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赵显下西洋
“什么?”
瑶华宫内,德妃惊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攥紧了手中的帕子问道:“你父皇当真是这么说?”
一旁的二皇子眉头皱起道:“今日在御书房内,父皇亲口所说,母妃,两个五品小官家的女儿如何能做我的正妻。”
“东宫的良娣母家都是三品官了。”二皇子扬过头甚是气愤。
德妃缓过了神,缓缓坐下道:“这件事肯定是不行的,太子不过是占了嫡长子的名头而已,都是皇子,凭什么他可以肖想那个位置。”
二皇子也道:“母妃,此事还需你从中周旋啊!”
德妃抬手道:“你先暂时不要轻举妄动,我再想想法子。”随后又道:“不行,你晚些时候去你舅舅那里走动一番。”
“那两个小官家的哪里能配得上我的儿子,就算是侧妃都是抬举她们了。”
二皇子点了点头,颇为赞同。
他心中的属意人选是国公府,最起码也是侯府,六部尚书家的,否则他将来拿什么同太子争。
如今朝中,镇国公府虽然不如当年,儿孙辈也不出众,可是毕竟是国公门庭,军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太子身后有靖国公府,萧承泽如今在北方,底下那么多将士,他是万万不能落了下乘的。
其次,清远侯府也不错,百年勋贵门庭,他家二房的夫人与江南首富又是姻亲,即便是军权比不上,但是钱也有用啊,拉拢人,钱是万万不能少的。
甬道里,赵显刚刚出了御书房没多久,便被身后的内监叫住了。
“赵公公,赵公公!”
赵显有些不悦,何人在宫中这般惊呼叫他。
转头一看是御书房的小内监。
“你叫我做什么?”赵显掐着兰花指道。
“皇上,皇上要见您!”
小内监的话惊得赵显身子一愣,诧异万分。
皇上见他,他干爹不是在那伺候着吗?
他脑中飞快一转,想起上次去定州宣旨的事情,笑道:“知道了,我这就去。”
话落,他笑眯眯的往御书房而去。
半晌后,赵显轻轻的进了御书房,对着皇上行了大礼。
“奴才赵显参见皇上。”
皇上抬头,笑着示意他起身。
见到皇上面色柔和,还带着喜色,赵显心中也更加喜悦,这次莫不是又是什么好的差事,想到此,他对着上方的付公公感激的看了一眼。
这个干爹真是认得太值了,以后他可得好好孝顺他。
谁料,一旁的付公公不似往日那般对他,而是轻飘飘的看了他一眼,眸中竟然带着有些同情的意思。
赵显一愣,难道他做了什么错事,他细想自己这些日子的作为,除了收了一些下面小内监的银子,也没干什么呀。
“小显子,你进宫多久了?”
上面传来皇上和悦的声音,赵显有些错愕,随后赶紧回道:“奴才进宫十六年了。”
皇上闻言,点点头。
"你家中还有人吗?"
赵显一愣,赶忙回道:“回皇上的话,奴才六岁就进宫了,家里人早就记不清了。”
此话一出,皇上更加满意。
“付三,宣旨吧!”皇上道。
一旁的付公公笑眯眯的唉了一声,从桌上将写好的圣旨打开。
赵显满脸茫然,整个御书房就他们三个,一个下旨的,一个宣旨的,剩下接旨的人也只能是他了。
只是他一个内监接什么旨。
“小显子,还愣着干什么,跪下来接旨。”付公公斥道。
赵显一愣,扑通一声赶忙跪下。
“奴才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内监赵显,自幼入宫,恭敬勤勉,恪守宫规,现封其为内官大太监,御赐尚方宝剑,带领礼部官员,远航西洋,扬我大周威德,钦此!”
上方的付公公刚读完圣旨,下面的赵显差点一头栽了下去。
他嘴唇颤抖的看着上方对他抱以期待的皇上,在宫中多年,抗旨的罪责他只是知晓的。
“小显子,还愣着干什么,接旨吧!”
