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讨南洋檄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讨南洋檄
很多问题,绵延数百年。并不是一场战事,或者一次改土归流就可以改变的。
大藤峡久战不定,并不是大藤峡中苗民善战,而是他们不得不战。
而今大藤峡平定了,因为土地争夺,其他各族的百姓就可以和谐相处了。根本就是扯淡了。即便是到了清末广西依旧是土客矛盾最深的地方,所谓太平天国,大多都是客家人发起的。
而今朝廷实力强大,这些矛盾都被压制下去了。
但是太子却也知道,广西这种隐患还在,不会因为几个土司撤了而发生改变。
所以,太子才想从广西抽调百姓南下。好缓解一下这种矛盾。
刘大夏说道:“是,臣明白该怎么办。”
太子点点头,却见有人飞驰而来。在几十步外下面,步行到太子面前,跪下行礼说道:“殿下,南宁侯请陛下入城,城中已经清理好了。”
太子点点头,翻身上马,在千余的护卫之下,进入大泥城中。
这个城池在太子看来,简陋之极,放在中原根本不是一座城,甚至比不上江南的一个大镇子。
城中到有一个建筑很是高大。
不是别的,就是清真寺。
太子见毛锐已经派人将清真寺清理出来,显然要将这里当做太子的行宫。
太子眉头一皱,也不好不进去,吩咐刘大夏说道:“派人将城中长老请来。”
太子随即进了清真寺之中,并没有去正殿,而是在偏殿见了毛锐。毛锐已经汇报战况。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汇报的。
北大年真正发展出来的时候,就是葡萄牙攻占马六甲的一段时间,那一段时间满刺加轰然倒塌,葡萄牙的统治并不是太稳固的,甚至有与淡目国战争等等。
而且葡萄牙人信奉天主,与回回从来是矛盾重重。于是很多原本在马六甲交易的回回商人都转到了北大年。
这才是北大年最辉煌的女王时代。
虽然这种辉煌并不长久,但是这也奠定了北大年苏丹国的根基。在此之前,不过是一个小城而已。
毛锐入城之后,就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轻轻松松的就将这些人个震慑住了。
太子说道:“南宁侯辛苦了。”
毛锐说道:“都是殿下指挥有方,臣不敢言苦,臣以为兵贵神速,此刻当立即骑兵,翻越南山,直入满刺加城下。”
毛锐所言的南山,就是在北大年之南而称谓,这里就是后世称为马来半岛中央山脉。谈不上山高林密,但是在这个时代,却多是原始未开发的情况下,倒是有一些小路,可以通过。但是不足以通行大军。即便是满刺加内部,大多也是海上比路上方便。
否则就要绕道,先向西,绕过中央山脉一带,进入印度洋沿岸,然后再沿着马六甲海峡,一路往东打,沿着沿海狭长平原,打到满刺加城下。
在毛锐看来,这一路上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满刺加的抵抗,而是后勤辎重。数万大军行军不可能不要后勤。但是毛锐到南洋之后发现,大体上南洋是不缺少粮食的。
因粮于敌是可行的。
这才有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不过,这在太子这里通过不了。
太子对南洋战事从来是一个稳字当头。
并非,太子不了解军事。
太子也是带兵打过仗的,虽然没有从第一线厮杀过,但谁要是说他是外行人,却是错了。
太子之所以如此想,就是知道,这一场战事,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稳扎稳打,就是一场稳赢的战事。
而这一场战事,胜利对太子来说,是锦上添花,难不倒还能因为他这一战打的漂亮,让他回北京当皇帝吗?
如果败了,却大损威望,甚至给别人可乘之机。
所以对太子来说,别来是悬危之计,别搞什么奇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就行了。
什么?
你说旧港。
抱歉,太子作为储君,对旧港定然有一个态度,表面上的态度,自然是大明不会放弃一个子民,一定会救旧港。
但是实际上来说,谁都看得出来旧港本身就很危险,围城十个月有余。即便是城陷了也是情有可原。
太子不是不想救,但是如果为了救旧港,而吃一场败仗,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不可取的。
只是这样的心理话,他自然是不会说出来的。他说道:“大军从后面运输过来,也需要半个月,而且南宁侯有一件事情却做错了。”
毛锐说道:“臣愚钝,请殿下指点。”
太子说道:“不该让我住这里。但凡战事,收人之城,收人之心难,大明初临南洋,还是要入乡随俗的。”
太子在“初临”这两个字上面,特别是加了重音。
毛锐心领神会,说道:“属下明白。”
太子对于南洋现状并不满意。
无他,大明皇帝是天子,天然掌控神权,凡是在大明传教的,不管你信什么,都不可能越过大明天子去。这是铁则。
不管是你是转世活佛,还是龙虎山张天师,都是如此。
而回回教在南洋的权力太大了,大到了左右国家与君王的地步,这是大明所不能容忍的。
但只有道学家才有政治洁癖,真正的政治家要讲现实。
现实就是如果将回回教连根拔起,大明遇见的阻力就太大了,再加上朱祁镇在京城修建大清真寺。据说规格之高,已经超越了北京白云观。
其中有什么深意,太子岂能想不明白?
