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二十九章 定都之争(十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之前抛售出的江南商会股份,更是饮鸩止渴、釜底抽薪之举,许多人坚持不下去了,在破产之后选择自尽,可更多的人,选择以武力去解决。
  有钱人嘛,哪家没有数十上百的家丁、护院?
  只要人够多,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兔子被逼急了,还咬人哪,在这江南一亩三分地上,咱们还怕过谁?
  就这么着,从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直至杭州府,几乎在一夜之间,涌出了无数股乱民,他们开始疯狂地捕杀神秘势力的人,并寻找背后主使者,一天一夜时间,不下六百人被杀,但依旧找不出神秘势力的背后主使者。
  这事闹大了,各府县的奏折如雪花般地送入应天府。
  内阁终于抗不住了,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准备向皇帝奏报。
  然而,皇帝突然病了,病得不省人事!
  按理说,这事是不是很怪异?
  在朝堂上混的,哪个不是人精?
  可人性就是这样,在被逼急了的时候,总是往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想、去思考问题。
  皇帝突然生病,等于是天冷时送棉袄、饥饿时送馒头啊,所有人在欢欣雀跃这是天意。
  于是,一场纵贯沿海十余府的民乱,终于形成了。
  这场民乱,起初只是为了私仇,就是寻找那股神秘势力报复而起的,但,到了这个时候,就慢慢变成了暴乱。
  各府县父母官也懵圈了,按理说,府有府兵,大府一千,小府三百,可问题是,暴乱起得太快,而且,这些人几乎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当地绅纨,更有朝中大臣派人暗中叮嘱,不得派府兵镇压干涉。
  就这样,沿海各地暴乱瞬间在沿海十余府会合成数万人,人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叹为观之。
  但有两处,不,准确地说,是两府不同,一是应天府,城内几乎没有一个乱民,城中民众也根本听闻不到南边诸府起了暴乱。
  二是杭州府,杭州府做为皇帝潜邸,经过几次民乱之后,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很高,准确地说,老油子,他们不会去轻信任何人,想让他们暴乱,除非是自己的利益被侵犯,否则,怕是再大的官,也叫不动民众起来造反。
  所以,应天府也好,杭州府也罢,参与暴乱的,早已选择出城,前往嘉兴、镇江等府了。
  在杭州府和应天府之间的诸府,彻底乱套了。
  这些可不是军队,他们有领头的,但令出数门、数十门,怎么可能不扰民呢?
  于是,烧杀抢掠也出现了,民间也乱了。
  短短数日,死伤无辜百姓数百人,被抢劫的数不胜数。
  问题是,太快了,快到没有人反应过来,这天下怎么突然就乱了。
  受害民众在无法从府县父母官那得到有效帮助的时候,开始寻思着,要上京告御状了。
  但古怪的是,应天、杭州两府城中,交易所依旧顺利地交易着,无数的地契、房契、股份凭据有条不紊地转手着,似乎是世外桃源一般。
  ……。
  “为何不及早阻止?”
  春和殿内,吴伯昌翻着吴争带来的长林卫密报,忍不住叹息着问道。
  “律法难以诛心,我也不能以莫须有加罪于这些人……就象不能在猪被养肥之前宰杀一样!”吴争平静地说道。
  “可现在……这些已经足够让你动手了吧?”吴伯昌抖动着手中的情报,“数百无辜之人,因这场暴乱死伤……你于心何忍哪?”
  吴争被他爹责问,不由得仰头长吁一口气,然后答道,“民众是愚昧的……爹可否发现,危难之时,民众首先想到的不是抗击,而是事不关己……只要不有损自己的利益,没人会去想反击,只要能保住性命,甚至可以奴颜婢膝……死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民众自己都没有意愿反抗!”
  吴伯昌微微皱眉,他真的是在认真思考着吴争的话,好一会,吴伯昌抬头问道,“可……你才是皇帝,你有守护治下子民的义务啊!”
  “若我死了呢?”吴争淡淡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只要民众敢于自发组织起来反抗,那些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
  “可民众手无寸铁啊?”
  “爹认为胜利的决定因素仅仅是武器?”
  “那万一朝堂中有人私下调动军队呢?”
  吴争笑了笑,“我只是生病……他们不敢的,若真敢私自调动军队,我的病……立马就会痊愈!”
  吴伯昌没好气地斜了一眼吴争,“那你就任凭民众和这些人发生火拼……会死很多人的!”
  “这是民众自己的选择,也是那些人的选择……我只是一个中立的裁判!”吴争自嘲地笑了笑,“我承认心不够硬,有妇人之仁……那些人中也不乏好人……所以,最后他们是站在民众一边,还是奸商一边,同样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怪不得我!”
  吴伯昌想了想,悠悠道:“可你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民众如果自发组织起抵抗,皇帝和朝廷,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吴争愣了愣,咧嘴笑道,“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的存在与国家的利益、最大多数民众的利益相悖了,我可以禅位于贤良!”
  吴伯昌愣愣地看着吴争好一会,轻喟道:“你……真不象是我亲生的……可为父还是很欣慰!”
  “谢谢爹!”
  ……。
  都说华夏民众,是最容易满足的,这话还真有些道理。
  从古至今,华夏百姓但凡有口裹腹之粮,就不会想到去造反。
  他们只会去想,是不是将这不多的口粮,省下一口来储备着,以应对日后的危机。
  这或许是千百年的儒学,带给华夏百姓的潜移默化吧!
  儒生劝人向善,太平年间,或许可以,但在战乱之时,那无疑是缘木求鱼。
  十数年的战乱,民心思安。
  好不容易天下安平了,可突然之间,祸乱再起。
  原本想着从此过安定日子的民众,自然是不肯追随叛逆的,但面对着乱兵施虐对自己利益和生命造成威胁,人心确实在图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