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太宗皇帝的东征之撼
第184章 太宗皇帝的东征之撼
“李治这孩子心厚,但是如果不能调节他们三兄弟之间的间隙,也不免会有玄武门的事情发生,幸好在之后的日子里,过的还算平静。”
李世民上前一步踏去,眼前的场景却是一变。
这一步,千里之遥。
“贞观十八年,东北的高句丽的国王高建被泉盖苏文所杀,这泉盖苏文是个人物,他随后联合百济切断新罗入唐的道路,朕在力排众议之下率领大军应新罗求援出兵辽东讨伐高句丽,犹入无人之境,斩杀高丽士兵数万,降将无数,一路高歌猛进直达安市城。”
李世民看着眼前出现的安市城,心中依然惊奇不已,但是脸上却是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番震惊。
“在这次东征,唐军打出了大唐的威风,这泉盖苏文被后世的棒子国称之为军神,更是猖狂的说道此人射瞎了陛下的一只眼睛,打到了长安城,一连的溃败,占领了大唐的无数土地。陛下,以渊盖苏文的勇武与智谋,不知道这风闻的传说能占上几成呢?”叶迟倒是毫无避讳的问道。
同样,这也是无数华夏人心目中想要知道的一个结果,毕竟大唐历史的遗缺,已经难证清白,而棒子国却有着自己传承的记载与传闻,这真真假假之间,是一个民族的荣誉。
“渊盖苏文?一个莽夫罢了,在与大唐交战的那些年,他们得到了什么?除了为自己的国家带来了灾祸,甚至是灭顶之灾,成为了他们的英雄,这也不为过,朕理解,只是就凭他射瞎朕的眼睛,这也是他能够做到的?”李世民很是不屑,却也对此人有着一定的评价道:“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手腕都是果断狠辣,只可惜脚步迈的太大。”
叶迟也很是同意的道:“步子迈大了,虽然有了权,却失了民心,终究还是一个失败者,虽然安市城未能攻克,却也让渊盖苏文再也不敢对大唐动其他的心事。”
李世民一声叹息道:“当初如果听取那高丽降将取乌骨城倒是一个好的方案,可惜当时并未选择这条路线,导致了因天气以及补给的问题,不得不退军。”
安市城东岭。
李世民看着账中主将:“自贞观十八年,刑部尚书张亮任命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从莱州水路进军,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从柳城东进,十余万大军,近千艘战船,水陆并进,一路直取平壤城。贞观十九年,太子暂代国事,朕与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从定州而来。这一路上,经历了岑卿的去世,也看到了李勣与张亮攻破盖牟城等城池,五月,朕率领大军渡过辽河与李勣合围辽东城,借助风势一举打下这座难以攻破的城池。现在我们又面临一座精兵良将的安市城,打下这座城池,建安兵弱粮少便不足为率了。”
李勣思考了一番,心中也是难以拿定主意,毕竟这事关李世民的安危:“陛下所说及时,如果我们越过这安市城去攻打建安城,恐怕会被高句丽切断粮道,断了我们的补给,这无疑会给大军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安市城必打无疑。唐军于是专攻安市城,却久攻不下,陷入拉锯战之中。”
高句丽降将高延寿献策:“陛下,我们不如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其余挡道小城必溃,平壤便会失去了屏障,这样或许就能够一举攻下,现下只有这样一条道路能够打破这一刻的僵局,安市城经营已久,长久战,对于大唐军队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李勣看着高延寿等人:“高将军所言倒是一条计策,若是卫国公李靖在这里应该会有更好的办法,只不过这个计划过于凶险,陛下乃是大唐国本,牵扯之大,不是我们能够承担的啊!”
长孙无忌出列义正言辞的道:“陛下,此计万万不可啊!”
李世民经过几番斟酌:“围攻安市城,一举破之!”
