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二二 最后的岁月 中
李明勋听了皇帝如此说,满意点头,说道:“你能看得开这些,实在是大大的善事,对你们兄弟,对这个帝国,都是好处。我已经命不久矣,能看到你们兄弟和睦,子孙繁盛,就很满意了。”
李君华叹气一声,对于太上皇的身体,也持悲观的态度,虽然太医诊断的是中风,但太上皇时常昏迷,而且越来越严重,人也越来越糊涂了。
“父皇,儿子还有些事,想要请您的旨。”李君华思来想去,还是说道。
李明勋点头:“你问便是。”
李君华问:“不知印度斯坦帝国那边,您是如何看法,可有什么长远计划。”
印度斯坦帝国是帝国皇室分家的产物,当年李君度作为李明勋长子,武功盖世,却在皇位争夺之中输给了自己的弟弟,当时李明勋给了儿子两个选择,去印度或者北美,最终李君度选择去了印度。
他以南亚公司的名义,先是在当时帝国边缘地带,河中之地开拓,征服了草原上那些天方教的少数民族,而莫卧儿王国却因为外来势力在次大陆上的扩张,尤其是帝国的扩张,因此开始了排外活动,这引发了果阿战争。
诚王林君弘联合葡萄牙、英国等当时在次大陆有殖民地的国家,在次大陆与莫卧儿帝国进行鏖战,而李君威则协助长兄自北向南进攻。之后裕王西征,连续征服哈萨克草原和南俄草原,覆灭哈萨克三个玉兹及克里米亚汗国,当时李君威采取了蒙古人的政策,把女人孩子和牛羊牲口分赏给有功之臣,却没有把超过车轮高的男人杀掉,而是有组织的送到长兄的手中。
这是超过十五万的精壮男子,直接奠定了印度斯坦帝国的基础,李君度凭借这批人,顺利占领了印度河流域和次大陆的中心部位,并且通过几次扩张,把莫卧儿帝国逼到了恒河的中下游及次大陆的东海岸,其国势之强,是帝国扶持莫卧儿帝国与马拉塔帝国两个势力,才能勉强平衡。
当李君度因为疾病去世,皇位顺利传承给了长子李昭圭,但因为李君威的失误,李昭圭被迫禅位给了李昭奕,只不过李昭奕是裕王血脉这个秘密一直没有公开。
从印度斯坦帝国建立,就与帝国保持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
当年李明勋支持长子去印度,是因为他认为那里天高皇帝远,建立一个国家,其实力,皇族生活,应该不会亚于中国皇帝,毕竟印度地区是当时世界三大人口密集区,在明末这几十年里,莫卧儿帝国还一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破亿,这算是李明勋对长子的补偿。
但李明勋也没有想到,帝国会在两个儿子的带领下发展的如此快,帝国影响力完全超出了传统的中华文明圈,可以对印度次大陆进行直接的军事行动,甚至说,只要帝国愿意,完全可以直接征服次大陆。
因此,李君度并未实现一统次大陆的愿望,因为帝国对次大陆这片地理上的孤岛所执行的还是离岸平衡政策,即支持莫卧儿帝国与马拉塔帝国,造成次大陆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帝国内部,对印度次大陆的状态并不完全满意,在早期,尤其是果阿战争之后,帝国上下才明白,原来印度并不遥远,以帝国的投送能力,拥有完全征服这片区域的可能,而拥有这样一块富饶且人口众多的殖民地,绝对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只不过,这一点并未实现,因为帝国皇室早就知道,对人口众多的文明国家进行直接殖民,对帝国政府来说,完全就是赔本的买卖。有利是对资本家的,统治成本却要帝国政府来承担。
后来,随着帝国民智开启,人民普遍变的更加文明,对殖民这种事越发的不能接受,因此直接殖民这种事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随着李昭圭继位,印度与帝国之间关系越发密切,政治关系缓和,经济方面暴热,印地斯坦帝国大规模进口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向帝国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当然,印度斯坦帝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而李昭奕接受禅位仅仅几个月,两国的政治关系再次冷淡下来,经济合作也有了动荡,帝国内部对其不满的声音也甚嚣尘上,当然,对于皇帝来说,这不是问题,他所询问的,是两国关系的未来。
“对于印度,维持现状,不去管他也就是了。”李明勋对长子说道。
李君华则是说:“父皇,可印度与帝国不同,终有一日,其制度会走向灭亡,儿臣考虑的是那个时候的事。”
李明勋微微点头,才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与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同,印度虽然在李昭圭时代,也曾经想进行改革,但国内的军功贵族和特权阶层实在是根深蒂固,因此依旧维持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而李昭奕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年轻版的李君度,因此在其统治生涯,印度的政治权力只会更加集中。
实际上,印度的政治制度,是集合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与满清的部分创造,又结合了当地民族和宗教情况而形成的。权力已经相当集中,几乎就是封建王权的巅峰了。
但显然,这种制度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按照帝国皇室一贯的政治理念,李君度这一支所建立的印度斯坦帝国的政治生命,是远远短于继承自李明勋的李君华这一支,因此李君华才有此问。
现在印度斯坦帝国不需要帝国介入,不需要帝国帮助,将来呢?
