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练字很重要!
张大安笑笑不说话,李宽跟在张大安身后先去了左手边的楼阁,开了锁两人进去以后,李宽看着书架上堆满了厚厚的档案,着实吓了一跳。他去过东宫的崇文馆,这里的档案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宽随意看了看书架上的标签,写有“河南道”,随手拿了一本档案,翻开第一页“河南府”,又翻了一页没有记载事迹,更像是目录,上面记载着河南府五品以下官员名单,每个人名字后面都写有第几卷第几栏第几本。
“这里不会是河南道官员档案吧!”李宽连续翻了几页都是一样的结果,猛地抬头看向其它书架上摆放着档案,一阵诧异的望向张大安等待他回答:“殿下说得没错,这里存放着就是河南道五品以下官员!”
李宽惊道:“五品以上官员又放在何处?”
“在吏部文部存放!”张大安回答,“我朝五品以上官员皆有皇上任免,五品以下官员任免由吏部拟定再交由皇上定夺。”
李宽又去了另外一个书架,取下一本随后翻了一页,上面记载:“书不能目,难登大雅之堂,故不合格也!”李宽心里一惊,好奇的追问:“这又是什么意思?”
“喔!这是该官员考课没通过!”张大安看了一眼耐心的解释着,“这上面说的是该官员书法不行,字迹不工整,歪歪扭扭着实难看。至于其它考课项目倒是没问题,唯独书法不行。”
李宽瞪大眼睛吃惊地望着张大安:“写字不好看不能升官了?”
“那是自然!”张大安一本正经的解释,“我朝考课选人有规定:‘凡选授之制,每岁集于孟冬。去王城五百里之内以上旬,千里之内以中旬,千里之外以下旬。尚书、侍郎,分为三铨。尚书为尚书铨,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也。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三实,谓德行、才用、劳效,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
张大安提及的“四才”中的“书”说得就是为官者的书法,在唐朝升官均已“四才”为准,即:体貌丰伟、言辞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长,简而言之就是长相英俊过得去,又会讲话,书法工整文章通顺且思路清晰就可以进入次轮。
“四才”也就是选人的第一关,通过者才会进行第二关筛选,也就是“三实”,考评的便是德才兼备、作风扎实、政绩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如果是在唐朝做官,你的字要是写得不好,文章也不行,那这升官发财与你无缘。
文官与你无缘不代表没机会入朝为官,可以参军立下战功便可进入兵部,甚至留在军中成为一方将领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李宽猛然想起一句心灵鸡汤:“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失去的一种东西的同时必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个馈赠!”
突然,李宽回想起幼年时为何祖父李渊一定要让他练好毛笔字,心中一阵感叹:“字如其人,果然有些道理!”直到现在他的毛笔字才稍稍好点,至少过得去。
如果真的字迹潦草又不成章法,就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李宽算是明白祖父李渊的良苦用心,也不怪李渊当初见到自己那字满脸的嫌弃,现在他算是感激当年祖父下死命令练好字,要不然他连个机会都没有。
李宽将手中的档案放下在原处,不用张大安解释他也明白这里都是考课不通过的官员名单。如果是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的官员档案就会放在最下面一层,有些则是放在最后面,可以说这些官员的命运被烙上了“出局”二字,百分之九十九的机率没有出头之日,升官与他们无缘了。
若是有紧急情况,才会想到他们,不过这样的机会更少。即便政绩在突出,依然没办法升官,除非是遇到贵人相助,在皇上面前推荐才有机会改变现有的命运。
若是通过初步考核,进入第二轮的官员被淘汰出局,可他们的机会比之前者要多出不少,只要政绩表现良好就有升职机会。李宽又是一阵感慨:“人脉很重要啊!”
河南道辖有一府、二十九州,共一百二十六县,大大小小的官员加起来有上千人,这里存放的所有五品以下的官员,李宽随意扫视一眼少数也有万卷以上的档案,要是堆放在一起绝对就是一座山。
至于其它楼阁李宽没有再去了,张大安与他说过这些楼阁里存放的都是一样,不过是按照每个道每个州县划分不同。李宽从楼阁中出来,看向前方的三层楼阁,这里存放的便是关中道官员名单,而他的档案也从吏部文部转移至此地。
六部乃是中央行政机构,要是地方同样设有行政机构,不过名称改动较大,以“曹”代之,比如吏部则是‘功曹’。这些档案全都是地方曹部官员记录下来,然后再递交至六部。
为了避免地方官员收受贿赂以致无法公正记录,开始之初各州县都会有朝廷委派的监察官员不定期的前往各地视察。现在六部官员也不必前往各州县,就连监察官员这个制度也被废止,除非是发生天灾或是发生动乱等大事才会派官员视察。
视察完毕以后,张大安带着李宽再次回到之前办公楼,又向众人宣布李宽是上官的消息。众人纷纷躬身施礼,对于李宽的身份身为吏部官员如何不知,就算张大安没有说他们也清楚,自然不敢不敬。
李宽躬身回礼,两人再一问一答间,李宽基本了解吏部做事流程以及考课司的职责,接下来李宽便要了解考课司具体工作事项,这也是重中之重。
“请问考课司具体做什么?”
张大安回道:“咱们做的事情比较多,而且分工不同,这个待张文瓘大人回来再与您一一说明!”
