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朕要亲征
恩科之后,考生们按照成绩,安排各自的部门里面,六部稍微补充了一些人手,也稍微从各州各郡,提拔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上来。
各地官员,也开始小规模的调动。该升迁的升迁,该调动的调动。同时沛郡的太守,各县县令,甚至是官吏也陆续补充完备。
三百个秀才连带进士,被完全安排下去,勉强还算够用,至少可以维持整个大汉的正常运作,也仅仅是这样而已。
比如说,现在若是要对外征战,那么第一个面对的问题,就是打下来的地方,可能就没有多余的官吏可以安排。
除非,按照一般的规矩,直接任命原本的官员继续留任……这个就要看刘韬的意思。
九月份的大朝会,这个大朝会很多人其实早有预料。
扩军,几万新兵不可能不拉出去好好练一练,没什么比实战更好的练兵场。
把实战当成练兵的手段,估计也只有现在的大汉朝廷能够干得出来,偏偏所有的官员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当然是晋国,两国相隔就那么一个太行山,直线距离十里不到。”王匡已经升任兵部尚书,这种大朝会,当然是要发言的。
“打什么打?就算有多余的军队,也没有多余的官吏,到时候打下晋国,难道还要军管两年的时间?”吏部那边,卢植当然的一时间跳出来反对的。
“军管就军管呗,皮氏县军管大半年的,不也是好好的?”王匡觉得还是要争一争的。
“陛下,臣觉得,若要对外征讨,首先要解决的,的确是官吏问题。”皇甫嵩显然事先和卢植通过气,所以出来力挺自己的老友。
“陛下,要不,明年再开一轮恩科?”蔡邕出面,显然也是提前通过气的。
按照他的意思,便是让其他几个势力闹,闹腾完毕他们再出面,趁着对方立足未稳把地盘接手过来。
文官们不怕打仗,但既然有损伤更少的方法,为什么要硬着头皮去打?
利用法术加持的打仗方法,扣除可以练胆之外,对士卒战力没什么帮助。尤其是将领也根本没办法,学会有效的利用战术战略,别到时候大汉的将军,都变成莽夫就糟糕了。
刘韬看了看蔡邕,似乎明白这厮根本是以退为进。
恩科今年才开一次,明年再开的话,后年的科举岂非要连着来?
他不止一次强调科举的含金量的问题,当然不会让科举变得那么廉价。不过现在这一个尚书,两个中书侍郎阐述的问题,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人手不足,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估计不少官员都会揪着不放。
“贾诩,有什么办法没有?”刘韬看向贾诩,这个时候不能用郭嘉,就得用贾诩这个老银币,毕竟他们几个的谏言,让他稍微有些不爽。
“陛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有足够的官吏。”贾诩不咸不淡的回了句。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韬看向贾诩,还记得这位早些时候,把他可能询问道的问题,都给罗列了出来。也不知道这次上朝,他是否有做功课。
或者说,每次上朝,是否都有做类似的功课。如果真的有,那他也真够不容易的。
“陛下曾说过,阵前起义和战败投降是两个情况……”贾诩回道,答案已经在里面。
阵前起义的官吏,那就是主动投奔,主动投奔,那肯定不能按照战败来算。从这个角度来看,打输了一无所有,主动投降,还能保留官位,为什么不投降?
“朕说过?嗯,朕好像说过,的确是这样。”刘韬闻言一愣,随即明白了,“只是这样还是太便宜对方,朕不太情愿。”
“那就按照规矩,在战后,给他们进行一次科举。”贾诩回道。通过的留用,没有通过的,那当然只能免职,“甚至可以与边郡的官员,进行调换。只需要保证太守和刺史府官员充足,其他各县可以暂时军管。”
县级的城市,就算一两年问题不大,可以利用武警队伍来管理,不直接由军队来治理。
“众位爱卿,你们觉得怎么样?”刘韬看向众人,语气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心里其实已经认可贾诩的提议。
“臣觉得,就算通过考试,也不适合继续留在当地任职。或许可以考虑调到边郡任职,然后把边郡的官员调过去。”荀彧回道。
不是说不帮卢植他们,而是心理清楚,这次出征根本拦不住。不考虑用人问题的话,其实内心深处,也希望陛下能够横扫宇内,还天下一个太平。
现在这种几方势力割据的情况,太糟糕了。
尤其从锦衣卫的渠道传回,各地都有征兵增税的情况,各地百姓的生活并不太好。基于这个理由,他作为户部侍郎,只是默默为刘韬准备好物资,供他征战。
对于刘韬来说,他的确想打,大朝会之前,有意无意就与户部兵部的官员沟通过。比如说荀彧,针对他性格,只要稍微展现一下锦衣卫的情报,就可以了。
甚至,都不需要展现,只需要隐晦表达他要打仗的意图,荀彧估计都会本能先去准备好物资什么的。那么多年,估计都已经形成下意识行为了。
再说,哪还有什么边郡,边郡都已经分封出去了。不是封国的边郡,也根本不是边郡,就算把官员封过去,问题也不大。
“臣附议!”王匡当然义无反顾表示赞成,他知道荀彧是自己人。好不容易从兵部侍郎,成功成为兵部尚书,他可是很珍惜这个机会。
“臣附议!”礼部侍郎荀悦出面复议,自家兄弟都赞成,他也不好拆台。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复议,而卢植等人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于是纷纷复议。
“那么说说这次的目标……”刘韬看向众人,“目标是冀州全境,以及幽州的代郡。另外派人去南匈奴那边,让他们单于调三千兵随军……朕这次要亲征!”