李明勋想了想:“只要保全你兄长这一支的血脉也就是了。”
李君华点头,他也是这般想的,在他的心中,帝国的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更是超越皇族利益,超越任何一个阶层的利益。因此他也觉得,不能因为血脉联系,将来做出损害帝国利益的事,相反,若是符合帝国利益,两国皇族之间的血脉关系,倒是可以利用一下。
李明勋却说:“昭圭到哪里了?”
李君华说:“现在应该快到广州了吧。上次联络时,他的船在九龙停靠补给,这个孩子听到您生病的消息,其余的,什么都不顾了。”
与李昭誉这些孩子不同,李昭圭是正儿八经在李明勋身边抚养长大的,爷孙之间感情很深。
“新华王国的事,还是要提前准备,尤其是在法理上,一定要处置妥当,有关的四个国家方面尤其如此,这一点,你切要帮助昭圭,不容有失。”李明勋对儿子说道,他轻拍儿子的手,说道:“皇帝,不论圣明还是愚钝,终究会被时代抛弃的,咱们李家的退路就在新华王国,虽说以你的年纪,与你无关了,但为了子孙后代,你还是要多费心才是。”
李君华说:“这件事,一直是老三在操持,您放心便是。”
李明勋摆摆手:“不不,关键时候,还是要你出面才好,毕竟你才是皇帝。”
所谓新华王国就是当初在印度事变之中,李明勋借机为李家安排的一条后路。
帝国在中东地区的拓殖,多年来卓有成效。科威特以南的区域,几乎都落入了帝国手中,多年来,帝国利用中东地区的战争,借机把阿拉伯半岛上的贝都因人迁移出去,实际控制了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和波斯湾的东海岸和阿拉伯海的北岸地区。这块区域也就是包括后世的巴林、卡特尔、阿联酋、阿曼的全部,沙特和也门的大部。
而这一次,印度事变,印度斯坦帝国顺利过渡权力,李昭圭把皇位禅让给李昭奕,李昭奕则保证让李昭圭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
这个王国的土地就位于波斯湾的东海岸,包括后世的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的大部分,那是一片荒漠之地,李明勋选中那里,自然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当一个靠着石油发财的狗大户。
但这次建国行动还在计划之中,只不过双方都有诚意,因此会很顺利,但有几个问题尚待解决。
第一,李昭圭没有儿子,他在当年与波斯的战争中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不可能禅让了印度帝国的皇位之后,再去沙漠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因此,李昭圭此次以探亲名义访问帝国,除了看望病重的太上皇,还要为自己找一个儿子。而考虑到,皇帝李君华也没有儿子,所以这个孩子必然要从裕王这一脉来找。
但问题在于,裕王是李昭圭的叔叔,而裕王也没有孙子,他虽然有七个儿子,但只有次子李昭承娶亲,且儿媳妇只是怀孕,还未生产,也不知道是男还是女。即便是男孩,这个孩子也是裕王这一支的长孙,是不可能过继给李昭圭的。
因此,那个被命名为新华的王国还没有建立,他的国王也还没有诞生,这就是这个问题最尴尬的所在。
而第二的问题就在于相关国家。
按照李明勋和儿子李君威的商议,新华王国建立后,要在法理上确定,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与帝国与印度没有任何的政治依附关系,什么附属国、藩属国等等,统统扯不上,也就是说,李明勋父子要求,这个国家要拥有完全自主的主权。
