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土豪的后路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鲲鹏空间站完成了第一级微重力段建造后,于二月底,与等待了数月的超级动能蓄电转子结合,得以在同步轨道实现7×24小时稳定供电。
  这里强调轨道高度,因为轨道越高黑夜占比越低,例如同步轨道无光照时间也就一个小时出头,一些定位纬度更高的,被主星遮蔽光源时间更短。
  鲲鹏空间站位于同步轨道,夜晚时间短,十兆瓦动能转子的重量并没有特别重,但设计中有预留冗余,以后可以通过调整转速上限,牺牲一点寿命把储能极限提高,最终重量仍然需要一枚特制火箭将其送来。
  转子及新增核心段与火箭分离,转子安装,火箭回投,这一套做下来工程量不小,到三月十日才完工。
  其中火箭回投,也是近期完成标准化的流程,这类专供鲲鹏空间站的重型货运火箭,是用之前捕捉小行星剩下来的那堆发动机等零部件弄的,一次能把一百吨货物投上同步轨道,当然往返也得耗费几十吨燃料。总共有三套,最近一次探伤检查显示,三套一起大约还能进行二十次运载。
  与转子一同上来的还有新增核心段。
  不算离心重力模拟主活动区,此刻鲲鹏空间站的柱段从头到尾,分为死亡权杖二号机、十兆瓦蓄能转子及动量轮模块、重力模拟区核心舱(滑梯入出重力区)、实验柱段以及泊位段。
  新增核心段,则插入二号机和动量轮之间,主要用于后续发电设施、太阳能阵列、头部泊位的扩建。
  建筑进度到此,也有了一定的物资储备,鲲鹏空间站第二批人员已经可以入住,还是由未来空间站中转。
  A国的人类文明种子空间站计划,也在第二批人员轮番上天时,进行了公布。
  它的计划用一个词就能描述:造奇观。
  所谓发展步骤,完全没说明白。
  A国的超导体才勉强进入量产阶段,永磁铁方面,也是在怪兽危机后,才开放许可挖自家的稀土,因为之前最后一家永磁铁公司都跑去C国了,现在还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技术势力就更拉跨了。
  这样的基础下,要推出自己的电磁轨道发射器遥遥无期。
  他们的办法是堆火箭发动机。
  介绍火箭时,曾经多次提到过特征比冲的概念,它是发动机最重要的能效指标。
  技术水平不变,特征比冲越大,必然造成推力减小。
  其原理简单说明,既比冲越高,燃料混合室的温度也会越高,导致不得不对混合量进行限制,以控制温度维持发动机工作。
  很多外行光看推力,就觉得新发动机技术还不如几十年前,完全是缺乏知识的表现。
  比如只有十几秒工作时间需求的单兵火箭弹发动机,它推力比还大呢,没见人夸过造这玩意的吧。
  A国在把航天工业打包给私人公司后,通过大量的毁伤实验,在推力和特征比冲之间进行取舍,得到发动机,然后便根据发射需求进行发动机堆填,今年三芯级联装共27发动机的款式,已经把发射重量堆到一千五百多吨,能投送近七十吨载荷进入低轨道。
  此外,通过商人对极致利润的追求,A国航天公司还掌握了钢皮火箭和一级跳蚤火箭技术。
  钢皮火箭很特殊,这是一种极限降低发射成本思路的成果。不需要内部骨骼构架,不需要隔热层,发射时会导致部分载荷烧坏也根本不在乎,就把几毫米厚的钢卷起来相互焊接成火箭及载荷段外壳。
  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优点是成本极低,火箭外壳在总成本里几乎可以忽略掉,缺点嘛,发射失败变成常态,哪怕发展到今天,能有70%成功率都是天公作美。
  跳蚤火箭,既一级火箭回收技术,但是和一般从海里打捞回收不同,它是通过飞行控制,让火箭自己落回发射场的技术。
  前面也介绍过,该技术经常让人误会A国人有外星科技加持,实际上跳蚤火箭的一级,根本就不会飞出大气层,因为没有出去,也没达到轨道速度,回落时也并不会遭受最高点近两千度的高温灼烧。
  但不得不承认,随着这项技术趋于成熟,一级火箭能够反复使用三到五次,壳体通过维护还能用更多次,的确大幅度降低了发射成本。
  综合以上经验积累和特色技术,A国是真的有实力,在没有电磁轨道发射器的环境下,建设大型空间站。
  只不过此前A国认为随着人类对太空了解深入,能通过空间站获取的新技术增长点太少,再投入巨资兴建新太空站浪费钱,不如白嫖别人家的,因此并没有推出新一代太空站计划。
  现在不一样,二级怪兽连续出现,终于打碎了绝大多数人的幻想,大商人们总算舍得出钱了。
  前面提过,C国提出的太空联合体最无法让A国接受的,就是军事一体化。
  而对于商人们,C国的鲲鹏号也有他们无法接受的东西——平等。
  鲲鹏号采用了“资源点”的资源管理试行方法,其内部人员日常所需则根据有效资源进行平均分配,说白了是个乌托邦式的环境。
  这意味着哪怕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富豪,进入鲲鹏空间站后,或许能找到几个拍马屁的,在原则上,并不会获得任何资源、生活环境方面的优待。
  A国排名前列的几十个人,占据的总资源甚至能在八十亿人的世界总额里,按百分数来算,人上人都不足以形容,一半以上国家整体产出都被抛在后面,他们能接受和普通工程师、科学家以对等身份生活吗?
