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仲。
  ……………………
  其实各大诸侯都有禁止大规模流动的命令。
  但一旦发生灾荒,百姓都快饿死,还强行把他们困在某一个地方不允许逃难。
  那就等同于是官逼民反,逼对方直接民变。
  本来徐风是制定了详细的赈灾流程。
  一旦发生各类大型灾难,必须第一时间派人前去赈济灾民,避免祸患扩大,引起种种后果。
  但如今曹操赈济灾民的渠道被世家所把控,运过去的粮食起码有一半要被漂没。
  徐风安排下来,负责监管此事的锦衣卫,也被华歆掌控。
  变成了他排除异己,借机上位的利器。
  徐风掌管锦衣卫之时,严明不准挟私报复,敲诈勒索。
  若造成冤案,则严惩涉事之人。
  甚至专门安排了另一批人,专门监督锦衣卫的清廉公正。
  大部分锦衣卫平日里也谨小慎微,不敢利用自身权柄谋取私利。
  但华歆上位之后,锦衣卫的风气急速恶化。
  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的被迅速排挤。
  剩下的人则是愈发猖狂,横行街里,敲诈勒索。
  肆意抓人邀功,屈打成招,造成的冤案不计其数。
  甚至上门勒索官员,要求对方给予贿赂,张狂至极。
  百姓闻锦衣之名,从交口称赞,变成了闻之色变胆寒。
  因此失去监管的世家彻底放纵,大肆搜刮敛财。
  甚至囤货居奇,将市面上的粮食全部收购囤积。
  然后抬高粮价,借此大赚特赚。
  寻常百姓积累一生的财富,可能只买了半个月的米,便荡然无存。
  被逼的只得卖田卖房,卖儿卖女。
  不愿意原地等死的,则拖家带口逃往刘备处。
  毕竟此时的民间,刘备的名声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
  几乎无人不称赞其贤德。
  偶尔有人说刘备坏话,例如说其虚伪做作,收买人心的。
  也都被其余百姓怒骂痛斥,丝毫影响不了刘备的声望。
  毕竟比起那些动辄吃人屠城的诸侯军阀。
  就算刘备是假仁假义,能假一辈子的仁义,对百姓来说,已经是再世圣人一般的人物。
  身逢乱世,小命都不知道还有几天,谁还有心思追究什么虚伪真实。
  而沿途守军本来应该依律阻拦这些难民逃亡。
  但他们既拿不出赈灾的粮食。
  又生怕这些百姓死在这里,尸体又闹出时疫,重演宛城的灾难,反而牵连了当地的官员。
  因此沿途的官员守将,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接放走逃难的百姓。
  把烫手山芋丢给别人,免得留在自己这里,为祸无穷。
  若是刘备没有如今的名望,可能这些百姓还会选择忍耐下去,将自己卖给世家作为农户,为了世家世世代代耕种。
  但刘备的存在,在这混乱战世便如同黑暗中的一点灯火,吸引已经绝望的百姓尽最后一丝力量挣扎求生。
  …………
  新野城中,诸葛亮正为如何安置这些百姓而焦头烂额。
  虽说汉末时期,人少地多,人口便是最大的资源。
  只要利用的好,各大诸侯对百姓都是来者不拒。
  甚至有诸侯外出征战,专门劫掠一群百姓回去耕种。
  但这批难民的数量实在太多,各地蜂拥不绝,几乎每天都有新来的百姓。
  若是一一发粮赈灾,予以安置,新野这一段时间积攒的粮食恐怕都要被吃光了。
  刘备治政的确较为宽厚,但若是继续大把撒钱,恐怕会被这源源不断的难民吃垮了。
  此时诸葛亮也可以隐约猜出,为何曹操会坐视这些灾民前来投奔。
  固然有一部分被蒙蔽的原因,但更大一部分,可能也是想将这块烫手山芋丢给刘备。
  刘备如果接住,强行吃下去只会撑死自己,反而削弱自己的短期力量,遏制并打乱刘备集团的发展计划。
  帮助曹操积攒力量,一举将还未成长的刘备集团覆灭。
  而刘备如果拒绝这些难民,就等于毁掉自己以往做出的承诺。
  过去徐风和刘备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坚持,也将化为乌有。
  百姓提及刘备,再也没办法做到人人归心,与其他诸侯也没有什么区别。
  “果然是一条毒计,同样也是一条难以抵挡的阳谋。”
  思来想去,诸葛亮一时之间也想不出解决这种困境的办法。
  只好前往徐风宅邸,请教此计的针对之法。
  却从徐风侍从口中得知,徐风已于晌午前去城南的鹿鸣山,似乎是想借机散散心?
  此事毕竟事关重大,诸葛亮也没办法在城中苦等,只好骑上骏马,带上两名侍卫出城去寻。
  到了山脚,看到陡峭的山路,只好下马步行上山。
  鹿鸣山乃新野周遭有名的高山,风景秀丽,草木茂盛,却是十分陡峭难攀。
  足足半个时辰,诸葛亮这才气喘吁吁,在一座峰顶见到了徐风的身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就在诸葛亮一口大气差点喘不上来的时候,却见徐风拿着水壶递了过来。
  “孔明,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总是坐在城中批阅政务,劳心劳力,恐非长寿之道。”
  “偶尔放松一下,丢掉身后政务,出来随便逛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徐风记得,诸葛亮最后可是事必躬亲,身体越来越差,最后把自己活活拖垮。
  否则再让诸葛亮活上十年,未必不能北伐成功。
  “鸿羽先生所说,亮岂能不知。”
  “但亮受主公再顾之恩,岂能不尽心竭力以报。”
  “纵想休息,也时常挂心忧虑,难以放松了……”
  很显然,诸葛亮就属于爱操心的人。
  一般越聪明的人,越容易多想。
  一步百计,大脑一直不停歇,遇到什么事情都挂在心中,往往难以长寿。
  除非刘备统一天下,没有了这么大的压力,诸葛亮可能才会松了这口气,不用这么紧张。
  “孔明,你此来之意,我已经大概猜知。”
  “今日且不谈政务,随我一赏峰顶美景,待下山之后,我再跟你慢慢谈论政务。”
  说完,徐风一指天边残阳。
  只见晚霞照耀江水,伴随山川之景,壮观瑰丽,令人心神俱醉。
  “且看这残阳如血,如画美景,美不胜收。如此江山,岂不让人留恋……”
  诸葛亮却是痴痴的看着被映成红色的滚滚江水,叹息道:
  “这不是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