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月球计划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C国本次突破的是AI技术。
  ……也不好意思说突破,因为原本是分离的游戏源代码,现在只能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会用了。
  针对游戏源码的研究其实是各个项目中最早的,可由于编码规则不同、数学基础代差、二进制和四相语言之间部分的不可互译性,一直到章鱼拿出了“古代通道”软件,土球这边的数学基础也随着深空工大的开放有所进步,才反向开发出较为实用的转译软件。
  直到怪兽危机开始接近四个月,相关机构才真正看到了无乱码的AI源码。
  《星球战略》的AI大体上分作四个类型。
  其中有一个高级AI判断被保存在服务器端,找不到代码。
  剩下的三类分别是自动管理AI、基础人物AI和怪兽AI。
  首先排除怪兽AI,该AI逻辑非常原始,原始到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能读懂其AI逻辑,意味着哪怕没有外星游戏的由头,土球也会在近期开发出类似的AI,甚至说不定哪个地方已经有基本框架了。
  第二个被排除的是自动管理AI,这东西有点类似土球今天的工程控制软件,只不过自动化和全面程度远胜如今。
  自动管理AI的结构与工控软件的区别在于,它只有一个逻辑核心,具体的管理,需要相关设备提供管理接口,该接口会包含设备本身的数据库及工作逻辑。
  一定要用似乎也没问题,问题是没有配套设备,相关的设备数据库及工作逻辑标准,涉及到另一项对游戏的逆向开发工程,远远没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
  剩下的只有基础人物AI。
  它非常神奇。
  与管理AI一样,基础人物AI也只有一个逻辑核心,它需要连接其他的数据库,才能生成一个个人物。
  相关数据库,包含人生记忆、知识、空白三类,前两者都可以由多个小数据库构成。
  跟现在号称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好像没什么区别啊。
  区别要从实验中体现。
  针对原版基础人物AI,做了大量的数据实验。
  完全一致的底层AI,使用完全相同的A型人生记忆、B型知识库,在众多实验中,总计诞生了五十六种不同的人格!其中的七种,甚至连普通人都能在十几分钟里分辨出差距。
  进一步深挖,认知到逻辑核心通过不同的记忆数据调用顺序,与少量的函数应用,在空白数据库里写入了不同的东西,进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格,空白数据库也变成了人格数据库。
  到这里,AI已经变成了丰满的“角色”,不过鲜明的人格,反而不利于初级应用,大家更想知道的是,AI如何以尽量少的算力,来解决自己遭遇的问题。
  该路线的实验项目更多,比如有个大众熟悉的“镜子测试”。
  研究院从某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调来了两足步行机器人,把已经做完准备工作的AI装进去,提高权限劫持现有控制系统。
  土球现有的机器人和人类之间,除了两足行走,可以说没有任何相关性。可哪怕是这样的条件,AI也很快意识到了镜子里是自身的镜像,并尝试整理外观。
  同一个AI很快被装在另一台更小,且变成用轮子的机器人身上,结果又一次通过了镜子测试。
  反过来解析其简易数据库,发现它的记忆和人格数据库都有了变化,它认知到自己“穿越”了,奇妙的是数据的总字节数增量,不到一百个字节。
  这一实验让参与者们大为震惊。
  稍微有点生物学知识都能意识到,这样一边认知世界,一边删除替换现有记忆的能力,总数据量不会无限制膨胀,已经非常接近正常生物。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更奇怪的实验,比如三大数据库全部留白直接上机器人等等。
  最终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谨慎的对逻辑核心少量参数进行微调,总算弄出了“工具机”。
  “工具机”不会再自己往记忆、知识、人格三大数据库里乱改东西,同时为保留认知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它开放了一个额外的空白记忆库作为行动参考,而非行动发起原因。
  八月,电光刚刚在Ca被揍死,一台专门为太空作业制作的量产原型机被送到未来空间站,系列代号“智人”。
  对于探索太空而言,人的结构说不上多么合理。
  “智人”采用磁吸履带加喷气背包的移动方式,借助特别设计的三角履带构造,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整履带触地的面,以改变上半身高度。左右两臂做成方便换装的形式,常规的抓取臂可以随时改成工具臂。
  在空间站进行两天的放养,它已经在多嘴的宇航员中学会包括自己充电、自己换机械臂、出舱焊接、避让人类、给地面打电话等知识和技巧。
  到了这一步,一旦决定量产“智人”,不但空间站的人力问题能够大幅度缓解,月球基地也不是不能考虑。
  有人就开始担心智械危机了。
  不过这种事要讲科学,“智人”的数据库定型和逻辑核心都是几个研究院、数个大学院系,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确认过的,考虑过方方面面,硬件也不支持它绕过三大数据库的锁定,你说危机就危机啊。
  当然也不能否认,因为AI拟人度高得过分,的确存在和人类一样的事故风险。
  但是,与“智人”共事的风险,肯定不会比与人类共事更高。
  与此同时,XX23年度上半年报告也出来了,C国让全球还能收到外界信息的所有人大吃一斤。
  在全球灾难、海运极端萎缩的大背景下,C国的工业物资消耗量不降反增,竟然比去年同期还增加了7%,白魔导生产导致的工业用白银消耗甚至直接翻了11倍!
