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一箭双雕
赵家华见翁同龢语气平和,脸带微笑,知道这位老大人对自己这一回来还算是满意。
“老大人可不要这么说,以后我们大人在朝中还仰仗老大人的扶持,我们大人来的时候和小的说了,他从今以后必定谨遵皇上调遣。”
翁同龢听完赵家华的话,眼睛中就放出了金光,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赵家华,然后说道:“天下动荡,正是明君用武之时,你家大人由此见识。也算是忠君爱国了。”
双方只是平淡的说了两句话,但是却已经把各自的意思表达清楚,刘海这是想要投靠当今的天子,而翁同龢也代表天子接纳了刘海。
虽然双方现在还没有建立什么信任,但是也算是有了基本的互信了。
翁同龢又同赵家华说了一些其他的闲话,就想打发他离开,但是赵家华还有着要见光绪皇帝一面的意思,自然不能就这么走了,于是开口相求。
“老大人,学生我读书多年却没有见过天颜,能不能请老大人在天子面前美言,让我能够进谏当今天子。”
翁同龢听到这些话心里就有些恼怒,你也不看看你是什么身份,竟然要求见当今皇上。
翁同龢正要拒绝他,但是看到赵家华眼中闪烁着不定的光芒,马上把到了嘴边的话停了下来。
翁同龢现在想的是,这赵家华要见当今皇上,恐怕不是他自己想见,而是刘海那边有命,让他见到皇上当面面程。
想到这一点之后,翁同龢也笑了起来,“这有什么难的,你在客栈之中等两天,一旦有了消息,我派人通知你。”
赵家华听了翁同龢这些话,这才满意的,告辞离开。
而翁同龢在当天下午就紧急地进宫面见了光绪皇帝,将刘海想要投诚的事情,全部向光绪皇帝说了一遍。
光绪皇帝这段时间拉拢朝臣十分不顺利,现在竟然听说两江总督刘海有意投靠,那自然是欣喜若狂,这段时间的拉拢,终于是有了结果。
最后翁同龢又说了,刘海派来的使者想要见皇上一面。
光绪皇帝也正想见见刘海派来的人,于是当面照准,第2天下午在养心殿接见这位使者。
翁同龢在回到府中之后,就给赵家华传了信,让他准备停当,第2天随他一起进宫给皇帝请安。
赵家华得了翁同龢的信,也是一阵的诧异,没有想到翁同龢竟然在光绪皇帝面前这样的有面子。
第二天一早赵家华就准备停档,一直在那儿等着,等到快午时才有人领着他重新来到了翁同龢的府上。
赵家华又在这里等了将近一个时辰,翁同龢这才出来,带着赵家华一起进了皇宫。
由于由翁同龢带着,所以赵家华只是在皇宫层层关卡被搜了几遍身,便一路平安的来到了养心殿前。
翁同龢进去给皇上做了禀报,然后有太监就将赵家华领到了东暖阁内。
赵家华进了东暖阁也不敢抬头,在太监的指引下跪在了下边给光绪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
等一些礼仪完了,他才听到上边有一个年轻的声音问道:“卿,这一次来,是奉了两江总督刘海之命。”
赵家华跪在那里赶忙回答道:“我家主人刘海久慕皇上威严,特此命小的前来觐见皇上!”