在帝国这边不是问题,阿拉伯半岛上的土地,除了马斯喀特等几个贸易城市被列为帝国领土之外,大量地区还属于海外领地。而这些土地交由新华王国,会采用买卖的方式,也就是李昭奕把钱给李昭圭,李昭圭自行购买帝国可以出售的土地,建立自己的王国。那么帝国对这块土地就没有法理上的主权要求了。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新华王国一建立,帝国、印度两个政治和血脉相关的国家,和波斯、奥斯曼两个地域相关国家,必须立刻与其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其领土范围等。
而显然,帝国在波斯湾一带的扩张,与波斯、奥斯曼只是存在势力范围,不存在明显的国界。
在太上皇要求李君华参与的时候,李君华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父亲的用意,那就是他这位皇帝,必须说服波斯和奥斯曼两大地域强权,而说服的方式就是与其正式确立边界,这意味着,帝国在中东地区的地理扩张画上了句号。
之所以这件事不能由裕王去做,一个是地位问题,另外一个是为了裕王的名望。裕王这个身份,就是与帝国的扩张直接挂钩的,显然,宣布结束在中东的扩张,并非什么好事,裕王去做,有损他的声望。
李君华微微一笑,低下头,心道,自己的父亲,最疼爱的还是这位弟弟。
但他不会介意,因为他何尝不是呢?在自己的所有家人里,弟弟李君威的地位是最为特殊的,得到了他全部的包容和爱护,这一点,就连皇后有时候都会吃醋。
“我会安排最专业的人参与这件事,而且只要新华王国一建立,立刻就会让它加入国联。”李君华说道。
李明勋只是轻轻点头,而李君华见父亲已经满意,又说道:“第二件事,就是有关皇位传承的事。”
“我不是说过,我已经不管这件事了吗?”李明勋很早就表明了这个态度。
李君华摆摆手:“不,父皇,儿臣不是想问您该选谁,而是继位之君的道路问题。这个国家是您传给儿臣的,儿臣要传给您的孙子,但您的理想终究是老三继承的。父皇,继位之君,将来应该走儿臣的路,还是走老三的路?”
李明勋说道:“这不是个问题,当然是走他自己的路,除非他错了。”
李君华要的就是这句话,说道:“谁才能确定,后继之君错了。是儿臣还是老三?”
“如果他真的错了,我相信你们两个会达成共识的,你们都爱这个国家,这一点作为父亲的我,丝毫不怀疑。”
李君华叹气一声,对于太上皇的身体,也持悲观的态度,虽然太医诊断的是中风,但太上皇时常昏迷,而且越来越严重,人也越来越糊涂了。
“父皇,儿子还有些事,想要请您的旨。”李君华思来想去,还是说道。
李明勋点头:“你问便是。”
李君华问:“不知印度斯坦帝国那边,您是如何看法,可有什么长远计划。”
印度斯坦帝国是帝国皇室分家的产物,当年李君度作为李明勋长子,武功盖世,却在皇位争夺之中输给了自己的弟弟,当时李明勋给了儿子两个选择,去印度或者北美,最终李君度选择去了印度。
他以南亚公司的名义,先是在当时帝国边缘地带,河中之地开拓,征服了草原上那些天方教的少数民族,而莫卧儿王国却因为外来势力在次大陆上的扩张,尤其是帝国的扩张,因此开始了排外活动,这引发了果阿战争。
诚王林君弘联合葡萄牙、英国等当时在次大陆有殖民地的国家,在次大陆与莫卧儿帝国进行鏖战,而李君威则协助长兄自北向南进攻。之后裕王西征,连续征服哈萨克草原和南俄草原,覆灭哈萨克三个玉兹及克里米亚汗国,当时李君威采取了蒙古人的政策,把女人孩子和牛羊牲口分赏给有功之臣,却没有把超过车轮高的男人杀掉,而是有组织的送到长兄的手中。
这是超过十五万的精壮男子,直接奠定了印度斯坦帝国的基础,李君度凭借这批人,顺利占领了印度河流域和次大陆的中心部位,并且通过几次扩张,把莫卧儿帝国逼到了恒河的中下游及次大陆的东海岸,其国势之强,是帝国扶持莫卧儿帝国与马拉塔帝国两个势力,才能勉强平衡。
当李君度因为疾病去世,皇位顺利传承给了长子李昭圭,但因为李君威的失误,李昭圭被迫禅位给了李昭奕,只不过李昭奕是裕王血脉这个秘密一直没有公开。
从印度斯坦帝国建立,就与帝国保持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
