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内外之政(五)门客之计
布政司户籍制度的顺利推行,让于正看得了日后治理更多人口的可能性,而且他不会如其他统治者一般两眼一摸瞎。至少能对各地的人口比例,职业情况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可以为施政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于正夸赞了布政司一番,表扬他们工作的认真负责,而后又叮嘱道:“另外,再将0至6岁,6至12岁以及12至20岁的人口,统计一份详细的死因数据给我,每年一汇总,我要知道他们的主要死因是什么。”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黑山以20岁为兵役的起征线,20岁以下他们无需经历兵事,所以于正便想知道他们的主要死因,夭究竟折率这么高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看看能不能对症下药,想一些办法减少一些夭折率,另一方面,毕竟他的孩子还有几个月就要出世了,他也有些为人父母的担心。
毕竟即便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明清时代,皇宫里的皇子皇女们夭折率也是居高不下,这不免让他有些担心他的孩子。
想到此处,于正复又对情报司的施展说道:
“如今情报司的密探网络已经遍布了周边的齐鲁宋晋等国,今日我再交由你们一项任务,便是收集各国的医者人才。医者地位不高,所以无论你们是用请的方式还是用绑的方式,都要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名医给我弄来。
我打算开设一所‘医士院’,将更多诸如‘一支黄花’的神药研制出来,也许可以挽救更多袍泽和民庶的生命。”
家臣们闻听此事倒是有些惊讶,因为于正之前从来没有透露过相关的口风,或许又是他想一出是一出的结果。
不过主君以“一支黄花”研制的神药的确用处良多,不仅能治疗寒瘟,而且对外伤也有很好的疗效,搞得军中的疡医都要失业了。
经过“一支黄花”这件事后,虽然家臣们仍然觉得大多数疾病都是鬼祟在作乱的原因,但是对中医和草药也没有那么排斥了。
“是,此次情报司必不负主君所望。”情报司主官施展答应地斩钉截铁。
之前于正让他打听延请各地的人才、名士,情报司成绩寥寥。因为所谓的“名士”大多是贵族之人,往往身居高位,身边还有扈从的手下,而彼时的于正还只是名声不显的卫国大夫,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投奔。
而此次主君所说的医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甚至在野外乡寨也偶有听说他们的踪迹,或许他们会同意主君的招揽。
即便不成,用劫道的手段也很简单方便,毕竟这些医者常常需要去荒山野岭之中采药。在人烟稀少之处,便是劫了又能如何。
于正自不知道施展心中的打算,交代完任务后他又继续听着其他各司的汇报。
布政司之后便是兵备司,西门吉亦起身作了汇报:
“启禀主君,前番数战,在中牟邑的战事中,我军伤亡六百余人,百泉邑和共邑的战斗伤亡两百余人,随主君出征的士卒中也有几十人染疫身亡,三场征战总计伤亡近九百人左右。
兵备司已从民间青壮中补足缺额,另按照您的指示又扩编了一千人,如今黑山常备之军总计有五千之数。
另外必要时还可以征调各寨的农兵民夫三千余人。”
接着西门吉又汇报了各兵种的配置情况,铁甲武卒多少人,长矛队多少人等等。
于正听了暗自点头,一切皆按军中章程办事,并无多大纰漏。他又问起那城高墙厚的共邑到底是如何攻克的?
西门吉只说道是计察手下新收的一名门客,想出了“水淹之计”,逼得城中狄人弃城而走。
“什么?水淹之计?此计太毒,我不是不许你们使用嘛!”
