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旧日支配者们的终极狂欢(2合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源于希腊短语的名字,在奥斯曼时代,“科斯坦丁尼耶”是帝国首都的正式称呼,“伊斯坦布尔”也是广泛使用的通用名称,且时代越靠后,后者用的越多,本书为了方便普通读者阅读,一般采用耳熟能详的“伊斯坦布尔”一名。]
  在沙俄的官方描述中,这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关键的战场,便是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突厥帝国的战场。
  这也是继上一次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也是两种宗教,两种文明的有一次冲突。
  俄罗斯帝国本质上就是由维京海盗统治一群斯拉夫农奴组成的国家。
  他们最早的统治者的称呼每个中国人应该都耳熟能详、
  瓦良格,一支维京海盗集团的名字,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可以追溯的最早的统治者。
  就是这样卑贱出身的一群家伙,却因为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取了一个拜占庭的亡国公主,便自称起所谓“第三罗马”了。
  这种行为本质上来说,与土鸡认下十六野爹也并无不同。
  但不管怎么说,弱宣称也是宣称。
  如今象征着罗马的双头鹰旗帜,同时也是俄罗斯帝国的国旗,已经高高飘扬在了古老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之上。
  朱富贵实在没有想到,这一次俄国人居然玩了一出声东击西的把戏,令三皇同盟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
  沙俄在过去数个月中,明面上将主力陈兵乌克兰-波兰平原,做出一副向西推进,迫使德国三线作战的模样。
  但实际上,他们却悄悄将部队从乌克兰西部调往了克里米亚半岛,并一举将奥斯曼在黑海以北的要塞全部摧毁。(如图)
  接着,俄国人一改之前九次俄土战争的常态,放弃在外高加索地区与奥斯曼搏杀,而是依靠黑海舰队,直接进入马尔马拉海,从海上进攻了君士坦丁堡。
  在之前的俄土战争中,基督教世界的好兄弟英法两国背刺“第三罗马”、“正教领袖”可谓不遗余力,甚至派兵派船直接干预。
  所以沙俄在海上非但占不到便宜,反而被英法先进的战舰猛锤。
  而另外一个基督世界好兄弟奥地利,对于俄国人插手巴尔干也各种掣肘。
  这导致,俄罗斯帝国想要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本土,就必须要从高加索地区进攻。
  但是,高加索地区本身就是山地,交通不太便利。
  更关键的是,久居高加索的山地民族民风彪悍,依托地形成为哥萨克骑兵的无法忘却的梦魇。
  这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山地民族便数车臣人了。
  想要搞定这帮悍匪就千难万难,更别说再越过高加索山脉去进攻安纳托利亚半岛了。
  但这一次情况大为不同。
  英法都已经站在了沙俄这一边,并且派出经验丰富的海军教官参与作战指挥。
  而德国的海军在这个时代聊胜于无。
  大明最强大的大西洋水师也不可能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在跑到黑海里来。
  奥斯曼人唯一能够指望得上的,大概就是意大利王国皇家海军了。
  千万别小瞧意大利王国皇家海军,他们的伙食标准不客气的说,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存在。
  在去年下水的,意大利最先进的“萨瓦“号铁甲舰,总排水量达到3318吨,拥有:6门57mm,2门75mm炮,单螺旋桨,三缸卧式发动机,可在航速10kn时续航28500km。
  别看这些数据似乎平平无奇,但实际上,“萨瓦”号上配备了欧洲最先进的冰柜,可以储藏新鲜的海鱼和蔬菜,以制作最美味,最正宗的披萨。
  除此之外,意大利王国还拥有排水量2389吨的“沃拉希内“号,1805吨的“斯塔费塔“号(Staffetta),827吨的“哨兵“号。
  这些船如果全部开去马尔马拉海和黑海,那么战局或许就会不同了。
  但众所周知,在战场上对意大利失望这件事上,意大利人从不让人失望。
  在约定的日子里,阿卜杜勒哈里发用掉了整整一瓶大明皇帝赠送的眼药水都没有等来一艘意大利船。
  而奥斯曼老迈的海军甚至都还没全部完成铁甲舰换装。
  他们至少有一半的主力战舰还是铁皮加固的木壳船。
  沙俄的黑海舰队虽然也十分羸弱,但欺负欺负奥斯曼人的船也足够了。
  如果舰战之地不在沙漠之中,奥斯曼也无法发挥自己旱地行舟的优势。
  最后海战的结果不出意料,俄国人大获全胜,奥斯曼舰队全军覆没。
  但如果只是这样,其实伊斯坦布尔还不至于被攻破。