光绪皇帝算是满意了,有些话不需要说的那么清楚。
接下来光绪皇帝又询问了一下刘海在两江总督任上所做的事情,之后又对刘海夸奖了几句,到这里这一次进谏应该就算结束了。
但是赵家华却在临走的时候,给光绪皇帝磕头之后,进言道:“我家主人在来的时候,命小的像皇上进言。太后娘娘年事已高,皇宫之中恐不足以安养,不如重修颐和园,让太后娘娘能够在园中安享晚年。”
光绪皇帝也是一个勤政的,他一听这话心里就有些恼怒,这修园子那要花多少钱?大清国现在正短银两呢,要是再修了园林,恐怕别的地方就要入不敷出了。
翁同龢站在一旁听了赵家华的话,本来有些恼怒,但是他心中一想,刘海可不是一个一般人,他提出的这个意见定然有其中的奥秘,于是把这个意见在脑子里转了转。
别说,翁同龢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心思却仍然灵巧,他马上就想到慈禧太后离了皇宫,到北京城外的颐和园安养,那么她就进一步远离了政治的中心,虽然对朝政仍然有很大的把握度,但是光绪皇帝却不会像原先那样施展不开了。
翁同龢想明白之后,马上就对刘海的聪明伶俐感到满意,这刚一投诚就向皇上献了如此的妙计。
于是翁同龢在光绪皇帝要发火的时候,站出来说道:“万岁,两江总督刘海的话乃是金玉良言,我大清以孝治天下,刘大人此言正合孝经之意。”
光绪皇帝本来还想反对,但是他看到温同书竟然站出来站赞同,马上就止住了言语,他可知道这位老师一直是为自己谋划,既然是他同意了,那其中定然有什么自己没有看清的原因。
于是光绪皇帝便点点头称赞了刘海几句,就让赵家华退了下去。
而赵家华见到翁同龢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也就没有再多留,磕头之后,向光绪皇帝跪安了。
在赵家华离开之后,光绪皇帝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老师刚才是什么意思?”
翁同龢摸着胡子笑着说道:“这刘海还真有些灵巧,竟然能让他拐弯抹角想到了这个主意。”
翁同龢称赞完刘海之后,就把刚才赵家华所说的内涵,与光绪皇帝分说了一二。
光绪皇帝听完之后眼睛越来越亮,只要是慈禧太后搬到了颐和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朝廷的掌控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了那时自己才能够慢慢的把朝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光绪皇帝想明白之后,心中其实已经赞同了刘海的意思,不过转念一想,这重修颐和园花的银子可是海了去了,朝廷现在可没这么多银两来支撑这项大工程。
光绪皇帝就把自己的顾虑,和翁同龢说了一遍。
翁同龢听完光绪皇帝的顾虑,也是点点头,他的这个想法并不能说是没有道理。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翁同龢只是略微的一思考,就给光绪皇帝想到了办法。
“皇上,前段时间朝廷不是已经废不足为由,停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吗?”
光绪皇帝点点头,不知道修议和缘和这有什么关系?
翁同龢摸着胡子胸有成竹的说道:“既然经费不足,那咱们就筹集银两,增加一些税收,对外就说是给北洋的军费,暗地里把这批银子用到修颐和园上,如此一来想着太后也不会有意见。”
“那李鸿章那里不会反对吗?”
“李鸿章老奸巨猾,他知道这笔钱的用处之后,一定会悄悄的,不敢声张。”
光绪皇帝听完之后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仍然咬咬牙同意了,只要是能夺回权利,这点骂名他还能承担得了的。
“好,这件事老师上个折子,朕立刻就批准。”
之后君臣二人又商量了一下这件事的细节,在自觉的没有什么破绽之后,这才散了。
