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大势所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确今时不同往日了。
  惠老宗师在镇江如散财童子般大发喜诏,前后两百余份,但那领喜诏的镇江官绅未必就真愿做那大顺的臣子,多半还是投机取巧,两头下注。
  所谓保家不保国。
  老宗师身为东林党泰斗人物,为官数十年,历经明、顺、清三朝,岂是肚中无物之人,不知这帮人居心?
  然,老宗师欣然发诏。
  原因是,混乱人心而矣,东南官绅生不出顽拒大顺之心,如此于国家、于百姓乃天大善事。
  大军真要南征,东南官绅不顾百姓死活组织抵抗,要死多少人?
  大顺隆武皇帝曾说过:“该打的仗差不多都打了,接下来就不要再打了,你们可知每死一个人,朕都心痛啊...不管这人是朕的子民还是明朝的百姓,那都是中国人啊。”
  老宗师对御音尤为重视,并铭刻在心。
  只和平注定需在流血后。
  之前中央不曾动手,老宗师无有依赖故而免费发放喜诏。如今中央动了手,老宗师岂能还当散财童子,不为中央争取?
  南阳战事又岂是局部冲突?
  实乃南征之号角也!
  “中央若不发兵,老夫这和使于南都未必有多少份量,但中央一旦发兵,老夫便是这南都诸公席上贵客。”
  人情世故,无出惠老宗师。
  随着荆襄战事的扩大及明朗,前来使团求讨喜诏的明朝官绅愈发众多。惠老宗师审时度势,果断创新,将那自江北带来的几车喜诏明码标价,谓之原官不动者五千两以上,新晋求官者至少也五千。又定各官各衔职码,倘五千两不够数者,便是连使团大门都进不得的。
  好端端一使团,转眼便成市井,乌烟瘴气。
  难得的是,南都的京营还派兵在使团外面维持秩序。当然也不白帮忙,几天下来,这帮京营兵门包进项也着实不少。
  更有南京城中偷偷溜来的堂官们,那都是一万两起步,这还不保证能够原职留用,最多给句不扰家也。
  至于勋贵们,那都是要与老宗师面谈、密谈的。
  此大势耳。
  使团副使、大顺第八军军法官裘某密奏御营,称:“目下大兵南征,江南传喜诏之官已封若干,日进斗金...若由钦使放任,则将来南方再无官可封。”
  “人生有三碗面最是难吃,人面、情面、场面。”
  陆四深知惠老宗师不易,都八十岁的人了还在为国事操劳,江南那帮东林党又是人家的徒子徒孙,怎么也得搞够场面,给尽人面、情面,遂令不得干涉传喜诏,务使南边官绅人人都为大顺之官吏。
  但又要裘某密切注意银车动向,免得老宗师把整船整船的银子往他老家陕西运。
  “白日是明知府,晚间是我大顺人,甚好。”
  陆四总结惠世扬在南方所为实为统一战线经典,收效堪比两个集团军。因为惠世扬“卖诏卖官”之举,如同抽水机般将那东南士绅的财富源源不断抽向大顺,功高盖世。
  至于老宗师卖出去的官,将来也有讲究。
  不伤大雅的认了也无妨,有伤大雅且有意见的可以请他去见老宗师嘛。
  都八十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年?
  .........
  南都方面,由于顺军大举进攻南阳引发荆襄战事,即便弘光同朝臣再怎么想同顺贼议和,此时也坚决不许使团入京,但也不令折返,每日仍由礼部同应天府支应开支,并派兵保护,捉拿了不少攻击使团所在的士子学生以及义民。
  时间到了六月,基本上是个傻子都知道顺军是大举攻明,而不是如惠世扬这老王八蛋说的什么局部冲突。
  你要说荆襄是局部冲突可以理解,四川那边难道也是局部冲突?
  很快,湖南三路援军兵败、襄阳被克、忠王阿济格被围、四川巡抚马乾被俘,重庆被克等一系列噩耗如雪花般传到南京。
  同南京城中弘光君臣一片惊慌且黯然不同的是,城外的大顺钦使团生意愈加兴隆。
  甚至,据说,有国公级别的勋贵半夜来访。
  大势所趋,人心动摇,国将不国。
  束手无策的弘光只得派内阁次辅高弘图前来使团,希望大顺方面能够停战。给出的条件除被顺军已经占领的四川、荆襄都归大顺外,淮西之地也可割让,并且南都向燕京称臣,仿南宋例岁贡五百万两。
  “我大顺煌煌天朝,我皇帝文成武德,岂是那女真鞑子可比!”
  惠老宗师原则性很强,闭门不见高弘图,却私下会见了以东林第二代掌门人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们。
  这次东林新老宗师的会面,老宗师措词严厉,要以钱谦益为首的江南东林党人要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开山祖师顾宪成所提的“事事为公”党训。
  “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上,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老宗师引用开山祖师的话,谆谆告诫钱谦益等人自古旧朝腐朽必兴新朝,身为圣贤子弟,所习乃孔孟之道,何为孔孟之道?天下正气矣!
  何为正气?
  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第二代领导集体自己寻思。
  钱老宗师离开时,惠老宗师忽说了一事,却是大顺正在修明史,尚缺几位副总裁及若干编修。
  此事让钱老宗师等人大为心动。
  到了七月,眼见顺军就要歼灭忠王阿济格残部,又风传武昌的秦王左梦庚暗中在同顺军密谈,一旦阿济格被灭、左梦庚降顺,则长江上游尽为顺军所占,届时顺军必浩荡沿江进犯南都。
  急了眼的弘光不得已,只好再派司礼秉趣÷阁太监韩赞周前来使团驻地,求问老宗师大顺如何才能停战。
  这一次,弘光让步的特别彻底,称除了投降其它都可以谈,也都可以斟酌办理。
  这也是韩赞周一个太监能代表皇帝谈事的主要原因,如此丧权辱国的事,内阁学士们哪个肯干。
  老宗师琢磨了一番,将一封喜诏拿于韩太监。
  再一次看到喜诏后,弘光沉思良久,终还是没有打开。
  此时的弘光尚抱有一线希望,因为湖南那边正在组织兵马积极抵御顺军。若能奏捷,无疑能在谈判桌上为大明争取最后的生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