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69章 最后一站
四月很快就在优游闲适的炫富视察中度过了。
温暖宜人的扬州,尤其是会稽郡和吴郡,给刘备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哪怕他一辈子就只在扬州待了两个月,却是见识了不少从没见识过的新奇奢侈玩意儿。
李素潜移默化种下的币值变法思路,也让刘备意识到了后续对三韩的扶桑的巡视,依然是很重要的,不得不安排。
这场巡幸的最后小半段,目的已经从“刘备自己要看看这大好河山”,渐渐演变成了“要让随行百官也看看大汉新打下的疆土有多么富饶、有多大的资源潜力”。
朝中高官,和民间世家,有时候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
以上百户封侯权贵为代表的存在,他们真心改变了想法,更加慑服于朝廷的动员潜力,再以这些人为核心、往外扩散这种想法。
天下对变法心存质疑的力量,也就消弭了相当一部分。
随着时间进入五月初,在游人醉的暖风中享乐够了的刘备,终于恋恋不舍离开了扬州,踏上了东渡的行程。
刘备原本的行程计划,是不用亲临佐渡岛金山的,最多看看更靠近大陆的石见银山或者别子铜山。
但现在既然知道了李素的用心良苦,刘备也不在乎过了对马海峡后多航行十天八天。反正贴岸航行的安全系数,已经是被充分证明了。
台风季到来之前,两千吨级的御用座舰,还包了铁皮,简直不要太安全。
短短大半个月的航行,舰队从青州半岛抵达瓮津、汉城,随后转道釜山,一路游山玩水,让随行官员都是大开眼界。
这些人几乎都是第一次抵达如此极东之地,人人都充满了好奇,也算是彻底开眼看世界了。
抵达三韩半岛后,剩下的行程倒是不用太急,因为东海上最危险的长途航程已经过了,剩下的对马海峡那几十公里一天就能航行到对岸,随时找个风小一点的安全日子就过去了。
考虑到对大多数人而言,三韩也就一辈子来这一次,肯定多多少少会有所好奇,直接纯路过太可惜了。一行人盘桓半月,走走停停,把几座主要县城都晃了一下,六月上旬才通过对马海峡,先在筑紫的邪马台国旧都靠岸。
六月初八,刘备一行抵达鲸海沿岸的石见银山。舰队的行程计划,就是沿着鲸海沿岸北上,不进濑户内海了。
皇帝有兴致要去看看濑户内海几座新城市的话,可以另外换轻便小船,或者陆路翻山穿越西国地区。
刘备对于濑户内那些乡下地方也没什么兴趣,毕竟在他看来扶桑所有的城市几乎都是穷地方,最大的新雒和大阪两县一样毫无文化底蕴可言,就是看看自然风景而已。
甘宁周瑜在扶桑十二年,也算是筚路蓝缕,从无到有,这些年建设下来,扶桑的原始痕迹已经彻底淡化了,主要县城的建筑风格完全与中原类似。
唯一能从房子上看出区别的,只是屋檐梁桁一些细节的区别——中原汉人造的房子,高端的都会有飞檐斗拱,而到了扶桑,哪怕是最高级的郡守府衙门,也是朴实的平直椽桁。
不是花不起这个工本让木匠造漂亮点,而是扶桑更为寒冷,下雪天积雪更厚。飞檐斗拱容易盛积住更多的雪,房子会压塌。
与之对应的,还有很多把繁复奢华装饰去掉的操作,看起来审美就比较“极简主义”了。
可见任何人到了扶桑这块地上,因为各种资源有限、环境制约,最后都会变得禁欲系审美风格的,跟人无关,也没必要过度解读。
而刘备是性好奢华之人,从小就很专一于“好声色、美衣服”,到老了还是这么专一。所以看到扶桑那些新造的房子,便有几分不喜,根本不想多玩。
除了参观金山银山以外,他把其他旅游行程砍了个七七八八,最后只留下了三项:看伊予湾室户冲的捕鲸和鸣门漩涡,到大阪县的奈良看看原始神社,
最后就是相模湾的富士山爬一爬,毕竟距离海岸几十里的地方、就有一千五百丈以上的火山可爬,能直接眺望到大海,这种视觉享受,还是皇帝都做不到的。
中原比富士山高的山当然有很多,但都是离海两千里以外的内陆了,反差没那么剧烈。
