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月表的任务(中)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基地至今为止,囤积了三百公斤出头的月球原产土豆、蘑菇、蔬菜等。
  看似挺多,但也没多少。低重力环境对人体仍然有损害,虽然不至于像未来太空站里那样要健身两小时,仍然需要一定的健身维持身体及心脏机能,专门吃这些月球土产只能勉强能撑到收获,大概还会饿瘦几斤。
  地面任务当然不会扣得这么死,刚刚两口子提进来的四口小箱子就都是食物,包含高热的巧克力、饮料冲剂、肉罐头(软)等。
  月球基地此时食物量,足够让四人在没有额外补给且完全不产出的情况下维持六个月。
  而本轮由应用一号投送的货物里,还有一箱子是宇航员的干燥便便。
  ……虽然听起来不雅,可便便是很重要的物资。
  在土球上,C国民众就在本国和他国,进行了多地沙漠改耕地的改造活动,这种改造主要利用骆驼和羊的便便,素食生物的消化系统不一样,它们的代谢终产物更适合沙改土壤。
  未来空间站建站后的第一时间,就有太空人造土壤项目,既利用人便便加添加物来合成类似土壤的东东。其中也得到过由应用一号带回的基地外月壤,进行过不少前期工作。
  现在配方和相应的微生物群落是现成的,跟着合成就行了。
  合成可种植的土壤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两口子还要带着智人机器人兄弟们建设月表上首个玻璃种植房。
  有的同学肯定会奇怪,为什么不能无土栽培?
  不是不能,而是不划算。
  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碳、水、氮磷钾,其中碳在月球上最头疼,如果使用无土栽培,那植被生长所需的碳几乎全都要由地表送上来,后勤压力很大。如果利用人员做中间环节生产二氧化碳之类的碳素载体,种植产量又会受到限制。
  此外无土栽培十分惧怕断电的情况,假如基地出现电力异常需要维修好几天,无土栽培的植被可能全死干净。
  有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月壤里本来就有碳和氧,通过土壤环境,利用微生物群落将之解离出来,能供大幅度缓解碳素窘境,气体循环系统里搜集到的沉积碳只在必要时用。
  第一代的月球土壤还无法释放足量的碳,问题也不大,只要保持水分多种植几轮,就会逐渐改善,变得越来越接近真正的土壤。
  碳的另一个来源,则需要等待工业系得进展。
  月球受到陨石冲击时,通过光谱分析,人们认知到月球上有甲烷,既天然气主成分CH4,但很可惜,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天然气集中储藏点。
  由于甲烷能够较为简单的形成水合物(可燃冰),所以现在希望被寄托在冰层及周边。
  飞行员此时就在冰层旁边,为寻找甲烷库做准备。
  介绍飞行员任务前,必须提月球的来历。
  现今土球科学界接受度最广的月球起源是撞击论。
  该论点提出,在太阳系重生(前一颗恒星爆炸形成的星尘云重新因引力作用逐渐凝结成恒星及其附属行星)后没多久,土球被一颗足有自身一半大小的竞争对手撞击。
  这里的竞争对手不用引号,因为它就是当时无数行星备选者之一,这类天体发展到一定重量,就能借自身引力逐渐清空(拉过来合体)周边小行星,成为一定范围内唯一的绕日天体。
  撞击十分巨大,岩浆被抛洒到上百万公里外,这些抛出物质再经过数亿年的引力作用,以类似行星形成的方式清理掉所有石块,变成了现在被土球潮汐力锁定(永远一面面向主行星或恒星)的大卫星。
  该观点被多数人认同的重要一点,是它提出了一种月球被潮汐锁定的可能形成原因,且从引力角度分析,十分合理。因为从外界捕获的行星不但难以形成近圆轨道,更难恰好调整到被潮汐力锁定的程度,不过死活不信的也可以推给时间与巧合的伟力,一切还要看现场证据。
  最近数十年的远程观察与登陆取样结果也显示,月球物质组成与土球具备高度同源性。
  撞击论被基本确定,由此就能十分容易的判断月球的资源储藏情况。
  当然大家分道扬镳数十亿年,因此差异也很大。
  月球没有液态水,这比较容易理解,在昼夜温差达到300摄氏度的月球,大部分地区的水会周期性的变成蒸汽,哪怕在体积、压力不但变化下让岩层产生一丝一毫的泄露,经年累月,也会逐渐以蒸气形态飘散到月表外面,被太阳风吹走。
  月球没有大气保护,因此常年受到宇宙射线影响,不论射线命中原子核概率有多小,在以亿年记的时间长河里,都会变成100%发生,氦三、氚等放射性的同位素比较多,也是理所当然的。
  那机器人打通的冰层又是什么情况呢?
