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大将风度
这段时间断更,是因为发现这书中间出了问题而且无法弥补,于是就想着新书了。
许多读者问是不是又是因为成绩不好的原因,本书成绩的确不好,两百多追订。但很早就这样了,首订九百多,不过照想应该有一大部份都是老读者的友情支持,所以没过多久就断崖式的掉到五百多,然后一路掉至两百多。
这里士兵很感激一直支持我的老读者,友情订能达到九百多士兵也很满足了。
但转型就这样吧,士兵也看开了,抱着不看订阅的心态往下写。
写到这其实已经快完本了,这时回头一看,发现有许多情节像是在写大纲,就写干啥干啥,基本没有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如果自己对这书都不满意,读者的阅读体验当然不会好,这是士兵犯下的错,也是需要反省的地方。
士兵也想慢慢回头改,但“放飞自我”的情况太多,想改基本不可能。
士兵只能说,把这书完本了,下一本尽力写好,希望各位理解。
——————————————
沈兵认为,在敌我兵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与反秦联盟硬拼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即便神武军有火绳枪,还有霍木桑坚城,且城内还有大量的粮食和装备为支撑。
但罗马军团及马其顿军团的结合却是一守一攻互相取长补短,这种以严格的秩序队列以协同对敌的方阵,如果硬拼的话很容易形成敌我双方不对称的伤亡。
秦军又是兵力少的一方,只要一次不对称的伤亡,秦军就会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因此沈兵认为最可行的战术就是打击的就是敌人的指挥系统,也就是擒贼先擒王。
如果敌人只是一支部队,擒贼先擒王这策略的效果或许并不理想,这其中尤其是罗马军团。
因为罗马军团采取“十一抽杀”律及指挥官替补的方式,也就是副官。每支军队都指定了这种替补军官,一旦指挥人员负伤或阵亡很快就有人顶上代为指挥。
在这一点上,不是说别的部队没有,事实上战前指定指挥官是很容易的事,比如二五百主死了由五百主顶上,五百主死了由百将顶上,秦军也不例外。
问题在于这些五百主、百将等,他们平时并没有参与更高阶层的指挥,五百主仅指挥五百人,指挥一千人就在能力之外于是便慌了手脚,还可能出现部下不服的问题,这些在战场上都是致命的。
罗马军队优秀的地方,在于其副官平时就做为主官的助手参与、协助指挥,代替主官指挥往往能达到无缝链接。
当然,主官若是战死还是有可能出现士气下降等情况,这是无法避免的。
重点在于,此时沈兵面临的是联军,一支由塞琉西为主导,马其顿、罗马、托勒密几国为辅的联军。
这些国家平时就矛盾重重,比如安条克三世为了实现梦想总是东征西讨,不久前还在与托勒密和希腊作战。
他们只是因为秦军这外来的强敌以及沈兵手里的新装备而临时结盟共御外敌而已。
对此沈兵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史上蒙古西征欧洲时,平时在内部打来打去的欧洲也联合起来在波兰、匈牙利一带共御外敌。
这也是波兰被称为“上帝之矛”,匈牙利被称作“基督之盾”的原因。
不为别的,就因为欧洲各方势力过于分散,单独一国兵力太少根本不值一提,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面对强大的蒙古。
如果,沈兵能击溃塞琉西的指挥系统,就会严重打击联军的士气和信心,这时联军的内部矛盾就会再次暴发出来并不战而溃。
然后沈兵就得到了塞琉西军的位置……霍木桑东北十五里的一个山丘上。
情报是由信鸽送来的,上面甚至还画着塞琉西军的兵力布署:一万兵力布置在偏北五里处,另一万兵力布置在偏东五里处,山丘处只有五千亲卫防御。
沈兵明白阿凯夫斯为什么会这么布置。
偏北的部队随时准备增援罗马军团,偏东的部队则是准备用于增援马其顿军团的,这可以体现出他两者兼顾对马其顿和罗马都是同样关心。
至于自己所驻扎的山丘只用五千人防御……阿凯夫斯认为秦军已被严严实实的围在城内,同时这五千人还是居高临下的布下阵势防御,两翼还有两万大军随时可以增援,哪里还能出什么纰漏。
这其实就是之前所说的“攻大于守”的战术。
攻大于守并不是说守城一方就是“守”,攻城一方就是“攻”。
是“攻”还是“守”,看的其实是战略方向。
比如此战虽然塞琉西联军是攻城一方,但他们采取的战略是围而不攻想困住秦军,这其实是“守”。
而秦军却是要主动出击突破塞琉西联军乃至将其击败,所以其实是“攻”。