在室户冲时候,刘备亲自登临了一条捕鲸船,还亲自指挥了一把用军用的弩炮射杀巨鲸——
如果没有皇帝参观的话,平时的捕鲸当然用不到这种大杀器了,直接靠投射鱼叉的简易装备就行。用上床子弩,显然是满足刘备围猎的乐趣,
因为《史记》上记载、秦始皇东巡蓬莱的时候,就听了方士对“为什么见不到东海仙人求取仙丹”的解释,推辞说“为巨鱼所阻”。所以秦始皇是亲自下令用弩射杀过巨鱼的。刘备这是玩了一把COSPLAY复刻。
随后刘备也参观了直接用泥质滩涂和石垣围砌的盐田、扶桑如今早已实现直接日光晒盐,然后大批量腌制海鱼鱼干和鲸肉鱼干往中原回运,每条船都是满载了几百吨优质肉类。
鲸鱼的油脂也都被搜集起来,做成灯油“人鱼膏”,这东西比蜡烛和其他动物脂肪燃料烧起来都亮,就是离得近了气味不太好闻,作为远程大面积照明还是很不错的。
历史上英国人一直到18世纪,伦敦首次出现路灯时,用的就是鲸油膏做灯油,后来完全进入工业时代才有了煤油灯煤气灯。
大汉如今的雒阳皇宫之中,也用上了鲸油膏的庭院灯,在皇家园林和走廊上用用。但全城使用还是有点不够的,也不利于防火,所以民用领域没有普及。
当然,李素在会稽的几处公爵府、别业,以及在雒阳的丞相府,还有诸葛家糜竺家的那些府邸,肯定也是都在庭院里用上了鲸油灯柱。
算是这个时代第一批“夜里连户外都要大面积持续照明”的豪宅,堪称不夜。
……
抵达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的时候,刘备和随行官员当然都是被金银山的规模微微震撼到了,毕竟是方圆覆压二三十里,都是矿区,一眼看过去热火朝天,总计怕不是有上万矿工在辛劳作业。
挖矿的地方环境过于恶劣,皇帝和大臣也不可能长时间驻足,所以只是远观就好了。还是到了选矿区和冶炼区,能够稍微多看一下。
最近几年,金银矿的开采,总算是用上了李素点拨的“灰吹法”,也就是利用其他贱价重金属、容易与金银互熔成为合金、而且合金熔点会低于合金中任何一种单质的特性,低温就把金银先与其他杂质分离。
最后,再把作为“熔剂”的贱价重金属分离掉。
具体来说,这里用到的媒介就是铅、汞。
铅非常便宜,熔点只有三四百度,稍稍烧一下就熔化了。不过铅要沸腾气化还是比较难的,依然要一千五六百度以上。
这个温度纯铁都液化了,而汉朝原本的冶金技术,都做不到把钢铁炼成铁水,所以才只能用“炒钢法”没法用“灌钢法”(铁变成铁水才能“灌”),因此,汉朝原本的冶炼,也是不可能把铅变成蒸汽的。
好在二十年前诸葛亮发明了“提前预热鼓风”技术,往炉膛里吹预烧过的空气,这个技术既然能进一步提高炉温,实现灌钢,现在也能挪用过来气化铅。
有了这些东西后,矿石中的微量金银残余要充分榨取出来,效率就提高了数倍之多。比如原本含量才每吨几十克的,古代传统提炼法提完后可能还能剩十几克提不出来。
上了灰吹法后,能把这些含量过于低的犄角旮旯部分也搜刮出来,炼完后的矿石残渣剩金量能压低到一克以下。
(注:21世纪炼金技术已经做到每吨矿石0.2克都有开采价值的程度了,国内最好的富矿也才5克每吨左右,这种矿石放古代已经是矿渣。
所以所谓的黄金持续两千年都没开采完,其实就是科技进步之后,把古代炼完没用的贫矿渣重新回炉嚼了消化一遍,榨干最后的养分。)
相比于铅的难以沸腾,汞肯定要容易用得多,毕竟常温下就是液体了,三百多度就沸腾了,沸点比铅还低一千二百多度。
不过汞蒸气的毒性太大,而且汞贵得多,用来分离白银肯定是不划算的,只能是特定情况下专门分离黄金用。
如果是按照原本历史上、16世纪曰本人自然发展到“灰吹法”,也就是跟游戏《信长野望》、《太阁立志传》里面那样,那么当时的矿工是毫无劳动保障可言的,冶炼人员每天要暴露在剧毒的铅蒸汽汞蒸汽里,能活到四十岁就算开挂了。