再说赵家华在面见光绪皇帝之后,并没有立刻离开京城回转南京,而是在京城之中住了下来。
几天之后他就听到市面上的传言,说是朝廷想要筹集些军费用于北洋水师的运转。
旁人不知道其中奥秘,赵家华马上就猜出了这前因后果,恐怕筹集北洋军费,这只是一个幌子。
果然又过了几天,颐和园那边就开始大兴土木,赵家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才算是心满意足。
虽然赵家华不明白,刘海要求他给光绪皇帝出这个计策的目的,但是他也猜出了一二,如果这件事暴露出去,不管是光绪皇帝还是慈禧太后,名声都有巨大的损失。
这是他的主子,给这两位至尊下套呢。
事情已经办完了,赵家华也就不再耽搁,这一次他没有从天津走,而是在通州坐船顺运河而下。
赵家华在运河之上走了十几天,终于是回到了南京城。
回来之后,赵家华顾不得休息,就进了两江总督府,向刘海禀报了这一次前往京城的收获。
刘海在听了之后,对于这一次赵家华前往京师算是满意了。
从此以后他在京城终于有了一面挡遮风挡雨的伞,虽然这只伞有些残破,但是好赖还是能够支撑一段时间,而刘海在接下来的日子,也能够安心的经营两江。
在朝廷上安
“老大人可不要这么说,以后我们大人在朝中还仰仗老大人的扶持,我们大人来的时候和小的说了,他从今以后必定谨遵皇上调遣。”
翁同龢听完赵家华的话,眼睛中就放出了金光,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赵家华,然后说道:“天下动荡,正是明君用武之时,你家大人由此见识。也算是忠君爱国了。”
双方只是平淡的说了两句话,但是却已经把各自的意思表达清楚,刘海这是想要投靠当今的天子,而翁同龢也代表天子接纳了刘海。
虽然双方现在还没有建立什么信任,但是也算是有了基本的互信了。
翁同龢又同赵家华说了一些其他的闲话,就想打发他离开,但是赵家华还有着要见光绪皇帝一面的意思,自然不能就这么走了,于是开口相求。
“老大人,学生我读书多年却没有见过天颜,能不能请老大人在天子面前美言,让我能够进谏当今天子。”
翁同龢听到这些话心里就有些恼怒,你也不看看你是什么身份,竟然要求见当今皇上。
翁同龢正要拒绝他,但是看到赵家华眼中闪烁着不定的光芒,马上把到了嘴边的话停了下来。
翁同龢现在想的是,这赵家华要见当今皇上,恐怕不是他自己想见,而是刘海那边有命,让他见到皇上当面面程。
想到这一点之后,翁同龢也笑了起来,“这有什么难的,你在客栈之中等两天,一旦有了消息,我派人通知你。”
赵家华听了翁同龢这些话,这才满意的,告辞离开。
而翁同龢在当天下午就紧急地进宫面见了光绪皇帝,将刘海想要投诚的事情,全部向光绪皇帝说了一遍。
光绪皇帝这段时间拉拢朝臣十分不顺利,现在竟然听说两江总督刘海有意投靠,那自然是欣喜若狂,这段时间的拉拢,终于是有了结果。
最后翁同龢又说了,刘海派来的使者想要见皇上一面。
光绪皇帝也正想见见刘海派来的人,于是当面照准,第2天下午在养心殿接见这位使者。
翁同龢在回到府中之后,就给赵家华传了信,让他准备停当,第2天随他一起进宫给皇帝请安。
赵家华得了翁同龢的信,也是一阵的诧异,没有想到翁同龢竟然在光绪皇帝面前这样的有面子。
第二天一早赵家华就准备停档,一直在那儿等着,等到快午时才有人领着他重新来到了翁同龢的府上。
赵家华又在这里等了将近一个时辰,翁同龢这才出来,带着赵家华一起进了皇宫。
由于由翁同龢带着,所以赵家华只是在皇宫层层关卡被搜了几遍身,便一路平安的来到了养心殿前。
翁同龢进去给皇上做了禀报,然后有太监就将赵家华领到了东暖阁内。
赵家华进了东暖阁也不敢抬头,在太监的指引下跪在了下边给光绪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
等一些礼仪完了,他才听到上边有一个年轻的声音问道:“卿,这一次来,是奉了两江总督刘海之命。”
赵家华跪在那里赶忙回答道:“我家主人刘海久慕皇上威严,特此命小的前来觐见皇上!”