处于“守”的一方,也就是塞琉西联军,必然就会出现这种因兵力问题出现漏洞的情况……原因无它,处处都得防,于是兵力虽多但却平均分摊,当然无法与处于攻势的秦军集中兵力突破相比。
沈兵没多想,马上就让神武军做好战斗准备。
进攻时间选择在午时,也就是在中午十一点左右。
会选在这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神武军是骑军,他们需要白天良好的视线,尤其他们同时还是火枪兵,如果选择在夜里的话,不利于火枪的远射程反倒利于敌人近身作战。
其次,此次出战是类似现代特种作战的快打快撤,不需要太长时间也不能计划太长时间……时间一长,敌人两翼距离不过五里的援军就赶到了,到时大军团团围上来,任神武军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抵挡。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沈兵知道塞琉西联军的生活习惯与秦军有些不一样:
塞琉西联军是一日三餐也就是早、中、晚各一餐,中餐通常是午时也就是十一点半左右。
秦军却只有早、晚两餐没有中餐的习惯。
进攻时间选在午时,就正是敌人中餐的时候。
那么塞琉西军是吃中餐还是不吃中餐呢?
吃的话,就意味着应敌的准备不充分,不吃则因为这饮食习惯必然状态不佳,而秦军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领军的当然是王贲,此时的他已学会了使用火绳枪并对其有很大的兴趣,他使用火绳枪时甚至有些不安。
问其原因,王贲就回答道:
“禀大将军,王贲虽未至弱冠,但自幼习武练兵至今已近十年。”
“平日上阵虽不能以一当十,但寻常也找不到对手。”
“然此物一出……”
于是沈兵就明白了,王贲这是在感叹学了那么多年的本领,结果还是无法面对火绳枪。
这的确会让人心理上无法平衡,普通人练个几天甚至灵活的练几个时辰就会操作火绳枪,然后就能与习了十年武艺的敌手对阵,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沈兵“哈哈”大笑:
“好你个王贲,生死大战近在眼前,你却还在想着是否能敌得过火绳枪!”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将风度”吧。
许多读者问是不是又是因为成绩不好的原因,本书成绩的确不好,两百多追订。但很早就这样了,首订九百多,不过照想应该有一大部份都是老读者的友情支持,所以没过多久就断崖式的掉到五百多,然后一路掉至两百多。
这里士兵很感激一直支持我的老读者,友情订能达到九百多士兵也很满足了。
但转型就这样吧,士兵也看开了,抱着不看订阅的心态往下写。
写到这其实已经快完本了,这时回头一看,发现有许多情节像是在写大纲,就写干啥干啥,基本没有人物的塑造和描写……如果自己对这书都不满意,读者的阅读体验当然不会好,这是士兵犯下的错,也是需要反省的地方。
士兵也想慢慢回头改,但“放飞自我”的情况太多,想改基本不可能。
士兵只能说,把这书完本了,下一本尽力写好,希望各位理解。
——————————————
沈兵认为,在敌我兵力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与反秦联盟硬拼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即便神武军有火绳枪,还有霍木桑坚城,且城内还有大量的粮食和装备为支撑。
但罗马军团及马其顿军团的结合却是一守一攻互相取长补短,这种以严格的秩序队列以协同对敌的方阵,如果硬拼的话很容易形成敌我双方不对称的伤亡。
秦军又是兵力少的一方,只要一次不对称的伤亡,秦军就会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因此沈兵认为最可行的战术就是打击的就是敌人的指挥系统,也就是擒贼先擒王。
如果敌人只是一支部队,擒贼先擒王这策略的效果或许并不理想,这其中尤其是罗马军团。
因为罗马军团采取“十一抽杀”律及指挥官替补的方式,也就是副官。每支军队都指定了这种替补军官,一旦指挥人员负伤或阵亡很快就有人顶上代为指挥。
在这一点上,不是说别的部队没有,事实上战前指定指挥官是很容易的事,比如二五百主死了由五百主顶上,五百主死了由百将顶上,秦军也不例外。
问题在于这些五百主、百将等,他们平时并没有参与更高阶层的指挥,五百主仅指挥五百人,指挥一千人就在能力之外于是便慌了手脚,还可能出现部下不服的问题,这些在战场上都是致命的。