  已经打通的冰层,暂时还只有一条小隧道,与地表倾角十七度,宽度不到两米,已经是智人机器人们在没有重型设备的前提下的极限了。
  冰层距离地表很近,隧道最深处只有五十米。
  不是大撞击事件遗留的古代冰层,距离月表太近了。
  在极地环境下,日照强度虽然会降低,但日照最长时间会增加,时间长了偶尔发生的冰水固液转化,放在时间长河力也会非常频繁的摧残岩层,只要出现连通地表的裂缝,真空环境不需要变成水,冰直接能转化为蒸气,然后被太阳风电离吹走。
  其次,之前用智人机器人采样做的冰样分析确定,打通的冰层年龄不到一亿年,甚至不如土球上的某些冰川年龄长。
  所以推测该冰层是月球某次被冰质小行星撞击后,逐渐从冷却岩浆中分离出来的地下水系演化而成。
  不排除极地其它地区更深的地层里存在当初大碰撞留下的远古冰层,不过此时不是去找那东西的时候。
  也正因这个冰层比较新,大家才会期望在这里找到甲烷水合物。
  甲烷在地下没有水那种对岩层的超级破坏力,可一旦发生泄露,被太阳风吹跑的速度会更快。
  具体假设一下,用水蒸气把月表包裹住,太阳风要数万年才能给它们全干掉,如果是甲烷大气,一万年都顶不住。
  所以越是古老的地区,浅层越难以存在成规模的甲烷富集地,现在打通的冰层虽然也有八千万岁了,至少冰层保存的很好,可能性大不少。
  至于深层储藏……人们连土球地层都没搞明白,还能指望在月球做深层勘探?只能一个个点打洞慢慢检查而已。
  飞行员此时就站在冰层的冰墙门口,这里已经被机器人敲打的坑坑洼洼。
  飞行员拉好电缆,扛着设备过来,接上施工灯打开。
  为本次任务,特意给送上来一款老式的施工灯,这种施工灯亮度一般,照明距离也一般,却能对照明范围释放巨大的热量。
  几千瓦的大灯在几米外开着,冰层切口一点反应都没有,但不着急,飞行员拿出一种新式应急灯在隧道较为平整的一侧进行钻孔部署。
  该应急灯与传统灯最大的区别,它是无线充电的,而且不是家用手机的贴线圈模式,而是直接接收微波,充一次电可以用四十小时,当然亮度和其它应急灯一样坑。
  把隧道点亮,关掉宇航服灯,回到冰层口的冰墙,这里的情况已经有变。
  冰是热的不良导体,里面的冰哪怕是零下一百度,也不耽误表层融化。表面已经变成水面一样,略有起伏,却显得丝般顺滑。
  飞行员拿出小工具,给冰面整形。
  配合大灯照射折腾了个把小时,总算把冰面弄得跟镜子一般。
  工程灯任务完成,换灯。
  第二口工程灯是正常灯,亮,但没温度。
  直接把灯贴上镜面冰墙,高分辨率照相机、摄影机、声波发生器(吸住冰面)、红外、紫外、光谱、震动、激光仪等,都是多功能合一的仪器,可大大小小的太多,仍然在特制的灯架上挂个满。
  这是看冰层情况,并进行储量估算的一种奇葩方式,除了正常的信息采集,还需要测定冰墙表面的平整度,为后续计算提供修正依据。
  该估算方式是科学家们专门为这个冰层设计的,和大部分任务一样,唯一的原因是为节省设备负载重量,至于分析所需的算力和人力成本,都不重要,月球暂时还用不到太过专业的成套勘探设备。
  分析结果要好几天才会得出,在高光灯贴脸照射下只用肉眼看能判断,打通的这一块至少也得上万吨了,因冰层内部的裂痕和发泡情况,还无法看到冰块的全貌,以及还有没有暗流缝隙连接其它冰块,其各部分成分如何,都得等分析结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