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天生纨绔
董卓说过,朝中文武百官正朝着雒舍赶来。雒舍院子外面,赫然出现无数高冠博带的官员,他们呼天抢地,手脚并用,跌跌撞撞奔将进来。
这些人张蒙大多面熟,当先是太傅袁隗、尚书令马日磾、吏曹尚书卢植,紧随其后的是太中大夫杨彪、太仆鲁旭、光禄勋赵谦、卫尉张喜、光禄大夫淳于嘉、大司农周忠......原本已被阔清的院落,一转眼就被涌入的文武官员填得满满当当。
这些人单拎任何一个出来,都是名望卓著、地位不凡的名士,此等场合下,连闵贡和董卓都没有说话的份,更别提连张蒙这个小小的郎官了。
很快,皇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就被混乱不堪的群臣淹没,哭声喊声四起。相距张蒙不远,董卓也在奋力往层层叠叠的人堆里硬挤,只为了离皇帝更近一点。
有个皓首白髯的老者骂道:“死兵卒,避开些,别挡着我!”
这个老者张蒙有印象,是前任太尉崔烈,家学显赫,然而当年因为花费五百万钱买司徒的官职坏了名声。他几个月前刚被免职,本是赋闲之人,如今倒是不顾老朽之身,一心为国,争先露面。
董卓正是心烦气躁之时,毫不客气,威胁道:“我带兵昼夜不停前来救驾,一路破除阻碍,还要避开什么?你要阻拦我,以为我不能砍掉你的脑袋吗?”
崔烈一张老脸涨得通红,无话可说,不与董卓争辩,朝着别处挤去。
张蒙静观院中喧闹,目之所至,皆是人影憧憧,不禁思绪飞转,脑海中走马灯般浮现随后很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大势洪流已经到来,自己又该如何是好?
站在外围等了许久,本想着等局面稍加平复,也去找皇帝,毕竟季宣说了,自己立了大功,能获得褒奖,结果没想到后续西园军、北军五校并光禄勋卿、卫尉卿所属诸禁军旗号纷至沓来,漫山遍野高立飘扬,见此形势是要直接将皇帝以及陈留王等迎回宫去。
张蒙四面张望,寻找着皇帝的车辇,尚无头绪,冷不丁有人却在背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转头看清了身后之人容貌,愀然之色顿时缓和。
两人当下穿过车马如流的大道,相携走到不远处较为清静的林子边缘,望着对面旌旗招展、锣鼓喧阗的景象并列交谈。
“承英,许久不见。”
这名男子牵着一匹马,三十四五年纪,双颊丰满、蓄着须髯。虽是个头不高,但胜在肩厚背阔,可见是常年锻炼筋骨的健壮之士。他头裹简约的赤帻以及一身便于骑乘的袴褶,整个人显得格外干练。加之那一双极为澄澈的眼眸,每当与人对视,似乎就要将对方看透看穿,精悍之气展露无遗。
“孟德兄,久违了。”
张蒙看着眼前的男子,百感交集,哪怕原主人与对方相熟日久,直到如今他依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居然有机会与曹操曹孟德谈笑风生。
敦煌郡张氏以儒学为宗,家风使然,张蒙五岁便通读《急就篇》、《仓颉篇》等启蒙读物,八岁熟诵《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十岁经由祖父张奂牵线搭桥,师从大名士蔡邕。
蔡邕对经学、书法、数术、天文、音律等无一不通,博学多闻、名盛天下,弟子自也不会少,其中诸如山阳王粲、吴郡顾雍、陈留路粹及阮瑀等俱有才名。曹操不算正式拜在蔡邕门下,不过与蔡邕是忘年交,亦师亦友,故而认识张蒙。
曹操大自己十余岁,本有代差,然而他待人随和,倒不会让人感觉到明显的隔阂。
“......等我醒来,就到了这里。”张蒙简要叙述完自己近日经历,自然将“借壳还魂”的细节掩去了,“若非史家仁善,今日怕是难与孟德兄相见啊。我来此本意是为了报答史家的恩情,哪里能想到竟会遇见天子。”
曹操朗笑道:“你看着精神抖擞的,不像有伤之人。哈哈,经受大难,后必有大福。”言及此处,转而面色一沉,“此次社稷归宁,袁氏叔侄居功至伟,汝南袁氏声势必将更上一个台阶,哪怕取何氏地位代之成为新晋外戚,也不无可能。若是如此,于山河社稷而言,倒不失为好处,可惜......”