  实际上,奥斯曼在海上不可能战胜俄国人,这是三皇同盟的共识。
  尽管阿卜杜勒老弟口头并不承认,但身体却很诚实。
  早在三年前,他就向德国订购了大量的岸防炮,又向大明订购了铁丝网、水泥和钢铁。
  可以说,奥斯曼海军更新缓慢除了阿卜杜勒老弟修建新的温泉池,以及其他官僚中饱私囊之外,大量军费被用来建设永不陷落的伊斯坦布尔,挤占了海军换舰的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众所周知,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让伊斯坦布尔陷落的,不是俄国军舰的大炮,而是来自帝国内部的叛乱。
  正如之前环绕大半个地球前来求见大明天子的奥斯曼使者阿里-帕夏所说,阿卜杜勒的苏丹之位并不稳当。
  因为他过于放浪形骸,且不尊重教义,被许多人视作不合格的苏丹。
  尤其是当克里米亚陷落、马尔马拉海战惨败的消息传来,阿卜杜勒的威望更是跌到谷底。
  历史上,他便是在一年后,也就是西元1876年被苏丹近卫军废黜并杀害的。
  如今,用P社逻辑来说,便是动乱度激增,威望严重不足,这场宫廷叛乱提前一年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情的导火索是沙俄战舰炮击伊斯坦布尔要塞时,原本设计强度足以承受110磅炮两次炮击的水泥防护装甲,却轻易地被俄国人的68磅炮摧毁了。
  这让阿卜杜勒震怒。
  调查显示,负责这些城墙浇筑的官员勾结犹太包工队,将优质的大明水泥调换成了劣质的希伯来水泥。
  真正的大明高标水泥已经被运往犹大国,用来修建沿铁路的犹太人定居点了。
  在之前几次英国人和波斯人主导的大屠杀中,犹太移民之所以尚能控制损失,不至于出现大面积的伤亡,这些使用了大明水泥,结构如同土楼坞堡的定居点功不可没。
  阿卜杜勒将经手这些事情的官员统统逮捕,并且表示要追查到底。
  而在追查的过程中,所有的证据慢慢指向了苏丹近卫军的军团长阿克尚·尔克奥的兄弟阿里恩图·尔克奥。
  阿克尚通过一名黑人太监牵线,贿赂了阿卜杜勒最宠信的妃子。
  后者吹起枕边风,让阿卜杜勒相信阿克尚军团长与此事无关,并且对于兄弟的所作所为感到蒙羞。
  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水泥差价进了阿克尚的腰包。
  阿卜杜勒在犹豫间没有及时解除阿克尚的职务,这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趣÷阁。
  在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阿克尚军团长突然率领虔诚的苏丹近卫军,在温泉浴池里找到了抱着欧仁妮牌口嚼葡萄汁喝得烂醉如泥的阿卜杜勒,并将之囚禁起来。
  接着,阿克尚以亵渎神灵,与不洁之人交往为理由,宣布废黜阿卜杜勒的奥斯曼苏丹及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头衔,并且拥立先帝,阿卜杜勒的哥哥,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35岁的儿子为新任苏丹和哈里发。
  即穆拉德五世。
  但在穆拉德五世即位仅仅三天后,阿克尚再次废黜了他。
  理由是穆拉德五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为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带来和平与稳定。
  阿克尚希望让穆拉德五世年仅七岁的儿子即位,以便彻底掌控朝堂的权力。
  而此时,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幼子,穆拉德五世的弟弟,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认为自己应该理所当然地继承皇位。
  他获得了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以及新奥斯曼党人的支持,表示愿意继承父亲亲近西方,学习西方的一贯立场,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对此,英法两国自然表示欢迎。
  但俄国人却不满意。
  由于大明的崛起,俄国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领土被大量蚕食,它已经失去了整个远东滨海地区,失去了鲜卑利亚,失去了雅库特。
  在中亚,俄国不得不与英国人紧密合作,以抵挡西楚的咄咄攻势,目前他在伊朗北部的势力范围也已经危若累卵。
  面对这样巨大的损失,俄国人决心效仿当年大金。
  毕竟基辅罗斯和大金都是蒙古人的玩具,自然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当年蒙古人南下,大金损失惨重,为了维持国力,决定殴打南宋,实行北失南补的战略。
  打不过你蒙古人,还打不过你大怂?
  所以沙俄政府也决定实行东失西补的战略。
  即从大明手里失去的东西,要亲自从大明的盟友头上找回来!