将来怎么办,是将来的事情,而今太子就要对回回教表现出怀柔状态。
太子随即在清真寺之中,召见北大年的长老。果然,本地的长老都是神父。太子先在清真寺行礼拜,然后对所有神父说道:“大明天子,胸怀天下,至于四夷。凡劝人良善,导人法度,皆为善教。本朝不禁也,而今亦是如此。”
“今朝廷起大兵南下,非为回回教,而是为淡目一国,目无朝廷法度,不尊朝廷。陛下有明诏,令其与满者伯夷罢兵修好,置若罔闻,乃至灭之,置陛下与何地,陛下这才调兵南下,复满者伯夷,此乃春秋之大义也。”
“至于满刺加国,本我朝藩属,本朝于其有开国肇基之恩,谁料此辈狼子野心,杀朝廷使臣,攻旧港宣慰司。”
“其之不义,天地共厌,方有今日之师。”
“尔等只需遵纪守法,大明秋毫无犯。如若寡德无义。弃大明之恩,投豺狼之邦。朝廷虽仁慈,亦有必至之诛。”
“陛下于京师新建大清真寺,正下令传各地长老到京师,共论清真之正论。如此盛事,岂能缺了这位长老,就请诸位长老选一二德高望重宿老,进京论道吧。”
太子随即辞清真寺不住,令人把守清真寺,让当地百姓礼拜如故。真选了几个神父,去京师论道。
北大年的气氛明显的好了许多。
刘大夏更是以太子讲话为核心,润色为一篇檄文,通过汉商与锦衣卫的渠道,传播到整个南洋。
就是为了化解回回联盟的军心。
其实各地回回教也是不同的特色,回回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也东南亚文化融入回回教的之中过程。
东南亚的回回教的攻击性,就要比中亚回回教差多了。
虽然这一场战事的核心矛盾,乃是回回商人与汉商之间,几十年贸易争夺权的总爆发。但是对很多本地回回信徒来说,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一点。
毕竟,这些利益对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一些。
很多问题,绵延数百年。并不是一场战事,或者一次改土归流就可以改变的。
大藤峡久战不定,并不是大藤峡中苗民善战,而是他们不得不战。
而今大藤峡平定了,因为土地争夺,其他各族的百姓就可以和谐相处了。根本就是扯淡了。即便是到了清末广西依旧是土客矛盾最深的地方,所谓太平天国,大多都是客家人发起的。
而今朝廷实力强大,这些矛盾都被压制下去了。
但是太子却也知道,广西这种隐患还在,不会因为几个土司撤了而发生改变。
所以,太子才想从广西抽调百姓南下。好缓解一下这种矛盾。
刘大夏说道:“是,臣明白该怎么办。”
太子点点头,却见有人飞驰而来。在几十步外下面,步行到太子面前,跪下行礼说道:“殿下,南宁侯请陛下入城,城中已经清理好了。”
太子点点头,翻身上马,在千余的护卫之下,进入大泥城中。
这个城池在太子看来,简陋之极,放在中原根本不是一座城,甚至比不上江南的一个大镇子。
城中到有一个建筑很是高大。
不是别的,就是清真寺。
太子见毛锐已经派人将清真寺清理出来,显然要将这里当做太子的行宫。
太子眉头一皱,也不好不进去,吩咐刘大夏说道:“派人将城中长老请来。”
太子随即进了清真寺之中,并没有去正殿,而是在偏殿见了毛锐。毛锐已经汇报战况。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汇报的。
北大年真正发展出来的时候,就是葡萄牙攻占马六甲的一段时间,那一段时间满刺加轰然倒塌,葡萄牙的统治并不是太稳固的,甚至有与淡目国战争等等。
而且葡萄牙人信奉天主,与回回从来是矛盾重重。于是很多原本在马六甲交易的回回商人都转到了北大年。
这才是北大年最辉煌的女王时代。
虽然这种辉煌并不长久,但是这也奠定了北大年苏丹国的根基。在此之前,不过是一个小城而已。
毛锐入城之后,就好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轻轻松松的就将这些人个震慑住了。
太子说道:“南宁侯辛苦了。”
毛锐说道:“都是殿下指挥有方,臣不敢言苦,臣以为兵贵神速,此刻当立即骑兵,翻越南山,直入满刺加城下。”
毛锐所言的南山,就是在北大年之南而称谓,这里就是后世称为马来半岛中央山脉。谈不上山高林密,但是在这个时代,却多是原始未开发的情况下,倒是有一些小路,可以通过。但是不足以通行大军。即便是满刺加内部,大多也是海上比路上方便。
否则就要绕道,先向西,绕过中央山脉一带,进入印度洋沿岸,然后再沿着马六甲海峡,一路往东打,沿着沿海狭长平原,打到满刺加城下。
在毛锐看来,这一路上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满刺加的抵抗,而是后勤辎重。数万大军行军不可能不要后勤。但是毛锐到南洋之后发现,大体上南洋是不缺少粮食的。
因粮于敌是可行的。
这才有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不过,这在太子这里通过不了。
太子对南洋战事从来是一个稳字当头。
并非,太子不了解军事。
太子也是带兵打过仗的,虽然没有从第一线厮杀过,但谁要是说他是外行人,却是错了。
太子之所以如此想,就是知道,这一场战事,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稳扎稳打,就是一场稳赢的战事。
而这一场战事,胜利对太子来说,是锦上添花,难不倒还能因为他这一战打的漂亮,让他回北京当皇帝吗?