李宽满腹疑虑的看着张大安,心想:“直接说不就得了,怎么那么麻烦还要等人齐了才说!”
李宽随意看了看书架上的标签,写有“河南道”,随手拿了一本档案,翻开第一页“河南府”,又翻了一页没有记载事迹,更像是目录,上面记载着河南府五品以下官员名单,每个人名字后面都写有第几卷第几栏第几本。
“这里不会是河南道官员档案吧!”李宽连续翻了几页都是一样的结果,猛地抬头看向其它书架上摆放着档案,一阵诧异的望向张大安等待他回答:“殿下说得没错,这里存放着就是河南道五品以下官员!”
李宽惊道:“五品以上官员又放在何处?”
“在吏部文部存放!”张大安回答,“我朝五品以上官员皆有皇上任免,五品以下官员任免由吏部拟定再交由皇上定夺。”
李宽又去了另外一个书架,取下一本随后翻了一页,上面记载:“书不能目,难登大雅之堂,故不合格也!”李宽心里一惊,好奇的追问:“这又是什么意思?”
“喔!这是该官员考课没通过!”张大安看了一眼耐心的解释着,“这上面说的是该官员书法不行,字迹不工整,歪歪扭扭着实难看。至于其它考课项目倒是没问题,唯独书法不行。”
李宽瞪大眼睛吃惊地望着张大安:“写字不好看不能升官了?”
“那是自然!”张大安一本正经的解释,“我朝考课选人有规定:‘凡选授之制,每岁集于孟冬。去王城五百里之内以上旬,千里之内以中旬,千里之外以下旬。尚书、侍郎,分为三铨。尚书为尚书铨,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也。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三实,谓德行、才用、劳效,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
张大安提及的“四才”中的“书”说得就是为官者的书法,在唐朝升官均已“四才”为准,即:体貌丰伟、言辞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长,简而言之就是长相英俊过得去,又会讲话,书法工整文章通顺且思路清晰就可以进入次轮。
“四才”也就是选人的第一关,通过者才会进行第二关筛选,也就是“三实”,考评的便是德才兼备、作风扎实、政绩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如果是在唐朝做官,你的字要是写得不好,文章也不行,那这升官发财与你无缘。
文官与你无缘不代表没机会入朝为官,可以参军立下战功便可进入兵部,甚至留在军中成为一方将领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李宽猛然想起一句心灵鸡汤:“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你失去的一种东西的同时必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个馈赠!”
突然,李宽回想起幼年时为何祖父李渊一定要让他练好毛笔字,心中一阵感叹:“字如其人,果然有些道理!”直到现在他的毛笔字才稍稍好点,至少过得去。
如果真的字迹潦草又不成章法,就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李宽算是明白祖父李渊的良苦用心,也不怪李渊当初见到自己那字满脸的嫌弃,现在他算是感激当年祖父下死命令练好字,要不然他连个机会都没有。
李宽将手中的档案放下在原处,不用张大安解释他也明白这里都是考课不通过的官员名单。如果是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的官员档案就会放在最下面一层,有些则是放在最后面,可以说这些官员的命运被烙上了“出局”二字,百分之九十九的机率没有出头之日,升官与他们无缘了。
若是有紧急情况,才会想到他们,不过这样的机会更少。即便政绩在突出,依然没办法升官,除非是遇到贵人相助,在皇上面前推荐才有机会改变现有的命运。
若是通过初步考核,进入第二轮的官员被淘汰出局,可他们的机会比之前者要多出不少,只要政绩表现良好就有升职机会。李宽又是一阵感慨:“人脉很重要啊!”
河南道辖有一府、二十九州,共一百二十六县,大大小小的官员加起来有上千人,这里存放的所有五品以下的官员,李宽随意扫视一眼少数也有万卷以上的档案,要是堆放在一起绝对就是一座山。
至于其它楼阁李宽没有再去了,张大安与他说过这些楼阁里存放的都是一样,不过是按照每个道每个州县划分不同。李宽从楼阁中出来,看向前方的三层楼阁,这里存放的便是关中道官员名单,而他的档案也从吏部文部转移至此地。
六部乃是中央行政机构,要是地方同样设有行政机构,不过名称改动较大,以“曹”代之,比如吏部则是‘功曹’。这些档案全都是地方曹部官员记录下来,然后再递交至六部。
为了避免地方官员收受贿赂以致无法公正记录,开始之初各州县都会有朝廷委派的监察官员不定期的前往各地视察。现在六部官员也不必前往各州县,就连监察官员这个制度也被废止,除非是发生天灾或是发生动乱等大事才会派官员视察。
视察完毕以后,张大安带着李宽再次回到之前办公楼,又向众人宣布李宽是上官的消息。众人纷纷躬身施礼,对于李宽的身份身为吏部官员如何不知,就算张大安没有说他们也清楚,自然不敢不敬。
李宽躬身回礼,两人再一问一答间,李宽基本了解吏部做事流程以及考课司的职责,接下来李宽便要了解考课司具体工作事项,这也是重中之重。
“请问考课司具体做什么?”
张大安回道:“咱们做的事情比较多,而且分工不同,这个待张文瓘大人回来再与您一一说明!”
李宽满腹疑虑的看着张大安,心想:“直接说不就得了,怎么那么麻烦还要等人齐了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