当年李明勋支持长子去印度,是因为他认为那里天高皇帝远,建立一个国家,其实力,皇族生活,应该不会亚于中国皇帝,毕竟印度地区是当时世界三大人口密集区,在明末这几十年里,莫卧儿帝国还一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破亿,这算是李明勋对长子的补偿。
但李明勋也没有想到,帝国会在两个儿子的带领下发展的如此快,帝国影响力完全超出了传统的中华文明圈,可以对印度次大陆进行直接的军事行动,甚至说,只要帝国愿意,完全可以直接征服次大陆。
因此,李君度并未实现一统次大陆的愿望,因为帝国对次大陆这片地理上的孤岛所执行的还是离岸平衡政策,即支持莫卧儿帝国与马拉塔帝国,造成次大陆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帝国内部,对印度次大陆的状态并不完全满意,在早期,尤其是果阿战争之后,帝国上下才明白,原来印度并不遥远,以帝国的投送能力,拥有完全征服这片区域的可能,而拥有这样一块富饶且人口众多的殖民地,绝对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只不过,这一点并未实现,因为帝国皇室早就知道,对人口众多的文明国家进行直接殖民,对帝国政府来说,完全就是赔本的买卖。有利是对资本家的,统治成本却要帝国政府来承担。
后来,随着帝国民智开启,人民普遍变的更加文明,对殖民这种事越发的不能接受,因此直接殖民这种事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随着李昭圭继位,印度与帝国之间关系越发密切,政治关系缓和,经济方面暴热,印地斯坦帝国大规模进口帝国的工业制成品,向帝国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当然,印度斯坦帝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而李昭奕接受禅位仅仅几个月,两国的政治关系再次冷淡下来,经济合作也有了动荡,帝国内部对其不满的声音也甚嚣尘上,当然,对于皇帝来说,这不是问题,他所询问的,是两国关系的未来。
“对于印度,维持现状,不去管他也就是了。”李明勋对长子说道。
李君华则是说:“父皇,可印度与帝国不同,终有一日,其制度会走向灭亡,儿臣考虑的是那个时候的事。”
李明勋微微点头,才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与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不同,印度虽然在李昭圭时代,也曾经想进行改革,但国内的军功贵族和特权阶层实在是根深蒂固,因此依旧维持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而李昭奕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年轻版的李君度,因此在其统治生涯,印度的政治权力只会更加集中。
实际上,印度的政治制度,是集合了中国的封建制度与满清的部分创造,又结合了当地民族和宗教情况而形成的。权力已经相当集中,几乎就是封建王权的巅峰了。
但显然,这种制度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按照帝国皇室一贯的政治理念,李君度这一支所建立的印度斯坦帝国的政治生命,是远远短于继承自李明勋的李君华这一支,因此李君华才有此问。
现在印度斯坦帝国不需要帝国介入,不需要帝国帮助,将来呢?
李明勋想了想:“只要保全你兄长这一支的血脉也就是了。”
李君华点头,他也是这般想的,在他的心中,帝国的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利益更是超越皇族利益,超越任何一个阶层的利益。因此他也觉得,不能因为血脉联系,将来做出损害帝国利益的事,相反,若是符合帝国利益,两国皇族之间的血脉关系,倒是可以利用一下。
李明勋却说:“昭圭到哪里了?”