  很多人都迷了:怎么做到的?
  众所周知,C国文明几千年未有断绝,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国内有开采价值的地表、浅层铜、银、金几乎给挖绝了,剩余铁矿受地理因素限制品味一般,放在工业生产中对设备的损耗比较严重,工业物料极端依赖进口。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的依赖,C国早几十年就在策划一些跨国的大事,包括西南线、北线、西线的铁路、输油气管道等。
  怪兽危机以来,C国大幅度降低了成品商品的进口,反正拥有人类历史最强工业能力C国,没有什么在国内找不到替代的。
  节约了进口运力后,粮食因为国外也受怪兽影响预期不好,进口量比较有限,因此几乎全部的运力都用来运原材料。
  所谓投桃报李,那些不间断提供资源的国家,C国也有回报,主要是武器及技术方面的费用减免、农业技术的无偿援助、电力及兵工厂基建的优先级等。
  这种模式,在怪兽危机越来越严重,乃至即将面对黑羊的前提下,肯定难以长久。
  C国也在从国内方面想办法。
  一方面,那些品相不太好,平时看起来没什么开采价值的矿产,都部署起来,不要求立刻替代进口,至少先训练一批人员以便未来扩大产能。
  另一方面则是民用,物资及商品的供应主要降低了塑料袋、油漆制品、木材的供应。前两者是化工产品能省一点石油用于提高战略储备数量;木材主要关系到人力,因为打怪兽真的用不到木头制品,而且该行业本来就因为环保原因在萎缩,只是给它人工加速了一下。
  不过即便如此,过于依赖外部原料输入的工业体系也有其脆弱性。
  月球,算是个短期内资源无限的超级小行星,月球基地或许也是个解决方案。
  一通论证和争吵后,C国决定试一试。
  C国为月球基地做的工作,有密闭式生态圈(完成)、重载火箭(未完成)。
  重载火箭有些争议,有人认为以现有的对接经验积累,完全可以用常用火箭实现多段对接以后上月球,之前捕捉小行星不就做得很好吗。
  其实登月是其次,重载火箭的开发工作主要是为了未来第四行星红星的开发做准备,到时候总不能送一堆一百公斤的破烂到红星组装空降吧。
  现在改变计划送机器人过去,技术准备都可以暂时不理会,直接就能做到啊。
  不过现阶段未来空间站和死亡权杖还是重点,“智人”机器人至少先把未来空间站的工作进度保障了,该过程也是进一步观察、调试和优化需要。
  月球基地从现在开始做规划,个方面细节整明白,等“智人”的量产线搭建好,未来空间站也有一定规模,时机刚好。
  另外,还有个东西也需要时间等待,一口超级电磁轨道发射器。
  现有的三口电磁轨道发射器,都是基于隧道工程留下的竖井建立的,不管怎么美化,确实是占用了公路、铁路资源。
  三号井通过验收后,航天机构觉得还是要来口大井,目的是能够把人发射上去。
  现有的井加速度过高,用来载人巨大的G力会直接把人挤爆。所以载人仍然使用传统火箭,传统火箭本来复杂度就更高,为了确保安全,必须的检查流程也省不下来,人力物力消耗都不少。
  而为了实现发射器载人,需要大幅度增加电磁加速段长度,至少都要加到六千米以上。该长度不可能打垂直井,必然需要弧度,又会产生额外方向的G力,为了降低G力还需要更长。如果再顾及未来需要运一些大科学家之类的珍宝级人物上天,加速度还要再降,或者让发射井能够通过长度更大的火箭本体。
  论证来论证去,最后论证出来一个十二公里长度的螺旋上升轨道。
  稍微一算,都做到这么大规模了,干脆做五米口径的啊,材料损耗增加量不超过五成,但可以发射至少三倍以上的载筹。
  五米不是胡乱捏造的数字,否则当然是越大越划算,C国的挖洞能力别说五米,十几米的都能挖出来。
  五米能够匹配现有的生产能力,C国已经具备成熟发射经验的火箭,最大直径就是五米。参考前面3.35米的一号到三号井使用经验,这个直径未来利用好了可以把四十吨的载荷送去低轨道,哪怕是眼前,经过较为简单的火箭改造,也能送八(同步)到二十五吨(低轨道)。
  这里体现出电磁轨道发射器的缺点,既口径匹配能力缺陷。
  电磁弹射,加速体距离线圈越远越难以受力,给3.35米造的就只能发射3.35米直径的,去发射2.5米直径的虽然会更轻,可是加速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无法预料的方向偏差,甚至导致发射井损坏类型的严重发射事故。
  总而言之,五米直径十二公里长度的超级发射井,就是C国给未来载人运输做的努力,月球开发也要落在这上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