李素来了之后,还算仁慈,尽量在反应炉上搞个类似冷凝蒸馏器的东西,让蒸汽进入冷却皿管腔里后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积多了之后再拿到别处重新加热、确保只熔化不蒸发。
这样一来,一方面也能省点成本,只要多花煤炭、木炭之类的燃料,就可以让铅、汞回收反复利用。
当然,铅本来就很便宜,比回收时所用的煤炭木炭和设备成本相比,也省不了多少钱。汞则是有高度回收价值的。便宜之外,主要还是比较环保,能可持续发展。
李素对于环境还是很友好的,能既赚钱又保护环境,稍微费点事就费点事吧。
他可以不把扶桑土著奴隶当人,但他不能不把曾经的扶桑国土当成大汉将来的永久领土。既然大汉的直接统治已经建立到了这里,这里未来就一直是大汉本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己的国土,当然不能随便污染了,又不是操完就扔的殖民地。
当然,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李素能把这个账算过来,进行“环保化改造”之后,扶桑的炼金炼银产业总的纯利润依然是不降反增,也就是赚的更多,
那历史上曰本人搞“灰吹法”的时候,为什么不做这种双赢的事情?非要搞得“先污染后治理”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一个技术曲折了——历史上,一方面曰本人不太懂“蒸馏冷凝”这套技术,他们连蒸馏酒出现都比中原和朝鲜更晚两三百年。
另一方面,当时冷凝器主要是靠铜管打造的,因为铜这种金属兼顾了成本和导热性快,酒精和水这些蒸汽碰到铜管就立刻散热冷凝了。
可是用铜管去冷凝铅汞蒸汽的话,就会有个严重问题——铅汞是很容易和其他重金属形成合金的,当初前一个反应步骤里,它们才刚刚跟金银分离开来,转眼又立刻高温状态下跟铜相遇,那铜的冷凝管也会很快被熔融合金化,从而堵住、报废。
所以,要回收低沸点重金属蒸汽,关键不在冷凝原理上,而是要找一种“既导热快,但又不是金属质地的,不会跟铅汞熔融合二为一变成合金,最后还得足够致密,防止汞蒸气直接从疏松表面渗漏过去”的材料,来造这个冷凝器。
三者缺一不可,毕竟液态下水银就能做到“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何况汞蒸汽呢。
好在,既然只是一个材料学问题,做实验试错就可以了嘛。这种事情,李素只要提供思路,科研不用他操心。
甚至都不用诸葛亮去操心,这事儿最后是诸葛亮指挥的工部一部分具体基层官员在办。
之前几年的大规模试错实验后,最后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天然石墨来做冷凝管,着实把蒸馏/冷凝/合金分离领域的科技树,点高了一大步。
既解决了眼下“更高效环保地灰吹法炼金银”,还让冶金和蒸馏酒工业等产业长远受益。
不过,尽管上了先进的金属蒸汽回收技术,在刘备和随行官员视察的时候,李素还是特地关照他们远距离观察。
一开始,还有些官员以为这里面存在“摆拍、造假”,是丞相怕大家近距离看出破绽、看穿这儿的虚报产量。
有几个富商世家的代表想多刺探点真实情报,非要不听劝凑太近,结果就铅汞蒸汽中毒被抬下去了。好在倒是没出人命,只是晕眩了一会儿,病个几天而已。
有了这个立竿见影的教训后,其他人立刻再次乖乖服从了丞相的料事如神,没有再作死。
即使如此,李素还专门搭建了几间隔间供皇帝和群臣轮流参观用,隔间上有八寸见方的平面玻璃窗户,可以隔着窗户看,这样就完全隔绝有毒蒸汽了。
“亲眼见了这出银出金的速度,才算是理解为何句章那边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能有一条船、带一些金银货回中原交差了,当真是天佑我大汉啊。”
