让人丈量曲阜土地,除了留给孔庙的一百顷祭田外,其余要严格按照政策,改为农场和合作社。”
“孔圣人是万世师表,他的后人也要成为表率。免得读书人拿孔家做借口,抵抗土地制度。”
将针对孔氏家族政策定下来,朱武又询问还有没有其他名人。却得知山东的名人大多在外地任官,其余人也顾忌名节,没有投靠明国。
最终,还是朱武从一串归顺的官员中看到淄州知州赵明诚的名字,点他做了副主考:
“赵明诚是金石名家,他夫人李清照名声更大。让他做副主考,勉强算是足够了。”
“可惜李清照是女人,无法出门任官。”
对李清照的词作极为欣赏,朱武却无法任命一个女子做官,只能用的丈夫赵明诚,借用她的名气。
把这件事情定下,朱武又命人传讯卢俊义、闻焕章在大名府设立大学堂,在河北举行考试,招揽更多人才,让他们为明国效力。
朱武又带兵前往徐州,巡视利国监等地。
“利国监是产铁重地,神宗时就有三四千名工人,每年产铁一百五十万斤。”
“我们炼铁时请的工人,就有许多来自利国监。”
陪同朱武南下,杨春向他介绍道。
朱武在见到利国监的规模后,也知道地方的监级机构,不能轻易撤销。三四千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加一起,已经和小县的户口相当,如果不设立专门机构管辖,就是地方隐患。
所以,朱武在思考后,决定把各地的钱铁监划归将作监,作为地方分监,任命主事管辖。
调整徐州官员,让利国监增加铁器生产,朱武继续南下,前往最南面的淮阳军。
“淮阳军西面是宿州,东面是海州,南面是泗州、楚州,整个被淮南包围。”
“从这里南下泗州、楚州,就能直达扬州,不知道君皇帝,如今害不害怕!”
举目看着南方,朱武在得到山东后,开始觊觎淮南。如果能掌控淮南、江南,宋国就没有可能用东南钱粮,再撑起一个南宋。
所以他很快传信邓元觉等人,让他们联络方腊余部,扰乱江南等地。
邓元觉在江南苦等数年,得到这个命令后,很快就发动几千人马,在太湖一带起义。对道君皇帝仍旧重用朱勔不满、而且在金兵南下后看出宋国虚实的人同样群起响应,整个江南地界,再次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