付公公的声音此时仿佛催命符似的在赵显的耳畔环绕。
赵显的脑中飞快流转,最后认命的接了旨意。
“奴才叩谢圣恩。”
上方的皇上见状,高兴的哈哈大笑。
“好!”
“赵显,起身吧!”
一旁的付公公见赵显这副样子,上前扶着他站了起来。
皇上仿佛没有看到这个场景,说道:“赵显,你在朕的身边伺候了那么多年,乃是朕的心腹,此次派你去远航西洋,朕十分放心。”
听到这么说,赵显努力的挤出了一个笑容。
皇上看了一眼付公公道:“付三,你去给他搬个凳子过来。”
付公公没有一丝诧异,笑眯眯的唉了一声。
直到凳子到了自己的屁股底下,赵显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好家伙,内阁的待遇,他竟然也有了。
“皇上,奴才出身低贱,哪里能受这番殊荣。”
皇上见他如此,也不恼,说道:“坐下吧,朕还有些事情单独要和你说。”
话音落,付公公赶忙离开了御书房,站在大门外守着。
里面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时辰,赵显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正午了。
今日的太阳格外的刺眼,刺的赵显只觉得眼睛酸涩,此时只想找个地方好好的痛哭一场。
“小显子,皇上看重你,你可千万别让皇上失望啊!”身旁的付公公走了过来幽幽道。
都是在宫里混的,赵显转头看向付公公眼神里以往的尊敬早已经消失不见。
“干爹,您等着,儿子一定会回来给您送终。”
见赵显这副样子,付公公笑了笑,“好,我等着。”
远航西洋的领头人选定了下来后,整个京城的百姓都是诧异万分,但是官员之中却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勋贵家里,只觉得可算是逃过一劫了。
如今大周虽然强盛,可是前几次的吕宋和高丽受难,只让众人对海域更加有了防备心理。
更何况,这次远航西洋,所跨越的地方这般广大。
按着六部商议出来的地图,估摸着这远航的船队没个五六年是回不来的,这般危险的事情没人愿意去做。
瑶华宫内,德妃惊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攥紧了手中的帕子问道:“你父皇当真是这么说?”
一旁的二皇子眉头皱起道:“今日在御书房内,父皇亲口所说,母妃,两个五品小官家的女儿如何能做我的正妻。”
“东宫的良娣母家都是三品官了。”二皇子扬过头甚是气愤。
德妃缓过了神,缓缓坐下道:“这件事肯定是不行的,太子不过是占了嫡长子的名头而已,都是皇子,凭什么他可以肖想那个位置。”
二皇子也道:“母妃,此事还需你从中周旋啊!”
德妃抬手道:“你先暂时不要轻举妄动,我再想想法子。”随后又道:“不行,你晚些时候去你舅舅那里走动一番。”
“那两个小官家的哪里能配得上我的儿子,就算是侧妃都是抬举她们了。”
二皇子点了点头,颇为赞同。
他心中的属意人选是国公府,最起码也是侯府,六部尚书家的,否则他将来拿什么同太子争。
如今朝中,镇国公府虽然不如当年,儿孙辈也不出众,可是毕竟是国公门庭,军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太子身后有靖国公府,萧承泽如今在北方,底下那么多将士,他是万万不能落了下乘的。
其次,清远侯府也不错,百年勋贵门庭,他家二房的夫人与江南首富又是姻亲,即便是军权比不上,但是钱也有用啊,拉拢人,钱是万万不能少的。
甬道里,赵显刚刚出了御书房没多久,便被身后的内监叫住了。
“赵公公,赵公公!”
赵显有些不悦,何人在宫中这般惊呼叫他。
转头一看是御书房的小内监。
“你叫我做什么?”赵显掐着兰花指道。
“皇上,皇上要见您!”
小内监的话惊得赵显身子一愣,诧异万分。
皇上见他,他干爹不是在那伺候着吗?