  更悲剧的是,就算其中有一两个人能接受也没用,因为按鲲鹏空间站已经公开的发展计划,在地表工业生产链完全瘫痪之前,都不会有大款们啥事,前期安排的都是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实干型年轻学者。
  所以二级怪兽连续出现后,感觉自己也需要找后路的A国大佬们,开始推着A国启动空间站计划。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事,A国计划在一年半内,建设一个总吨位超过两千吨的超级空间站。
  两千吨,相当于现役国际空间站重量的五倍,因为不需要负担那么繁重的科研任务,有效容积比和物资囤积量会大得多,足以提供二十人左右长期生活。
  然后质疑就来了。
  有天文爱好者和数据帝,拿出一套未来空间站的地面拍摄照片,及少量翻译过来的电磁轨道发射器火箭公开信息,一顿不明觉厉的计算得出结果:未来空间站估算已经有两千四百吨,而且从照片上分析,使用了某种新型抗压材料的未来空间站,具有比传统柱段空间站更好的内容空间,A国的计划完全是在浪费资源。
  也有网民直指核心,说是财阀们已经在想跑路了。不过这类的争论比较激烈,因为大多数A国人都觉得,财阀完全有能力建设更安全、距离地表更远、持续性更有保障的地下避难所,没必要跑去太空站等死。
  其实,地下避难所当然是在建的,不过财阀们秉着以往的投资经验,深知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不妨碍他们在空间站上投入一点资源。
  不过这些都还不是重点,被质疑最多的是A国空间站的形状及功能性。
  A国新计划的空间站,意图用十几个舱段,组成一个多边形结构,等人员就位后通过额外的小型固态火箭让它转起来。
  不管是结构还是自转启动方式,都让人感觉很迷,我大A国难道不是行星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吗?为什么会设计出这种……唔……劣质玩具?
  然后就有人跳出来给大家科普知识,告诉大家要多少准备工作,多少厂家配合,要攻克多少技术难关,才有可能搭建出鲲鹏空间站那样的结构。
  但科普文字向来比较多,现在的网络环境下根本没人看,大家继续骂出方案的部门。
  A国这回的效率出奇的高,四天内,拿出修改方案。
  变成了和C国一样,先搭建一个中间平台,然后借此组装零部件,弄出个形状更像那么回事的自转空间站。
  新方案平息了大部分傻雕民众的怒火,不过稍微内行一点的,和能够自己阅读、运用翻译软件阅读C国航天部门官方页面的爱好者,仍然对修改方案嗤之以鼻。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问题,A国的官方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第一,生产能力。
  自怪兽危机之后A国大幅度增加军费,实际也促进了工业系统复苏,但相比C国那个每年生产十几亿吨钢材的工业怪物,这点新增产能完全不够在军事生产之外,再支撑起一个数倍于前的庞大航天工业体系。
  第二,发射能力。
  人家C国利用电磁轨道发射器,简化了火箭结构,并以此精简了检查流程,加上R国全力支持,还有西中洲的有限配合,才能支撑一个三空间站(含旧空间站,不计月宫)的体系。A国哪怕能更大程度的利用西中洲力量,可是传统火箭的复杂度就是会更高,怎么能保证成功发射的频率?
  第三,材料。
  从天文爱好者拍到的图片进行反向的结构分析,C国明显掌握了不止一种外星材料技术,而没有与C国进行航天合作(法案限制)的A国,想要造出与C国一样水准的空间站,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载荷,意味着对第一第二条件的需求还要进一步增大。
  其实如果在UN升格成太空UN的谈判启动之前,A国就废除相关法案,找C国进行空间站合作,本着人类共同命运的道德观,还真有可能拿到砖墙和防弹布的生产配额。
  不过现在C国已经彻底认清矛盾难以调和的现实,为避免出现势均力敌的太空世界大战彻底毁灭人类的希望,其他方面也就失去了在同一水平线起步建设太空势力的基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