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架子车
第484章 架子车
独居老人的安全问题,确实比较麻烦。
林轩和姬若希的意思,是让王婶和杨老师可以相互监督与帮助,每天都相互观照一下,一旦发现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及时帮忙联系家属。
他们又跟杨老师和王婶商量,帮忙在村子里找几张可以临时充当诊案的桌子,最后再多借几张椅子,方便明天义诊的时候使用。
毕竟,如果让他们自己开车拉着桌椅板凳,肯定还要再找一辆皮卡车或者小货车,比较麻烦。
杨老师家有张桌子的高度正适合,可以用来当诊案使用。
王婶说她家也有一张,老式的方桌,还是当年她结婚之后要分家过日子,婆婆和公公把家里最好的一张方桌送给他们小两口了,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赵编在旁边笑着说,那不是老式方桌,那是家传的宝贝,万一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那就真的是比较值钱的古董了。
杨老师笑着说,那张方桌算不上古董,因为制作那张方桌的时候,杨老师已经九岁了,跟他卧室里那张老式木板床,是同一个木匠师傅的作品。
那个年代,农村谁家有好木材,可以开成木板,然后再请木匠师傅来家住几日,制作木床、木桌、椅子和架子车等等。
姬若希听到这里,有些好奇了,“架子车是啥车?”
她穿越过来之前的那个时代,没有听说过架子车。
她穿越过来之后,见过轿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但是今天是第一次听说架子车。
王婶笑着说:“你年轻,可能没见过,再往前二三十年,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架子车,那个时候拖拉机还是稀罕物,想运点儿粮食或者柴草,都需要架子车。”
林轩拿出手机,从网上搜索出架子车的图片,然后给她解释:“在农用拖拉机和汽车没有普及之前,这种两个轮子的板车,是农村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
狗子也跟着嘀咕:“现在的九零后和零零后,可能对架子车都不怎么熟悉了,但是农村的七零后和一部分八零后,小时候都坐过这样的架子车,也推过和拉过架子车。”
刘其振也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记忆,说:“没错,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什么玩具,能滚个铁环,推个架子车的车轱辘,已经算是比较好玩的游戏了。”
姬若希盯着手机里架子车的图片,听着他们讲的故事,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她一直都有一种错觉,仿佛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就像现在这样,非常的便利了。
直到此刻,她才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原来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人们的生活就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
杨老师说,桌子和椅子的事情,他会安排好,不用林轩和姬若希操心了。
姬若希让杨老师和王婶,今天多在村子里帮忙宣传一下,争取明天可以帮助更多的老人。
杨老师和王婶都爽快地答应了,这种好事儿,根本不用怎么费力宣传,去街上随便跟几个老年人说一声,很快就会传遍全村,甚至都有可能会传到别的村子里去。
王婶的胃口确实不太好,面对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也没怎么动筷子,勉强吃了几口饭,便说想回家躺一会儿,然后起身离开了。