对扶桑各地的产业状况视察结束后,刘备依然是感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温暖宜人的扬州,尤其是会稽郡和吴郡,给刘备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哪怕他一辈子就只在扬州待了两个月,却是见识了不少从没见识过的新奇奢侈玩意儿。
李素潜移默化种下的币值变法思路,也让刘备意识到了后续对三韩的扶桑的巡视,依然是很重要的,不得不安排。
这场巡幸的最后小半段,目的已经从“刘备自己要看看这大好河山”,渐渐演变成了“要让随行百官也看看大汉新打下的疆土有多么富饶、有多大的资源潜力”。
朝中高官,和民间世家,有时候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
以上百户封侯权贵为代表的存在,他们真心改变了想法,更加慑服于朝廷的动员潜力,再以这些人为核心、往外扩散这种想法。
天下对变法心存质疑的力量,也就消弭了相当一部分。
随着时间进入五月初,在游人醉的暖风中享乐够了的刘备,终于恋恋不舍离开了扬州,踏上了东渡的行程。
刘备原本的行程计划,是不用亲临佐渡岛金山的,最多看看更靠近大陆的石见银山或者别子铜山。
但现在既然知道了李素的用心良苦,刘备也不在乎过了对马海峡后多航行十天八天。反正贴岸航行的安全系数,已经是被充分证明了。
台风季到来之前,两千吨级的御用座舰,还包了铁皮,简直不要太安全。
短短大半个月的航行,舰队从青州半岛抵达瓮津、汉城,随后转道釜山,一路游山玩水,让随行官员都是大开眼界。
这些人几乎都是第一次抵达如此极东之地,人人都充满了好奇,也算是彻底开眼看世界了。
抵达三韩半岛后,剩下的行程倒是不用太急,因为东海上最危险的长途航程已经过了,剩下的对马海峡那几十公里一天就能航行到对岸,随时找个风小一点的安全日子就过去了。
考虑到对大多数人而言,三韩也就一辈子来这一次,肯定多多少少会有所好奇,直接纯路过太可惜了。一行人盘桓半月,走走停停,把几座主要县城都晃了一下,六月上旬才通过对马海峡,先在筑紫的邪马台国旧都靠岸。
六月初八,刘备一行抵达鲸海沿岸的石见银山。舰队的行程计划,就是沿着鲸海沿岸北上,不进濑户内海了。
皇帝有兴致要去看看濑户内海几座新城市的话,可以另外换轻便小船,或者陆路翻山穿越西国地区。
刘备对于濑户内那些乡下地方也没什么兴趣,毕竟在他看来扶桑所有的城市几乎都是穷地方,最大的新雒和大阪两县一样毫无文化底蕴可言,就是看看自然风景而已。
甘宁周瑜在扶桑十二年,也算是筚路蓝缕,从无到有,这些年建设下来,扶桑的原始痕迹已经彻底淡化了,主要县城的建筑风格完全与中原类似。
唯一能从房子上看出区别的,只是屋檐梁桁一些细节的区别——中原汉人造的房子,高端的都会有飞檐斗拱,而到了扶桑,哪怕是最高级的郡守府衙门,也是朴实的平直椽桁。
不是花不起这个工本让木匠造漂亮点,而是扶桑更为寒冷,下雪天积雪更厚。飞檐斗拱容易盛积住更多的雪,房子会压塌。
与之对应的,还有很多把繁复奢华装饰去掉的操作,看起来审美就比较“极简主义”了。
可见任何人到了扶桑这块地上,因为各种资源有限、环境制约,最后都会变得禁欲系审美风格的,跟人无关,也没必要过度解读。
而刘备是性好奢华之人,从小就很专一于“好声色、美衣服”,到老了还是这么专一。所以看到扶桑那些新造的房子,便有几分不喜,根本不想多玩。
除了参观金山银山以外,他把其他旅游行程砍了个七七八八,最后只留下了三项:看伊予湾室户冲的捕鲸和鸣门漩涡,到大阪县的奈良看看原始神社,
最后就是相模湾的富士山爬一爬,毕竟距离海岸几十里的地方、就有一千五百丈以上的火山可爬,能直接眺望到大海,这种视觉享受,还是皇帝都做不到的。
中原比富士山高的山当然有很多,但都是离海两千里以外的内陆了,反差没那么剧烈。