如果败了,却大损威望,甚至给别人可乘之机。
所以对太子来说,别来是悬危之计,别搞什么奇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就行了。
什么?
你说旧港。
抱歉,太子作为储君,对旧港定然有一个态度,表面上的态度,自然是大明不会放弃一个子民,一定会救旧港。
但是实际上来说,谁都看得出来旧港本身就很危险,围城十个月有余。即便是城陷了也是情有可原。
太子不是不想救,但是如果为了救旧港,而吃一场败仗,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不可取的。
只是这样的心理话,他自然是不会说出来的。他说道:“大军从后面运输过来,也需要半个月,而且南宁侯有一件事情却做错了。”
毛锐说道:“臣愚钝,请殿下指点。”
太子说道:“不该让我住这里。但凡战事,收人之城,收人之心难,大明初临南洋,还是要入乡随俗的。”
太子在“初临”这两个字上面,特别是加了重音。
毛锐心领神会,说道:“属下明白。”
太子对于南洋现状并不满意。
无他,大明皇帝是天子,天然掌控神权,凡是在大明传教的,不管你信什么,都不可能越过大明天子去。这是铁则。
不管是你是转世活佛,还是龙虎山张天师,都是如此。
而回回教在南洋的权力太大了,大到了左右国家与君王的地步,这是大明所不能容忍的。
但只有道学家才有政治洁癖,真正的政治家要讲现实。
现实就是如果将回回教连根拔起,大明遇见的阻力就太大了,再加上朱祁镇在京城修建大清真寺。据说规格之高,已经超越了北京白云观。
其中有什么深意,太子岂能想不明白?
将来怎么办,是将来的事情,而今太子就要对回回教表现出怀柔状态。
太子随即在清真寺之中,召见北大年的长老。果然,本地的长老都是神父。太子先在清真寺行礼拜,然后对所有神父说道:“大明天子,胸怀天下,至于四夷。凡劝人良善,导人法度,皆为善教。本朝不禁也,而今亦是如此。”
“今朝廷起大兵南下,非为回回教,而是为淡目一国,目无朝廷法度,不尊朝廷。陛下有明诏,令其与满者伯夷罢兵修好,置若罔闻,乃至灭之,置陛下与何地,陛下这才调兵南下,复满者伯夷,此乃春秋之大义也。”
“至于满刺加国,本我朝藩属,本朝于其有开国肇基之恩,谁料此辈狼子野心,杀朝廷使臣,攻旧港宣慰司。”
“其之不义,天地共厌,方有今日之师。”
“尔等只需遵纪守法,大明秋毫无犯。如若寡德无义。弃大明之恩,投豺狼之邦。朝廷虽仁慈,亦有必至之诛。”
“陛下于京师新建大清真寺,正下令传各地长老到京师,共论清真之正论。如此盛事,岂能缺了这位长老,就请诸位长老选一二德高望重宿老,进京论道吧。”
太子随即辞清真寺不住,令人把守清真寺,让当地百姓礼拜如故。真选了几个神父,去京师论道。
北大年的气氛明显的好了许多。
刘大夏更是以太子讲话为核心,润色为一篇檄文,通过汉商与锦衣卫的渠道,传播到整个南洋。
就是为了化解回回联盟的军心。
其实各地回回教也是不同的特色,回回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也东南亚文化融入回回教的之中过程。
东南亚的回回教的攻击性,就要比中亚回回教差多了。
虽然这一场战事的核心矛盾,乃是回回商人与汉商之间,几十年贸易争夺权的总爆发。但是对很多本地回回信徒来说,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一点。
毕竟,这些利益对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