“可惜什么?”张蒙敏锐觉察到曹操神色有异。
曹操笑了笑,道:“无事。”
张蒙知道曹操虽然表面和善,其实胸中沟壑万千,极有城府,因此并不追问,而是想:“他似乎有心事,适才见董卓,神情微妙,似乎也有心事。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史书上可不会写出来。”
“天子蒙尘,迎之复归宝殿,可算得上大大的勤王功劳。满朝公卿脚不及履、衣不及蔽赶往此处,嘴里说着君君臣臣的仁义道德,可是实则怎么想,嘿嘿,难说得很呐!”曹操平时说话喜欢带笑,看着似乎不端重有几分轻浮,却能使旁人感受到亲和力。然而说这句话时他没有笑,“不过话说回来,此次天子化险为夷,必然大加封赏有功之臣,听你一番言语,这两日舍生忘死,功劳甚著,必也能以此分得一杯羹,不知心里如何打算啊?”
“好个曹孟德,果真口无遮拦。”
现世的张蒙与曹操关系不错,知道曹操一直以来都以敢说敢做闻名,几次因为刚直不阿的性格或被免官、或被构陷,就算被评价无状轻佻也从不在乎。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豪迈之士,今后会在史书上以一个城府极深的奸诈形象出现。
事到如今,张蒙基本认定,自己正处在东汉末年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段内。他能够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天下将会迎来彻底的乱世。人在乱世身不由己,他只有尽一切可能在乱世来临前积累起足够的资本,才能应付未知的变局。
可是,无论前世了解到多少历史,大抵都是宏观的大势,当自己真真切切,以单独的个体卷入其中,涉及到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客观因素,当真是千头万绪,繁杂无比。
张蒙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二十岁任职郎官的原主人通过家世取得了一个相对来说还不错的政治起点,如果能借上雒阳政乱的东风,再进一步也大有可能。虽说发皇帝落难财的意图与那些趋利避害的公卿大臣别无二致,但现实不容他选择,更何况自己的确付出过血的代价。
张蒙思绪未了,曹操斜眼看他,慢悠悠道:“承英,你若想扶摇直上,这是个大好机会,可不要放过去了。”说完,似笑非笑。
“放过去?”张蒙只觉曹操话里有话,“孟德兄此言何意?”
“十常侍固然遭受灭顶之灾,灰飞烟灭,然宫城遭到重创,满目狼藉,雒阳城内亦是民心浮动,上下混乱不堪。为防局势再度失控,太傅袁公适才传谕,天子回宫,内外人等需要严加排查,身份存疑者都将被阻拦审问。”
张蒙道:“我任职宫中,有何可虑的?”
曹操摇着头道:“那可不一定,短短几日,时局变换犹如惊涛骇浪。如今浪潮退去,看到的还是原来的沙岸吗?”
张蒙听出他的隐喻,笑道:“我只是无足轻重的郎官,料想无碍。”
曹操故作淡然,耸耸肩道:“那倒是,尤其是你。”
张蒙拥有两世记忆,为了避免认知上的混乱,主观上仍以前世思维为主导。现世思维退而求其次,形成隐而不发的状态,即基本的日常生活与人际社交等能力一如往常,但对一些事情的细节则需要收到外界启发后主动进行回忆。
时下曹操的话提醒了张蒙,身体的原主人其实是一个庸碌之辈,二十年来按照家族的意志读书入仕,犹如提线木偶,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可是他也曾不止一次在酒酣耳热之际,对诸如曹操等亲朋好友夸下海口,声称自己的目标是出将入相,然而回过头,哪怕有着极好的文武基础,却是终日贪恋酒色财气,志大才疏、不思进取,可谓彻彻底底的纨绔子弟。
若非如此,拥有极好先天条件的张蒙,又怎会在原本的历史上籍籍无名。
因此,结合曹操的前言后语,他之所以提醒张蒙,并不为鼓励,更多的是一种戏谑。
这些人张蒙大多面熟,当先是太傅袁隗、尚书令马日磾、吏曹尚书卢植,紧随其后的是太中大夫杨彪、太仆鲁旭、光禄勋赵谦、卫尉张喜、光禄大夫淳于嘉、大司农周忠......原本已被阔清的院落,一转眼就被涌入的文武官员填得满满当当。
这些人单拎任何一个出来,都是名望卓著、地位不凡的名士,此等场合下,连闵贡和董卓都没有说话的份,更别提连张蒙这个小小的郎官了。
很快,皇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就被混乱不堪的群臣淹没,哭声喊声四起。相距张蒙不远,董卓也在奋力往层层叠叠的人堆里硬挤,只为了离皇帝更近一点。
有个皓首白髯的老者骂道:“死兵卒,避开些,别挡着我!”