在室户冲时候,刘备亲自登临了一条捕鲸船,还亲自指挥了一把用军用的弩炮射杀巨鲸——
如果没有皇帝参观的话,平时的捕鲸当然用不到这种大杀器了,直接靠投射鱼叉的简易装备就行。用上床子弩,显然是满足刘备围猎的乐趣,
因为《史记》上记载、秦始皇东巡蓬莱的时候,就听了方士对“为什么见不到东海仙人求取仙丹”的解释,推辞说“为巨鱼所阻”。所以秦始皇是亲自下令用弩射杀过巨鱼的。刘备这是玩了一把COSPLAY复刻。
随后刘备也参观了直接用泥质滩涂和石垣围砌的盐田、扶桑如今早已实现直接日光晒盐,然后大批量腌制海鱼鱼干和鲸肉鱼干往中原回运,每条船都是满载了几百吨优质肉类。
鲸鱼的油脂也都被搜集起来,做成灯油“人鱼膏”,这东西比蜡烛和其他动物脂肪燃料烧起来都亮,就是离得近了气味不太好闻,作为远程大面积照明还是很不错的。
历史上英国人一直到18世纪,伦敦首次出现路灯时,用的就是鲸油膏做灯油,后来完全进入工业时代才有了煤油灯煤气灯。
大汉如今的雒阳皇宫之中,也用上了鲸油膏的庭院灯,在皇家园林和走廊上用用。但全城使用还是有点不够的,也不利于防火,所以民用领域没有普及。
当然,李素在会稽的几处公爵府、别业,以及在雒阳的丞相府,还有诸葛家糜竺家的那些府邸,肯定也是都在庭院里用上了鲸油灯柱。
算是这个时代第一批“夜里连户外都要大面积持续照明”的豪宅,堪称不夜。
……
抵达石见银山和佐渡金山的时候,刘备和随行官员当然都是被金银山的规模微微震撼到了,毕竟是方圆覆压二三十里,都是矿区,一眼看过去热火朝天,总计怕不是有上万矿工在辛劳作业。
挖矿的地方环境过于恶劣,皇帝和大臣也不可能长时间驻足,所以只是远观就好了。还是到了选矿区和冶炼区,能够稍微多看一下。
最近几年,金银矿的开采,总算是用上了李素点拨的“灰吹法”,也就是利用其他贱价重金属、容易与金银互熔成为合金、而且合金熔点会低于合金中任何一种单质的特性,低温就把金银先与其他杂质分离。
最后,再把作为“熔剂”的贱价重金属分离掉。
具体来说,这里用到的媒介就是铅、汞。
铅非常便宜,熔点只有三四百度,稍稍烧一下就熔化了。不过铅要沸腾气化还是比较难的,依然要一千五六百度以上。
这个温度纯铁都液化了,而汉朝原本的冶金技术,都做不到把钢铁炼成铁水,所以才只能用“炒钢法”没法用“灌钢法”(铁变成铁水才能“灌”),因此,汉朝原本的冶炼,也是不可能把铅变成蒸汽的。
好在二十年前诸葛亮发明了“提前预热鼓风”技术,往炉膛里吹预烧过的空气,这个技术既然能进一步提高炉温,实现灌钢,现在也能挪用过来气化铅。
有了这些东西后,矿石中的微量金银残余要充分榨取出来,效率就提高了数倍之多。比如原本含量才每吨几十克的,古代传统提炼法提完后可能还能剩十几克提不出来。
上了灰吹法后,能把这些含量过于低的犄角旮旯部分也搜刮出来,炼完后的矿石残渣剩金量能压低到一克以下。
(注:21世纪炼金技术已经做到每吨矿石0.2克都有开采价值的程度了,国内最好的富矿也才5克每吨左右,这种矿石放古代已经是矿渣。
所以所谓的黄金持续两千年都没开采完,其实就是科技进步之后,把古代炼完没用的贫矿渣重新回炉嚼了消化一遍,榨干最后的养分。)
相比于铅的难以沸腾,汞肯定要容易用得多,毕竟常温下就是液体了,三百多度就沸腾了,沸点比铅还低一千二百多度。
不过汞蒸气的毒性太大,而且汞贵得多,用来分离白银肯定是不划算的,只能是特定情况下专门分离黄金用。
如果是按照原本历史上、16世纪曰本人自然发展到“灰吹法”,也就是跟游戏《信长野望》、《太阁立志传》里面那样,那么当时的矿工是毫无劳动保障可言的,冶炼人员每天要暴露在剧毒的铅蒸汽汞蒸汽里,能活到四十岁就算开挂了。
李素来了之后,还算仁慈,尽量在反应炉上搞个类似冷凝蒸馏器的东西,让蒸汽进入冷却皿管腔里后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积多了之后再拿到别处重新加热、确保只熔化不蒸发。