  但,德国太硬,意大利太远,高矮肥瘦,只有奥斯曼土鸡最为合适了!
  于是他们一方面坚决反对英法接受奥斯曼投降,一方面加紧进攻伊斯坦布尔。
  而此时,处境也已经非常危险阿克尚明白,如果让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获取英法的支持成功登基,那么自己这个接连废黜他的叔叔,他的哥哥,事实上把他送上皇位的人,就是他杀牲祭旗,确立自己继位正统性最好的靶子。
  为了自救,阿克尚最终联系了沙俄,赶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登基之前,连夜打开了伊斯坦布尔的城门。
  西元1875年6月7日,距离阿卜杜勒被囚仅仅6天之后,沙俄基干第一、第六军,高加索军、芬兰军、奥连堡军组成的联合部队共计40万人,浩浩荡荡开入了伊斯坦布尔。
  象征奥斯曼皇权的新月旗帜缓缓落下,象征罗马的双头鹰旗高高升起。
  亲西方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宰相米德哈特帕夏在英法特工的帮助,以及沙俄方面的默许下,逃亡至马德里。
  而阿卜杜勒这名前任苏丹,朱富贵和威廉的老朋友,作为发动战争的元凶之一,将被公开审判。
  除了公开审判之外,沙俄方面还准备在当天组织盛大的庆祝活动,以庆祝第三罗马帝国时隔422年重新光复君堡,恢复了拜占庭之荣光。
  届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将在君士坦丁堡,以东正教最高典礼,正式加冕为东罗马皇帝。
  到那时候,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的头衔将会变成:
  拜占庭帝国第九十四位皇帝、罗曼若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二十位君主,并同时兼任波兰国王与芬兰大公的“解放者”陛下!
  从名头上能与之一较高下的,恐怕也只有在倭岛报纸上出现的朱富贵陛下了。
  而这场盛典,还将邀请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奥匈帝国、希腊王国(伪)、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黑山王国(伪)、比利时王国(流亡政府)、巴西帝国、智利共和国(流亡政府)、阿根廷共和国、乌拉圭东海岸共和国(流亡政府)、等耶教国派出高级官员或王室成员参加。
  甚至就连波斯(伪)、埃及(伪)、浩罕汗国(流亡政府)、布哈拉汗国(流亡政府)、希瓦汗国(流亡政府)等异教徒国家也会派出代表出席。
  除了审判前苏丹阿卜杜勒、为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加冕之外,届时还会有第三件盛事。
  那就是亚历山大二世唯一的女儿,帝国的六公主,22岁的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公主,将与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次子,31岁的爱丁堡公爵、阿尔斯特伯爵和肯特伯爵阿尔弗雷德王子完成婚礼。
  玛利亚公主曾经作为沙俄的代表参加过德武七年的第一届奥运会。
  就在她前往大明,认识大明风土人情前一年,即西元1868年,当时只有15岁的玛利亚在尤根海姆拜访舅母巴腾堡女亲王茱莉亚·豪克时,认识了前来看望姐姐爱丽丝公主的阿尔弗雷德王子。
  当时已经24岁的阿尔弗雷德王子已经和他哥哥一样是一个情场老手了。
  只是喜欢玩弄伯爵妻子,最后还被反绿的哥哥不同,阿尔弗雷德更喜欢年轻的少女。
  玛利亚公主便成为了他的目标。
  对付一个15岁的小姑娘,阿尔弗雷德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她的芳心。
  维多利亚认为此前从未有过英国王子迎娶过罗曼诺夫家族的成员的先例,并且玛丽亚的东正教信仰和家庭背景会带来诸多麻烦,故而表示反对。
  而沙皇方面,也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后俄罗斯帝国国内反英情绪尚未平息而顾虑重重。
  与此同时,皇后玛利亚(母女同名,母亲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也认为英国风俗习惯古怪,英国人冷酷无情,她深信她的女儿在那里不会快乐,从而出面阻止。
  所以这桩婚事便不了了之了。
  但是随后国际形势峰回路转,英俄之间从在全球相互对抗的敌人变成了报团取暖的盟友,那么沙皇唯一的女儿与英国女王次子之间的婚姻也就变得极具价值起来了。
  而借着这次君堡光复的庆典,沙俄方面希望能让自己的公主在这最荣耀的时刻,在沙俄,或者说,东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完成婚礼。
  这将是对于散播帝国的荣光,以及调整与英国之间的软实力对比有着重大的作用。
  而庆典的日子最终敲定在了8月15日这一天。
  这一天,必将是全世界各古老文明、旧日支配者瞩目的终极狂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