这个老者张蒙有印象,是前任太尉崔烈,家学显赫,然而当年因为花费五百万钱买司徒的官职坏了名声。他几个月前刚被免职,本是赋闲之人,如今倒是不顾老朽之身,一心为国,争先露面。
董卓正是心烦气躁之时,毫不客气,威胁道:“我带兵昼夜不停前来救驾,一路破除阻碍,还要避开什么?你要阻拦我,以为我不能砍掉你的脑袋吗?”
崔烈一张老脸涨得通红,无话可说,不与董卓争辩,朝着别处挤去。
张蒙静观院中喧闹,目之所至,皆是人影憧憧,不禁思绪飞转,脑海中走马灯般浮现随后很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大势洪流已经到来,自己又该如何是好?
站在外围等了许久,本想着等局面稍加平复,也去找皇帝,毕竟季宣说了,自己立了大功,能获得褒奖,结果没想到后续西园军、北军五校并光禄勋卿、卫尉卿所属诸禁军旗号纷至沓来,漫山遍野高立飘扬,见此形势是要直接将皇帝以及陈留王等迎回宫去。
张蒙四面张望,寻找着皇帝的车辇,尚无头绪,冷不丁有人却在背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转头看清了身后之人容貌,愀然之色顿时缓和。
两人当下穿过车马如流的大道,相携走到不远处较为清静的林子边缘,望着对面旌旗招展、锣鼓喧阗的景象并列交谈。
“承英,许久不见。”
这名男子牵着一匹马,三十四五年纪,双颊丰满、蓄着须髯。虽是个头不高,但胜在肩厚背阔,可见是常年锻炼筋骨的健壮之士。他头裹简约的赤帻以及一身便于骑乘的袴褶,整个人显得格外干练。加之那一双极为澄澈的眼眸,每当与人对视,似乎就要将对方看透看穿,精悍之气展露无遗。
“孟德兄,久违了。”
张蒙看着眼前的男子,百感交集,哪怕原主人与对方相熟日久,直到如今他依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居然有机会与曹操曹孟德谈笑风生。
敦煌郡张氏以儒学为宗,家风使然,张蒙五岁便通读《急就篇》、《仓颉篇》等启蒙读物,八岁熟诵《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十岁经由祖父张奂牵线搭桥,师从大名士蔡邕。
蔡邕对经学、书法、数术、天文、音律等无一不通,博学多闻、名盛天下,弟子自也不会少,其中诸如山阳王粲、吴郡顾雍、陈留路粹及阮瑀等俱有才名。曹操不算正式拜在蔡邕门下,不过与蔡邕是忘年交,亦师亦友,故而认识张蒙。
曹操大自己十余岁,本有代差,然而他待人随和,倒不会让人感觉到明显的隔阂。
“......等我醒来,就到了这里。”张蒙简要叙述完自己近日经历,自然将“借壳还魂”的细节掩去了,“若非史家仁善,今日怕是难与孟德兄相见啊。我来此本意是为了报答史家的恩情,哪里能想到竟会遇见天子。”
曹操朗笑道:“你看着精神抖擞的,不像有伤之人。哈哈,经受大难,后必有大福。”言及此处,转而面色一沉,“此次社稷归宁,袁氏叔侄居功至伟,汝南袁氏声势必将更上一个台阶,哪怕取何氏地位代之成为新晋外戚,也不无可能。若是如此,于山河社稷而言,倒不失为好处,可惜......”