于正带着怒意看向计察,先前西门吉等人也曾献上这“水淹之计”,但于正认为此计易失民心,即便打下了共邑也不好治理,因而不同意使用此计。
计察见说道自己,忙起身出列,他见于正带着几分怒火的目光倒是仍旧泰然自若,不急不慢地说道:“主君容禀,此‘水淹之计’却不是当日的那‘水攻之计’,虽然也有几分相似,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什么乱七八糟的“水淹”、“水攻”,于正听得云里雾里,立马不耐烦地说道:“别卖关子,速速说来。”
于是计察将门客对他所言的“水淹之计”再次复述了一遍。
计察最近在战场上新收了一名门客,虽然脸被烧焦了大半,看上去恐怖无比,但却难得是个识文断字之人。
看其打扮,计察以为他是被狄人抓去的卫人民夫,于是在他伤好之后,便将其招为了门客,为府中再添一名书吏,门客数量达到了三名之多。
共邑久攻不下,计察身为辎重主管看见每天不断支出的钱粮,而战事却没有丝毫进展,私下里在和书吏们算账时,不禁在府中吐槽起西门吉来。还将西门吉的那条毒计,也连带着吐槽了一番。
其他两位书吏门客只是陪着计察哈哈大笑,一起嘲讽了一番,而这位毁容的新门客却是立马眼睛一亮,一条攻城计策应运而生。
“恩主,我有一计,只需在此‘水淹之计’上改上几处,或许这共邑便能不战而下。”
这名被大火烧的毁容的门客自然便是那谭朝宗了,他被上山收拾战场的农兵们所救,最后竟被前来视察伤兵营的辎重官计察看中,投在了他的门下,也不知是在打着什么心思。
谭朝宗的计策脱胎于西门吉的“水攻之计”,但是改“急攻”为“慢淹”。
让水流慢慢积蓄起来,第一天没过河岸,第二天没到墙脚,第三天稍稍没过地面,第四天没到脚边,第五天没过脚面,如此慢慢叠加。
狄人善马而不善水,见水涨了起来势必惊慌不安,更为可怖的是,这水还在缓慢的一直上涨之中。
城内的狄人每天是几次三番地查看水情,随着水的不断上涨,狄人心中的不安也在不断累积。他们会担心水再涨下去,便要淹没马腿,到时便是想骑着马跑也跑不快了。
而这时,黑山军再做出要趁着水泡后泥土松软的便利,派民夫们去挖城墙的墙脚。狄人见此,更担心城池不能守也。
如此不断叠加的恐慌心理之下,说不得他们就会做出突围的举动。
计策闻言也觉得有所道理,当即亲自去告知了西门吉。西门吉正无计可施,听闻此计,觉得此计比起自己的“水攻之计”要柔缓,也会让城内的民庶们有更充足的准备可以避难。虽然仍然会有一些损失,但是大的伤亡却不会有,于是便同意施行此计。
实在不行,计策中那泡烂墙跟挖墙脚的办法也可以试上一试。
情况果然如谭朝宗所说一般,先有水淹的压力,后有挖墙脚的威慑,狄人见此都觉得城池不可守,自己等人要全交待在这。于是没过几天,他们便真的弃城而走,被早有埋伏的黑山军一顿猎杀,又顺利夺了城。
于正不想计察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此计看似是攻城计实则是攻心计,对人心的运用可谓颇深。
于正夸赞了布政司一番,表扬他们工作的认真负责,而后又叮嘱道:“另外,再将0至6岁,6至12岁以及12至20岁的人口,统计一份详细的死因数据给我,每年一汇总,我要知道他们的主要死因是什么。”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黑山以20岁为兵役的起征线,20岁以下他们无需经历兵事,所以于正便想知道他们的主要死因,夭究竟折率这么高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看看能不能对症下药,想一些办法减少一些夭折率,另一方面,毕竟他的孩子还有几个月就要出世了,他也有些为人父母的担心。
毕竟即便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明清时代,皇宫里的皇子皇女们夭折率也是居高不下,这不免让他有些担心他的孩子。
想到此处,于正复又对情报司的施展说道:
“如今情报司的密探网络已经遍布了周边的齐鲁宋晋等国,今日我再交由你们一项任务,便是收集各国的医者人才。医者地位不高,所以无论你们是用请的方式还是用绑的方式,都要将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名医给我弄来。
我打算开设一所‘医士院’,将更多诸如‘一支黄花’的神药研制出来,也许可以挽救更多袍泽和民庶的生命。”
家臣们闻听此事倒是有些惊讶,因为于正之前从来没有透露过相关的口风,或许又是他想一出是一出的结果。
不过主君以“一支黄花”研制的神药的确用处良多,不仅能治疗寒瘟,而且对外伤也有很好的疗效,搞得军中的疡医都要失业了。
经过“一支黄花”这件事后,虽然家臣们仍然觉得大多数疾病都是鬼祟在作乱的原因,但是对中医和草药也没有那么排斥了。
“是,此次情报司必不负主君所望。”情报司主官施展答应地斩钉截铁。
之前于正让他打听延请各地的人才、名士,情报司成绩寥寥。因为所谓的“名士”大多是贵族之人,往往身居高位,身边还有扈从的手下,而彼时的于正还只是名声不显的卫国大夫,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投奔。
而此次主君所说的医者,大多身份地位不高,甚至在野外乡寨也偶有听说他们的踪迹,或许他们会同意主君的招揽。
即便不成,用劫道的手段也很简单方便,毕竟这些医者常常需要去荒山野岭之中采药。在人烟稀少之处,便是劫了又能如何。
于正自不知道施展心中的打算,交代完任务后他又继续听着其他各司的汇报。
布政司之后便是兵备司,西门吉亦起身作了汇报:
“启禀主君,前番数战,在中牟邑的战事中,我军伤亡六百余人,百泉邑和共邑的战斗伤亡两百余人,随主君出征的士卒中也有几十人染疫身亡,三场征战总计伤亡近九百人左右。
兵备司已从民间青壮中补足缺额,另按照您的指示又扩编了一千人,如今黑山常备之军总计有五千之数。
另外必要时还可以征调各寨的农兵民夫三千余人。”
接着西门吉又汇报了各兵种的配置情况,铁甲武卒多少人,长矛队多少人等等。
于正听了暗自点头,一切皆按军中章程办事,并无多大纰漏。他又问起那城高墙厚的共邑到底是如何攻克的?