林轩和姬若希等人,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离开杨老师家。
他们回去之后,立刻去医馆安排明天去山村义诊的事情。
晚上,林轩和医馆的工作人员,把常用中药材,全都分装好,然后装进车里,以便明天早晨可以早点儿出发。
林轩的一辆车,肯定不够。
医馆的陈姐主动要求参加义诊,并且把她老公的车子也开过来了。
另一间医馆的刘大夫,是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医生,也主动请缨要参加义诊。
于是,他们吃过早饭,把材料和药材全都装到车上,便开车朝杨老师的村子出发了。
姬若希坐在林轩的副驾驶室,路上还在感叹。
“以前,我和师父去给山下的村民义诊,都是自己背着一些药材下山,所以每次义诊,主要都是靠针灸治疗为主,因为可以赠送的药材比较少,而村民拿着方子去别处抓药,也非常不方便,针灸是最简便的治疗手段。”
“嗯,现在确实方便多了,但是……今天的义诊,你不用亲自上阵,让他们两个接诊就行了。”林轩还是怕姬若希累着。
姬若希点点头,说:“村子不算大,以他俩的功力,就算村子里的人都过来问诊,一天时间,应该也绰绰有余了,我就在中午的时候,在杨叔家给你们做顿好饭,或者在他们太累的时候,替他们一会儿,让他们稍稍休息片刻。”
林轩已经想好了,凡是他能做的事情,就不让姬若希去做,让她多休息。
义诊的地点,定在杨老师家的院子里。
林轩和姬若希还没有赶到的时候,院子里就已经有好多老年人等着了,他们有些人自己搬着凳子过来,坐在院子里一边聊天,一边等着免费问诊。
隔壁的王婶把两个小孙子送到幼儿园之后,也过来等着了。
“老杨,这一次,你可成了咱村的红人了,都知道你认了一个会治病的女儿,还有一个好女婿,不但要给咱村里的人免费看诊,还要免费赠药,太豪气了。”
王婶今天格外的高兴,就等着林轩和姬若希把她那两剂药送来,早点儿把烦人的头晕和没胃口吃饭的问题治好。
另一个老太太也跟着起哄。
“老杨,你那个女婿是大老板,这次要给咱们免费看病送药,肯定会花不少钱吧?”
其他人也纷纷议论起来。
“老杨,你女婿那么有钱,他应该先把你这老房子拆掉,出钱帮你盖座两层的小洋楼呀!”
“对,你看西头的老张,去年盖的楼房,全都是他大女婿出的钱,听说他大女婿是做工程的老板,一年能挣好几百万,帮老张盖两层楼,前前后后,加上装修和买家电,才花了六十多万,人家两三个月就能挣回来了。”
“老张也在家,不知道今天他会不会过来。”
“肯定不会过来,人家大女婿和二女婿都有本事,上个月还带着老张去省城大医院,请的专家看病,听说专家的挂号费都要两千多块钱呢!”
(本章完)
独居老人的安全问题,确实比较麻烦。
林轩和姬若希的意思,是让王婶和杨老师可以相互监督与帮助,每天都相互观照一下,一旦发现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及时帮忙联系家属。
他们又跟杨老师和王婶商量,帮忙在村子里找几张可以临时充当诊案的桌子,最后再多借几张椅子,方便明天义诊的时候使用。
毕竟,如果让他们自己开车拉着桌椅板凳,肯定还要再找一辆皮卡车或者小货车,比较麻烦。
杨老师家有张桌子的高度正适合,可以用来当诊案使用。
王婶说她家也有一张,老式的方桌,还是当年她结婚之后要分家过日子,婆婆和公公把家里最好的一张方桌送给他们小两口了,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赵编在旁边笑着说,那不是老式方桌,那是家传的宝贝,万一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那就真的是比较值钱的古董了。
杨老师笑着说,那张方桌算不上古董,因为制作那张方桌的时候,杨老师已经九岁了,跟他卧室里那张老式木板床,是同一个木匠师傅的作品。
那个年代,农村谁家有好木材,可以开成木板,然后再请木匠师傅来家住几日,制作木床、木桌、椅子和架子车等等。
姬若希听到这里,有些好奇了,“架子车是啥车?”