罗马军队优秀的地方,在于其副官平时就做为主官的助手参与、协助指挥,代替主官指挥往往能达到无缝链接。
当然,主官若是战死还是有可能出现士气下降等情况,这是无法避免的。
重点在于,此时沈兵面临的是联军,一支由塞琉西为主导,马其顿、罗马、托勒密几国为辅的联军。
这些国家平时就矛盾重重,比如安条克三世为了实现梦想总是东征西讨,不久前还在与托勒密和希腊作战。
他们只是因为秦军这外来的强敌以及沈兵手里的新装备而临时结盟共御外敌而已。
对此沈兵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史上蒙古西征欧洲时,平时在内部打来打去的欧洲也联合起来在波兰、匈牙利一带共御外敌。
这也是波兰被称为“上帝之矛”,匈牙利被称作“基督之盾”的原因。
不为别的,就因为欧洲各方势力过于分散,单独一国兵力太少根本不值一提,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面对强大的蒙古。
如果,沈兵能击溃塞琉西的指挥系统,就会严重打击联军的士气和信心,这时联军的内部矛盾就会再次暴发出来并不战而溃。
然后沈兵就得到了塞琉西军的位置……霍木桑东北十五里的一个山丘上。
情报是由信鸽送来的,上面甚至还画着塞琉西军的兵力布署:一万兵力布置在偏北五里处,另一万兵力布置在偏东五里处,山丘处只有五千亲卫防御。
沈兵明白阿凯夫斯为什么会这么布置。
偏北的部队随时准备增援罗马军团,偏东的部队则是准备用于增援马其顿军团的,这可以体现出他两者兼顾对马其顿和罗马都是同样关心。
至于自己所驻扎的山丘只用五千人防御……阿凯夫斯认为秦军已被严严实实的围在城内,同时这五千人还是居高临下的布下阵势防御,两翼还有两万大军随时可以增援,哪里还能出什么纰漏。
这其实就是之前所说的“攻大于守”的战术。
攻大于守并不是说守城一方就是“守”,攻城一方就是“攻”。
是“攻”还是“守”,看的其实是战略方向。
比如此战虽然塞琉西联军是攻城一方,但他们采取的战略是围而不攻想困住秦军,这其实是“守”。
而秦军却是要主动出击突破塞琉西联军乃至将其击败,所以其实是“攻”。
处于“守”的一方,也就是塞琉西联军,必然就会出现这种因兵力问题出现漏洞的情况……原因无它,处处都得防,于是兵力虽多但却平均分摊,当然无法与处于攻势的秦军集中兵力突破相比。
沈兵没多想,马上就让神武军做好战斗准备。
进攻时间选择在午时,也就是在中午十一点左右。
会选在这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神武军是骑军,他们需要白天良好的视线,尤其他们同时还是火枪兵,如果选择在夜里的话,不利于火枪的远射程反倒利于敌人近身作战。
其次,此次出战是类似现代特种作战的快打快撤,不需要太长时间也不能计划太长时间……时间一长,敌人两翼距离不过五里的援军就赶到了,到时大军团团围上来,任神武军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抵挡。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沈兵知道塞琉西联军的生活习惯与秦军有些不一样:
塞琉西联军是一日三餐也就是早、中、晚各一餐,中餐通常是午时也就是十一点半左右。
秦军却只有早、晚两餐没有中餐的习惯。
进攻时间选在午时,就正是敌人中餐的时候。
那么塞琉西军是吃中餐还是不吃中餐呢?
吃的话,就意味着应敌的准备不充分,不吃则因为这饮食习惯必然状态不佳,而秦军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领军的当然是王贲,此时的他已学会了使用火绳枪并对其有很大的兴趣,他使用火绳枪时甚至有些不安。
问其原因,王贲就回答道:
“禀大将军,王贲虽未至弱冠,但自幼习武练兵至今已近十年。”
“平日上阵虽不能以一当十,但寻常也找不到对手。”
“然此物一出……”
于是沈兵就明白了,王贲这是在感叹学了那么多年的本领,结果还是无法面对火绳枪。
这的确会让人心理上无法平衡,普通人练个几天甚至灵活的练几个时辰就会操作火绳枪,然后就能与习了十年武艺的敌手对阵,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沈兵“哈哈”大笑:
“好你个王贲,生死大战近在眼前,你却还在想着是否能敌得过火绳枪!”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将风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