西门吉只说道是计察手下新收的一名门客,想出了“水淹之计”,逼得城中狄人弃城而走。
“什么?水淹之计?此计太毒,我不是不许你们使用嘛!”
于正带着怒意看向计察,先前西门吉等人也曾献上这“水淹之计”,但于正认为此计易失民心,即便打下了共邑也不好治理,因而不同意使用此计。
计察见说道自己,忙起身出列,他见于正带着几分怒火的目光倒是仍旧泰然自若,不急不慢地说道:“主君容禀,此‘水淹之计’却不是当日的那‘水攻之计’,虽然也有几分相似,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什么乱七八糟的“水淹”、“水攻”,于正听得云里雾里,立马不耐烦地说道:“别卖关子,速速说来。”
于是计察将门客对他所言的“水淹之计”再次复述了一遍。
计察最近在战场上新收了一名门客,虽然脸被烧焦了大半,看上去恐怖无比,但却难得是个识文断字之人。
看其打扮,计察以为他是被狄人抓去的卫人民夫,于是在他伤好之后,便将其招为了门客,为府中再添一名书吏,门客数量达到了三名之多。
共邑久攻不下,计察身为辎重主管看见每天不断支出的钱粮,而战事却没有丝毫进展,私下里在和书吏们算账时,不禁在府中吐槽起西门吉来。还将西门吉的那条毒计,也连带着吐槽了一番。
其他两位书吏门客只是陪着计察哈哈大笑,一起嘲讽了一番,而这位毁容的新门客却是立马眼睛一亮,一条攻城计策应运而生。
“恩主,我有一计,只需在此‘水淹之计’上改上几处,或许这共邑便能不战而下。”
这名被大火烧的毁容的门客自然便是那谭朝宗了,他被上山收拾战场的农兵们所救,最后竟被前来视察伤兵营的辎重官计察看中,投在了他的门下,也不知是在打着什么心思。
谭朝宗的计策脱胎于西门吉的“水攻之计”,但是改“急攻”为“慢淹”。
让水流慢慢积蓄起来,第一天没过河岸,第二天没到墙脚,第三天稍稍没过地面,第四天没到脚边,第五天没过脚面,如此慢慢叠加。
狄人善马而不善水,见水涨了起来势必惊慌不安,更为可怖的是,这水还在缓慢的一直上涨之中。
城内的狄人每天是几次三番地查看水情,随着水的不断上涨,狄人心中的不安也在不断累积。他们会担心水再涨下去,便要淹没马腿,到时便是想骑着马跑也跑不快了。
而这时,黑山军再做出要趁着水泡后泥土松软的便利,派民夫们去挖城墙的墙脚。狄人见此,更担心城池不能守也。
如此不断叠加的恐慌心理之下,说不得他们就会做出突围的举动。
计策闻言也觉得有所道理,当即亲自去告知了西门吉。西门吉正无计可施,听闻此计,觉得此计比起自己的“水攻之计”要柔缓,也会让城内的民庶们有更充足的准备可以避难。虽然仍然会有一些损失,但是大的伤亡却不会有,于是便同意施行此计。
实在不行,计策中那泡烂墙跟挖墙脚的办法也可以试上一试。
情况果然如谭朝宗所说一般,先有水淹的压力,后有挖墙脚的威慑,狄人见此都觉得城池不可守,自己等人要全交待在这。于是没过几天,他们便真的弃城而走,被早有埋伏的黑山军一顿猎杀,又顺利夺了城。
于正不想计察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此计看似是攻城计实则是攻心计,对人心的运用可谓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