“陛下,此事交由各路将军即可,怎么能劳烦您亲自动身?”百官连忙劝说。
“也就是两三个月的事情……”刘韬回道,“朕闷在京城太久,想出去透透气。”
各地官员,也开始小规模的调动。该升迁的升迁,该调动的调动。同时沛郡的太守,各县县令,甚至是官吏也陆续补充完备。
三百个秀才连带进士,被完全安排下去,勉强还算够用,至少可以维持整个大汉的正常运作,也仅仅是这样而已。
比如说,现在若是要对外征战,那么第一个面对的问题,就是打下来的地方,可能就没有多余的官吏可以安排。
除非,按照一般的规矩,直接任命原本的官员继续留任……这个就要看刘韬的意思。
九月份的大朝会,这个大朝会很多人其实早有预料。
扩军,几万新兵不可能不拉出去好好练一练,没什么比实战更好的练兵场。
把实战当成练兵的手段,估计也只有现在的大汉朝廷能够干得出来,偏偏所有的官员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当然是晋国,两国相隔就那么一个太行山,直线距离十里不到。”王匡已经升任兵部尚书,这种大朝会,当然是要发言的。
“打什么打?就算有多余的军队,也没有多余的官吏,到时候打下晋国,难道还要军管两年的时间?”吏部那边,卢植当然的一时间跳出来反对的。
“军管就军管呗,皮氏县军管大半年的,不也是好好的?”王匡觉得还是要争一争的。
“陛下,臣觉得,若要对外征讨,首先要解决的,的确是官吏问题。”皇甫嵩显然事先和卢植通过气,所以出来力挺自己的老友。
“陛下,要不,明年再开一轮恩科?”蔡邕出面,显然也是提前通过气的。
按照他的意思,便是让其他几个势力闹,闹腾完毕他们再出面,趁着对方立足未稳把地盘接手过来。
文官们不怕打仗,但既然有损伤更少的方法,为什么要硬着头皮去打?
利用法术加持的打仗方法,扣除可以练胆之外,对士卒战力没什么帮助。尤其是将领也根本没办法,学会有效的利用战术战略,别到时候大汉的将军,都变成莽夫就糟糕了。
刘韬看了看蔡邕,似乎明白这厮根本是以退为进。
恩科今年才开一次,明年再开的话,后年的科举岂非要连着来?
他不止一次强调科举的含金量的问题,当然不会让科举变得那么廉价。不过现在这一个尚书,两个中书侍郎阐述的问题,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人手不足,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估计不少官员都会揪着不放。
“贾诩,有什么办法没有?”刘韬看向贾诩,这个时候不能用郭嘉,就得用贾诩这个老银币,毕竟他们几个的谏言,让他稍微有些不爽。
“陛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有足够的官吏。”贾诩不咸不淡的回了句。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韬看向贾诩,还记得这位早些时候,把他可能询问道的问题,都给罗列了出来。也不知道这次上朝,他是否有做功课。
或者说,每次上朝,是否都有做类似的功课。如果真的有,那他也真够不容易的。
“陛下曾说过,阵前起义和战败投降是两个情况……”贾诩回道,答案已经在里面。
阵前起义的官吏,那就是主动投奔,主动投奔,那肯定不能按照战败来算。从这个角度来看,打输了一无所有,主动投降,还能保留官位,为什么不投降?
“朕说过?嗯,朕好像说过,的确是这样。”刘韬闻言一愣,随即明白了,“只是这样还是太便宜对方,朕不太情愿。”
“那就按照规矩,在战后,给他们进行一次科举。”贾诩回道。通过的留用,没有通过的,那当然只能免职,“甚至可以与边郡的官员,进行调换。只需要保证太守和刺史府官员充足,其他各县可以暂时军管。”
县级的城市,就算一两年问题不大,可以利用武警队伍来管理,不直接由军队来治理。
“众位爱卿,你们觉得怎么样?”刘韬看向众人,语气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心里其实已经认可贾诩的提议。
“臣觉得,就算通过考试,也不适合继续留在当地任职。或许可以考虑调到边郡任职,然后把边郡的官员调过去。”荀彧回道。
不是说不帮卢植他们,而是心理清楚,这次出征根本拦不住。不考虑用人问题的话,其实内心深处,也希望陛下能够横扫宇内,还天下一个太平。
现在这种几方势力割据的情况,太糟糕了。
尤其从锦衣卫的渠道传回,各地都有征兵增税的情况,各地百姓的生活并不太好。基于这个理由,他作为户部侍郎,只是默默为刘韬准备好物资,供他征战。
对于刘韬来说,他的确想打,大朝会之前,有意无意就与户部兵部的官员沟通过。比如说荀彧,针对他性格,只要稍微展现一下锦衣卫的情报,就可以了。
甚至,都不需要展现,只需要隐晦表达他要打仗的意图,荀彧估计都会本能先去准备好物资什么的。那么多年,估计都已经形成下意识行为了。
再说,哪还有什么边郡,边郡都已经分封出去了。不是封国的边郡,也根本不是边郡,就算把官员封过去,问题也不大。
“臣附议!”王匡当然义无反顾表示赞成,他知道荀彧是自己人。好不容易从兵部侍郎,成功成为兵部尚书,他可是很珍惜这个机会。
“臣附议!”礼部侍郎荀悦出面复议,自家兄弟都赞成,他也不好拆台。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复议,而卢植等人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于是纷纷复议。
“那么说说这次的目标……”刘韬看向众人,“目标是冀州全境,以及幽州的代郡。另外派人去南匈奴那边,让他们单于调三千兵随军……朕这次要亲征!”
“陛下,此事交由各路将军即可,怎么能劳烦您亲自动身?”百官连忙劝说。
“也就是两三个月的事情……”刘韬回道,“朕闷在京城太久,想出去透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