他脑中飞快一转,想起上次去定州宣旨的事情,笑道:“知道了,我这就去。”
话落,他笑眯眯的往御书房而去。
半晌后,赵显轻轻的进了御书房,对着皇上行了大礼。
“奴才赵显参见皇上。”
皇上抬头,笑着示意他起身。
见到皇上面色柔和,还带着喜色,赵显心中也更加喜悦,这次莫不是又是什么好的差事,想到此,他对着上方的付公公感激的看了一眼。
这个干爹真是认得太值了,以后他可得好好孝顺他。
谁料,一旁的付公公不似往日那般对他,而是轻飘飘的看了他一眼,眸中竟然带着有些同情的意思。
赵显一愣,难道他做了什么错事,他细想自己这些日子的作为,除了收了一些下面小内监的银子,也没干什么呀。
“小显子,你进宫多久了?”
上面传来皇上和悦的声音,赵显有些错愕,随后赶紧回道:“奴才进宫十六年了。”
皇上闻言,点点头。
"你家中还有人吗?"
赵显一愣,赶忙回道:“回皇上的话,奴才六岁就进宫了,家里人早就记不清了。”
此话一出,皇上更加满意。
“付三,宣旨吧!”皇上道。
一旁的付公公笑眯眯的唉了一声,从桌上将写好的圣旨打开。
赵显满脸茫然,整个御书房就他们三个,一个下旨的,一个宣旨的,剩下接旨的人也只能是他了。
只是他一个内监接什么旨。
“小显子,还愣着干什么,跪下来接旨。”付公公斥道。
赵显一愣,扑通一声赶忙跪下。
“奴才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内监赵显,自幼入宫,恭敬勤勉,恪守宫规,现封其为内官大太监,御赐尚方宝剑,带领礼部官员,远航西洋,扬我大周威德,钦此!”
上方的付公公刚读完圣旨,下面的赵显差点一头栽了下去。
他嘴唇颤抖的看着上方对他抱以期待的皇上,在宫中多年,抗旨的罪责他只是知晓的。
“小显子,还愣着干什么,接旨吧!”
付公公的声音此时仿佛催命符似的在赵显的耳畔环绕。
赵显的脑中飞快流转,最后认命的接了旨意。
“奴才叩谢圣恩。”
上方的皇上见状,高兴的哈哈大笑。
“好!”
“赵显,起身吧!”
一旁的付公公见赵显这副样子,上前扶着他站了起来。
皇上仿佛没有看到这个场景,说道:“赵显,你在朕的身边伺候了那么多年,乃是朕的心腹,此次派你去远航西洋,朕十分放心。”
听到这么说,赵显努力的挤出了一个笑容。
皇上看了一眼付公公道:“付三,你去给他搬个凳子过来。”
付公公没有一丝诧异,笑眯眯的唉了一声。
直到凳子到了自己的屁股底下,赵显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好家伙,内阁的待遇,他竟然也有了。
“皇上,奴才出身低贱,哪里能受这番殊荣。”
皇上见他如此,也不恼,说道:“坐下吧,朕还有些事情单独要和你说。”
话音落,付公公赶忙离开了御书房,站在大门外守着。
里面的谈话进行了一个多时辰,赵显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正午了。
今日的太阳格外的刺眼,刺的赵显只觉得眼睛酸涩,此时只想找个地方好好的痛哭一场。
“小显子,皇上看重你,你可千万别让皇上失望啊!”身旁的付公公走了过来幽幽道。
都是在宫里混的,赵显转头看向付公公眼神里以往的尊敬早已经消失不见。
“干爹,您等着,儿子一定会回来给您送终。”
见赵显这副样子,付公公笑了笑,“好,我等着。”
远航西洋的领头人选定了下来后,整个京城的百姓都是诧异万分,但是官员之中却都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勋贵家里,只觉得可算是逃过一劫了。
如今大周虽然强盛,可是前几次的吕宋和高丽受难,只让众人对海域更加有了防备心理。
更何况,这次远航西洋,所跨越的地方这般广大。
按着六部商议出来的地图,估摸着这远航的船队没个五六年是回不来的,这般危险的事情没人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