这样一来,一方面也能省点成本,只要多花煤炭、木炭之类的燃料,就可以让铅、汞回收反复利用。
当然,铅本来就很便宜,比回收时所用的煤炭木炭和设备成本相比,也省不了多少钱。汞则是有高度回收价值的。便宜之外,主要还是比较环保,能可持续发展。
李素对于环境还是很友好的,能既赚钱又保护环境,稍微费点事就费点事吧。
他可以不把扶桑土著奴隶当人,但他不能不把曾经的扶桑国土当成大汉将来的永久领土。既然大汉的直接统治已经建立到了这里,这里未来就一直是大汉本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己的国土,当然不能随便污染了,又不是操完就扔的殖民地。
当然,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李素能把这个账算过来,进行“环保化改造”之后,扶桑的炼金炼银产业总的纯利润依然是不降反增,也就是赚的更多,
那历史上曰本人搞“灰吹法”的时候,为什么不做这种双赢的事情?非要搞得“先污染后治理”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一个技术曲折了——历史上,一方面曰本人不太懂“蒸馏冷凝”这套技术,他们连蒸馏酒出现都比中原和朝鲜更晚两三百年。
另一方面,当时冷凝器主要是靠铜管打造的,因为铜这种金属兼顾了成本和导热性快,酒精和水这些蒸汽碰到铜管就立刻散热冷凝了。
可是用铜管去冷凝铅汞蒸汽的话,就会有个严重问题——铅汞是很容易和其他重金属形成合金的,当初前一个反应步骤里,它们才刚刚跟金银分离开来,转眼又立刻高温状态下跟铜相遇,那铜的冷凝管也会很快被熔融合金化,从而堵住、报废。
所以,要回收低沸点重金属蒸汽,关键不在冷凝原理上,而是要找一种“既导热快,但又不是金属质地的,不会跟铅汞熔融合二为一变成合金,最后还得足够致密,防止汞蒸气直接从疏松表面渗漏过去”的材料,来造这个冷凝器。
三者缺一不可,毕竟液态下水银就能做到“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何况汞蒸汽呢。
好在,既然只是一个材料学问题,做实验试错就可以了嘛。这种事情,李素只要提供思路,科研不用他操心。
甚至都不用诸葛亮去操心,这事儿最后是诸葛亮指挥的工部一部分具体基层官员在办。
之前几年的大规模试错实验后,最后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天然石墨来做冷凝管,着实把蒸馏/冷凝/合金分离领域的科技树,点高了一大步。
既解决了眼下“更高效环保地灰吹法炼金银”,还让冶金和蒸馏酒工业等产业长远受益。
不过,尽管上了先进的金属蒸汽回收技术,在刘备和随行官员视察的时候,李素还是特地关照他们远距离观察。
一开始,还有些官员以为这里面存在“摆拍、造假”,是丞相怕大家近距离看出破绽、看穿这儿的虚报产量。
有几个富商世家的代表想多刺探点真实情报,非要不听劝凑太近,结果就铅汞蒸汽中毒被抬下去了。好在倒是没出人命,只是晕眩了一会儿,病个几天而已。
有了这个立竿见影的教训后,其他人立刻再次乖乖服从了丞相的料事如神,没有再作死。
即使如此,李素还专门搭建了几间隔间供皇帝和群臣轮流参观用,隔间上有八寸见方的平面玻璃窗户,可以隔着窗户看,这样就完全隔绝有毒蒸汽了。
“亲眼见了这出银出金的速度,才算是理解为何句章那边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能有一条船、带一些金银货回中原交差了,当真是天佑我大汉啊。”
对扶桑各地的产业状况视察结束后,刘备依然是感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