光绪皇帝算是满意了,有些话不需要说的那么清楚。
接下来光绪皇帝又询问了一下刘海在两江总督任上所做的事情,之后又对刘海夸奖了几句,到这里这一次进谏应该就算结束了。
但是赵家华却在临走的时候,给光绪皇帝磕头之后,进言道:“我家主人在来的时候,命小的像皇上进言。太后娘娘年事已高,皇宫之中恐不足以安养,不如重修颐和园,让太后娘娘能够在园中安享晚年。”
光绪皇帝也是一个勤政的,他一听这话心里就有些恼怒,这修园子那要花多少钱?大清国现在正短银两呢,要是再修了园林,恐怕别的地方就要入不敷出了。
翁同龢站在一旁听了赵家华的话,本来有些恼怒,但是他心中一想,刘海可不是一个一般人,他提出的这个意见定然有其中的奥秘,于是把这个意见在脑子里转了转。
别说,翁同龢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心思却仍然灵巧,他马上就想到慈禧太后离了皇宫,到北京城外的颐和园安养,那么她就进一步远离了政治的中心,虽然对朝政仍然有很大的把握度,但是光绪皇帝却不会像原先那样施展不开了。
翁同龢想明白之后,马上就对刘海的聪明伶俐感到满意,这刚一投诚就向皇上献了如此的妙计。
于是翁同龢在光绪皇帝要发火的时候,站出来说道:“万岁,两江总督刘海的话乃是金玉良言,我大清以孝治天下,刘大人此言正合孝经之意。”
光绪皇帝本来还想反对,但是他看到温同书竟然站出来站赞同,马上就止住了言语,他可知道这位老师一直是为自己谋划,既然是他同意了,那其中定然有什么自己没有看清的原因。
于是光绪皇帝便点点头称赞了刘海几句,就让赵家华退了下去。
而赵家华见到翁同龢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也就没有再多留,磕头之后,向光绪皇帝跪安了。
在赵家华离开之后,光绪皇帝就迫不及待的问道:“老师刚才是什么意思?”
翁同龢摸着胡子笑着说道:“这刘海还真有些灵巧,竟然能让他拐弯抹角想到了这个主意。”
翁同龢称赞完刘海之后,就把刚才赵家华所说的内涵,与光绪皇帝分说了一二。
光绪皇帝听完之后眼睛越来越亮,只要是慈禧太后搬到了颐和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朝廷的掌控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了那时自己才能够慢慢的把朝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光绪皇帝想明白之后,心中其实已经赞同了刘海的意思,不过转念一想,这重修颐和园花的银子可是海了去了,朝廷现在可没这么多银两来支撑这项大工程。
光绪皇帝就把自己的顾虑,和翁同龢说了一遍。
翁同龢听完光绪皇帝的顾虑,也是点点头,他的这个想法并不能说是没有道理。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翁同龢只是略微的一思考,就给光绪皇帝想到了办法。
“皇上,前段时间朝廷不是已经废不足为由,停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吗?”
光绪皇帝点点头,不知道修议和缘和这有什么关系?
翁同龢摸着胡子胸有成竹的说道:“既然经费不足,那咱们就筹集银两,增加一些税收,对外就说是给北洋的军费,暗地里把这批银子用到修颐和园上,如此一来想着太后也不会有意见。”
“那李鸿章那里不会反对吗?”
“李鸿章老奸巨猾,他知道这笔钱的用处之后,一定会悄悄的,不敢声张。”
光绪皇帝听完之后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仍然咬咬牙同意了,只要是能夺回权利,这点骂名他还能承担得了的。
“好,这件事老师上个折子,朕立刻就批准。”
之后君臣二人又商量了一下这件事的细节,在自觉的没有什么破绽之后,这才散了。
再说赵家华在面见光绪皇帝之后,并没有立刻离开京城回转南京,而是在京城之中住了下来。
几天之后他就听到市面上的传言,说是朝廷想要筹集些军费用于北洋水师的运转。
旁人不知道其中奥秘,赵家华马上就猜出了这前因后果,恐怕筹集北洋军费,这只是一个幌子。
果然又过了几天,颐和园那边就开始大兴土木,赵家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才算是心满意足。
虽然赵家华不明白,刘海要求他给光绪皇帝出这个计策的目的,但是他也猜出了一二,如果这件事暴露出去,不管是光绪皇帝还是慈禧太后,名声都有巨大的损失。
这是他的主子,给这两位至尊下套呢。
事情已经办完了,赵家华也就不再耽搁,这一次他没有从天津走,而是在通州坐船顺运河而下。
赵家华在运河之上走了十几天,终于是回到了南京城。
回来之后,赵家华顾不得休息,就进了两江总督府,向刘海禀报了这一次前往京城的收获。
刘海在听了之后,对于这一次赵家华前往京师算是满意了。
从此以后他在京城终于有了一面挡遮风挡雨的伞,虽然这只伞有些残破,但是好赖还是能够支撑一段时间,而刘海在接下来的日子,也能够安心的经营两江。
在朝廷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