她穿越过来之前的那个时代,没有听说过架子车。
她穿越过来之后,见过轿车、三轮车、自行车、火车,但是今天是第一次听说架子车。
王婶笑着说:“你年轻,可能没见过,再往前二三十年,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架子车,那个时候拖拉机还是稀罕物,想运点儿粮食或者柴草,都需要架子车。”
林轩拿出手机,从网上搜索出架子车的图片,然后给她解释:“在农用拖拉机和汽车没有普及之前,这种两个轮子的板车,是农村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
狗子也跟着嘀咕:“现在的九零后和零零后,可能对架子车都不怎么熟悉了,但是农村的七零后和一部分八零后,小时候都坐过这样的架子车,也推过和拉过架子车。”
刘其振也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记忆,说:“没错,我们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什么玩具,能滚个铁环,推个架子车的车轱辘,已经算是比较好玩的游戏了。”
姬若希盯着手机里架子车的图片,听着他们讲的故事,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她一直都有一种错觉,仿佛几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就像现在这样,非常的便利了。
直到此刻,她才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原来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人们的生活就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
杨老师说,桌子和椅子的事情,他会安排好,不用林轩和姬若希操心了。
姬若希让杨老师和王婶,今天多在村子里帮忙宣传一下,争取明天可以帮助更多的老人。
杨老师和王婶都爽快地答应了,这种好事儿,根本不用怎么费力宣传,去街上随便跟几个老年人说一声,很快就会传遍全村,甚至都有可能会传到别的村子里去。
王婶的胃口确实不太好,面对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也没怎么动筷子,勉强吃了几口饭,便说想回家躺一会儿,然后起身离开了。
林轩和姬若希等人,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才离开杨老师家。
他们回去之后,立刻去医馆安排明天去山村义诊的事情。
晚上,林轩和医馆的工作人员,把常用中药材,全都分装好,然后装进车里,以便明天早晨可以早点儿出发。
林轩的一辆车,肯定不够。
医馆的陈姐主动要求参加义诊,并且把她老公的车子也开过来了。
另一间医馆的刘大夫,是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医生,也主动请缨要参加义诊。
于是,他们吃过早饭,把材料和药材全都装到车上,便开车朝杨老师的村子出发了。
姬若希坐在林轩的副驾驶室,路上还在感叹。
“以前,我和师父去给山下的村民义诊,都是自己背着一些药材下山,所以每次义诊,主要都是靠针灸治疗为主,因为可以赠送的药材比较少,而村民拿着方子去别处抓药,也非常不方便,针灸是最简便的治疗手段。”
“嗯,现在确实方便多了,但是……今天的义诊,你不用亲自上阵,让他们两个接诊就行了。”林轩还是怕姬若希累着。
姬若希点点头,说:“村子不算大,以他俩的功力,就算村子里的人都过来问诊,一天时间,应该也绰绰有余了,我就在中午的时候,在杨叔家给你们做顿好饭,或者在他们太累的时候,替他们一会儿,让他们稍稍休息片刻。”
林轩已经想好了,凡是他能做的事情,就不让姬若希去做,让她多休息。
义诊的地点,定在杨老师家的院子里。
林轩和姬若希还没有赶到的时候,院子里就已经有好多老年人等着了,他们有些人自己搬着凳子过来,坐在院子里一边聊天,一边等着免费问诊。
隔壁的王婶把两个小孙子送到幼儿园之后,也过来等着了。
“老杨,这一次,你可成了咱村的红人了,都知道你认了一个会治病的女儿,还有一个好女婿,不但要给咱村里的人免费看诊,还要免费赠药,太豪气了。”
王婶今天格外的高兴,就等着林轩和姬若希把她那两剂药送来,早点儿把烦人的头晕和没胃口吃饭的问题治好。
另一个老太太也跟着起哄。
“老杨,你那个女婿是大老板,这次要给咱们免费看病送药,肯定会花不少钱吧?”
其他人也纷纷议论起来。
“老杨,你女婿那么有钱,他应该先把你这老房子拆掉,出钱帮你盖座两层的小洋楼呀!”
“对,你看西头的老张,去年盖的楼房,全都是他大女婿出的钱,听说他大女婿是做工程的老板,一年能挣好几百万,帮老张盖两层楼,前前后后,加上装修和买家电,才花了六十多万,人家两三个月就能挣回来了。”
“老张也在家,不知道今天他会不会过来。”
“肯定不会过来,人家大女婿和二女婿都有本事,上个月还带着老张去省城大医院,请的专家看病,听说专家的挂号费都要两千多块钱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