“可惜什么?”张蒙敏锐觉察到曹操神色有异。
曹操笑了笑,道:“无事。”
张蒙知道曹操虽然表面和善,其实胸中沟壑万千,极有城府,因此并不追问,而是想:“他似乎有心事,适才见董卓,神情微妙,似乎也有心事。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史书上可不会写出来。”
“天子蒙尘,迎之复归宝殿,可算得上大大的勤王功劳。满朝公卿脚不及履、衣不及蔽赶往此处,嘴里说着君君臣臣的仁义道德,可是实则怎么想,嘿嘿,难说得很呐!”曹操平时说话喜欢带笑,看着似乎不端重有几分轻浮,却能使旁人感受到亲和力。然而说这句话时他没有笑,“不过话说回来,此次天子化险为夷,必然大加封赏有功之臣,听你一番言语,这两日舍生忘死,功劳甚著,必也能以此分得一杯羹,不知心里如何打算啊?”
“好个曹孟德,果真口无遮拦。”
现世的张蒙与曹操关系不错,知道曹操一直以来都以敢说敢做闻名,几次因为刚直不阿的性格或被免官、或被构陷,就算被评价无状轻佻也从不在乎。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豪迈之士,今后会在史书上以一个城府极深的奸诈形象出现。
事到如今,张蒙基本认定,自己正处在东汉末年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段内。他能够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天下将会迎来彻底的乱世。人在乱世身不由己,他只有尽一切可能在乱世来临前积累起足够的资本,才能应付未知的变局。
可是,无论前世了解到多少历史,大抵都是宏观的大势,当自己真真切切,以单独的个体卷入其中,涉及到一个又一个现实的客观因素,当真是千头万绪,繁杂无比。
张蒙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二十岁任职郎官的原主人通过家世取得了一个相对来说还不错的政治起点,如果能借上雒阳政乱的东风,再进一步也大有可能。虽说发皇帝落难财的意图与那些趋利避害的公卿大臣别无二致,但现实不容他选择,更何况自己的确付出过血的代价。
张蒙思绪未了,曹操斜眼看他,慢悠悠道:“承英,你若想扶摇直上,这是个大好机会,可不要放过去了。”说完,似笑非笑。
“放过去?”张蒙只觉曹操话里有话,“孟德兄此言何意?”
“十常侍固然遭受灭顶之灾,灰飞烟灭,然宫城遭到重创,满目狼藉,雒阳城内亦是民心浮动,上下混乱不堪。为防局势再度失控,太傅袁公适才传谕,天子回宫,内外人等需要严加排查,身份存疑者都将被阻拦审问。”
张蒙道:“我任职宫中,有何可虑的?”
曹操摇着头道:“那可不一定,短短几日,时局变换犹如惊涛骇浪。如今浪潮退去,看到的还是原来的沙岸吗?”
张蒙听出他的隐喻,笑道:“我只是无足轻重的郎官,料想无碍。”
曹操故作淡然,耸耸肩道:“那倒是,尤其是你。”
张蒙拥有两世记忆,为了避免认知上的混乱,主观上仍以前世思维为主导。现世思维退而求其次,形成隐而不发的状态,即基本的日常生活与人际社交等能力一如往常,但对一些事情的细节则需要收到外界启发后主动进行回忆。
时下曹操的话提醒了张蒙,身体的原主人其实是一个庸碌之辈,二十年来按照家族的意志读书入仕,犹如提线木偶,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可是他也曾不止一次在酒酣耳热之际,对诸如曹操等亲朋好友夸下海口,声称自己的目标是出将入相,然而回过头,哪怕有着极好的文武基础,却是终日贪恋酒色财气,志大才疏、不思进取,可谓彻彻底底的纨绔子弟。
若非如此,拥有极好先天条件的张蒙,又怎会在原本的历史上籍籍无名。
因此,结合曹操的前言后语,他之所以提醒张蒙,并不为鼓励,更多的是一种戏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