李君华说:“现在应该快到广州了吧。上次联络时,他的船在九龙停靠补给,这个孩子听到您生病的消息,其余的,什么都不顾了。”
与李昭誉这些孩子不同,李昭圭是正儿八经在李明勋身边抚养长大的,爷孙之间感情很深。
“新华王国的事,还是要提前准备,尤其是在法理上,一定要处置妥当,有关的四个国家方面尤其如此,这一点,你切要帮助昭圭,不容有失。”李明勋对儿子说道,他轻拍儿子的手,说道:“皇帝,不论圣明还是愚钝,终究会被时代抛弃的,咱们李家的退路就在新华王国,虽说以你的年纪,与你无关了,但为了子孙后代,你还是要多费心才是。”
李君华说:“这件事,一直是老三在操持,您放心便是。”
李明勋摆摆手:“不不,关键时候,还是要你出面才好,毕竟你才是皇帝。”
所谓新华王国就是当初在印度事变之中,李明勋借机为李家安排的一条后路。
帝国在中东地区的拓殖,多年来卓有成效。科威特以南的区域,几乎都落入了帝国手中,多年来,帝国利用中东地区的战争,借机把阿拉伯半岛上的贝都因人迁移出去,实际控制了阿拉伯半岛的内陆和波斯湾的东海岸和阿拉伯海的北岸地区。这块区域也就是包括后世的巴林、卡特尔、阿联酋、阿曼的全部,沙特和也门的大部。
而这一次,印度事变,印度斯坦帝国顺利过渡权力,李昭圭把皇位禅让给李昭奕,李昭奕则保证让李昭圭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
这个王国的土地就位于波斯湾的东海岸,包括后世的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的大部分,那是一片荒漠之地,李明勋选中那里,自然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当一个靠着石油发财的狗大户。
但这次建国行动还在计划之中,只不过双方都有诚意,因此会很顺利,但有几个问题尚待解决。
第一,李昭圭没有儿子,他在当年与波斯的战争中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不可能禅让了印度帝国的皇位之后,再去沙漠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因此,李昭圭此次以探亲名义访问帝国,除了看望病重的太上皇,还要为自己找一个儿子。而考虑到,皇帝李君华也没有儿子,所以这个孩子必然要从裕王这一脉来找。
但问题在于,裕王是李昭圭的叔叔,而裕王也没有孙子,他虽然有七个儿子,但只有次子李昭承娶亲,且儿媳妇只是怀孕,还未生产,也不知道是男还是女。即便是男孩,这个孩子也是裕王这一支的长孙,是不可能过继给李昭圭的。
因此,那个被命名为新华的王国还没有建立,他的国王也还没有诞生,这就是这个问题最尴尬的所在。
而第二的问题就在于相关国家。
按照李明勋和儿子李君威的商议,新华王国建立后,要在法理上确定,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与帝国与印度没有任何的政治依附关系,什么附属国、藩属国等等,统统扯不上,也就是说,李明勋父子要求,这个国家要拥有完全自主的主权。
在帝国这边不是问题,阿拉伯半岛上的土地,除了马斯喀特等几个贸易城市被列为帝国领土之外,大量地区还属于海外领地。而这些土地交由新华王国,会采用买卖的方式,也就是李昭奕把钱给李昭圭,李昭圭自行购买帝国可以出售的土地,建立自己的王国。那么帝国对这块土地就没有法理上的主权要求了。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新华王国一建立,帝国、印度两个政治和血脉相关的国家,和波斯、奥斯曼两个地域相关国家,必须立刻与其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其领土范围等。
而显然,帝国在波斯湾一带的扩张,与波斯、奥斯曼只是存在势力范围,不存在明显的国界。
在太上皇要求李君华参与的时候,李君华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父亲的用意,那就是他这位皇帝,必须说服波斯和奥斯曼两大地域强权,而说服的方式就是与其正式确立边界,这意味着,帝国在中东地区的地理扩张画上了句号。
之所以这件事不能由裕王去做,一个是地位问题,另外一个是为了裕王的名望。裕王这个身份,就是与帝国的扩张直接挂钩的,显然,宣布结束在中东的扩张,并非什么好事,裕王去做,有损他的声望。
李君华微微一笑,低下头,心道,自己的父亲,最疼爱的还是这位弟弟。
但他不会介意,因为他何尝不是呢?在自己的所有家人里,弟弟李君威的地位是最为特殊的,得到了他全部的包容和爱护,这一点,就连皇后有时候都会吃醋。
“我会安排最专业的人参与这件事,而且只要新华王国一建立,立刻就会让它加入国联。”李君华说道。
李明勋只是轻轻点头,而李君华见父亲已经满意,又说道:“第二件事,就是有关皇位传承的事。”
“我不是说过,我已经不管这件事了吗?”李明勋很早就表明了这个态度。
李君华摆摆手:“不,父皇,儿臣不是想问您该选谁,而是继位之君的道路问题。这个国家是您传给儿臣的,儿臣要传给您的孙子,但您的理想终究是老三继承的。父皇,继位之君,将来应该走儿臣的路,还是走老三的路?”
李明勋说道:“这不是个问题,当然是走他自己的路,除非他错了。”
李君华要的就是这句话,说道:“谁才能确定,后继之君错了。是儿臣还是老三?”
“如果他真的错了,我相信你们两个会达成共识的,你们都爱这个国家,这一点作为父亲的我,丝毫不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