叶迟看着李世民的决定,在此刻开口讲说道:“贞观十四年,公元644年,陛下并未采取放弃安市直取平壤和乌骨城的计策,而选择继续攻打安市城,大唐军队久攻安市城不下,又适逢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起来,粮草的补给已经跟不上消耗,最终决定撤军,历经两月的高句丽之战以连克高句丽盖牟十城并在安市城重创了高句丽的精锐,这一战更是为您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攻占高句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朕的儿子?李治这小子当真是拿下了高句丽?”李世民却是没有想到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居然在自己的这个儿子身上实现了,脸上满是欣慰。
“回陛下,在高宗皇帝时期,苏定方将军也多次袭扰高句丽,最终在总章元年,也就是在安市城之战后的二十四年后。”叶迟回道。
这一年是公元668年,与此次大规模攻击高丽相隔了二十四年,高句丽付出了自己挑衅的代价,最终灭亡。
李世民听到此处,脸上不禁浮现了笑容道:“不错,安市城之战后,对高句丽的几场战争还是有一些效果的。在这之后的几年,朕对这高句丽的打压并未停止,贞观二十一年,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连占数城,后牛进达、李海岸率军深入高句丽境内攻下克石城,更是在积利城斩首敌军两千余,最后高句丽王不得不派遣国内王子入大唐谢罪;贞观二十二年,古神感与薛万彻分别从渡海与鸭灬绿江经易山与泊灼城等地连斩高句丽精锐数万人。”
李世民对于高句丽的袭扰自然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更是为了唐高宗李治之后的举措打下了基础。
“陛下的文治武功当世无双,历朝历代又是几人能够相比,随着高句丽东征这些年间,其中贞观十九年的薛延陀受降,安北都护府在漠北的建立、单于都护府在漠南的建立,让大唐的国土维稳在南至罗伏州,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越灬南河静;北到玄阙州,后世的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即后世的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即今吉灬林通化,为大唐疆域的辽阔奠定了先天的条件。”
叶迟话落,大唐地图的变化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本章完)
“李治这孩子心厚,但是如果不能调节他们三兄弟之间的间隙,也不免会有玄武门的事情发生,幸好在之后的日子里,过的还算平静。”
李世民上前一步踏去,眼前的场景却是一变。
这一步,千里之遥。
“贞观十八年,东北的高句丽的国王高建被泉盖苏文所杀,这泉盖苏文是个人物,他随后联合百济切断新罗入唐的道路,朕在力排众议之下率领大军应新罗求援出兵辽东讨伐高句丽,犹入无人之境,斩杀高丽士兵数万,降将无数,一路高歌猛进直达安市城。”
李世民看着眼前出现的安市城,心中依然惊奇不已,但是脸上却是已经没有了之前的那番震惊。
“在这次东征,唐军打出了大唐的威风,这泉盖苏文被后世的棒子国称之为军神,更是猖狂的说道此人射瞎了陛下的一只眼睛,打到了长安城,一连的溃败,占领了大唐的无数土地。陛下,以渊盖苏文的勇武与智谋,不知道这风闻的传说能占上几成呢?”叶迟倒是毫无避讳的问道。
同样,这也是无数华夏人心目中想要知道的一个结果,毕竟大唐历史的遗缺,已经难证清白,而棒子国却有着自己传承的记载与传闻,这真真假假之间,是一个民族的荣誉。
“渊盖苏文?一个莽夫罢了,在与大唐交战的那些年,他们得到了什么?除了为自己的国家带来了灾祸,甚至是灭顶之灾,成为了他们的英雄,这也不为过,朕理解,只是就凭他射瞎朕的眼睛,这也是他能够做到的?”李世民很是不屑,却也对此人有着一定的评价道:“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手腕都是果断狠辣,只可惜脚步迈的太大。”
叶迟也很是同意的道:“步子迈大了,虽然有了权,却失了民心,终究还是一个失败者,虽然安市城未能攻克,却也让渊盖苏文再也不敢对大唐动其他的心事。”
李世民一声叹息道:“当初如果听取那高丽降将取乌骨城倒是一个好的方案,可惜当时并未选择这条路线,导致了因天气以及补给的问题,不得不退军。”
安市城东岭。
李世民看着账中主将:“自贞观十八年,刑部尚书张亮任命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从莱州水路进军,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从柳城东进,十余万大军,近千艘战船,水陆并进,一路直取平壤城。贞观十九年,太子暂代国事,朕与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从定州而来。这一路上,经历了岑卿的去世,也看到了李勣与张亮攻破盖牟城等城池,五月,朕率领大军渡过辽河与李勣合围辽东城,借助风势一举打下这座难以攻破的城池。现在我们又面临一座精兵良将的安市城,打下这座城池,建安兵弱粮少便不足为率了。”
李勣思考了一番,心中也是难以拿定主意,毕竟这事关李世民的安危:“陛下所说及时,如果我们越过这安市城去攻打建安城,恐怕会被高句丽切断粮道,断了我们的补给,这无疑会给大军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安市城必打无疑。唐军于是专攻安市城,却久攻不下,陷入拉锯战之中。”
高句丽降将高延寿献策:“陛下,我们不如放弃安市,先取乌骨城,其余挡道小城必溃,平壤便会失去了屏障,这样或许就能够一举攻下,现下只有这样一条道路能够打破这一刻的僵局,安市城经营已久,长久战,对于大唐军队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决策。”
李勣看着高延寿等人:“高将军所言倒是一条计策,若是卫国公李靖在这里应该会有更好的办法,只不过这个计划过于凶险,陛下乃是大唐国本,牵扯之大,不是我们能够承担的啊!”
长孙无忌出列义正言辞的道:“陛下,此计万万不可啊!”
李世民经过几番斟酌:“围攻安市城,一举破之!”
叶迟看着李世民的决定,在此刻开口讲说道:“贞观十四年,公元644年,陛下并未采取放弃安市直取平壤和乌骨城的计策,而选择继续攻打安市城,大唐军队久攻安市城不下,又适逢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起来,粮草的补给已经跟不上消耗,最终决定撤军,历经两月的高句丽之战以连克高句丽盖牟十城并在安市城重创了高句丽的精锐,这一战更是为您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攻占高句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朕的儿子?李治这小子当真是拿下了高句丽?”李世民却是没有想到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居然在自己的这个儿子身上实现了,脸上满是欣慰。
“回陛下,在高宗皇帝时期,苏定方将军也多次袭扰高句丽,最终在总章元年,也就是在安市城之战后的二十四年后。”叶迟回道。
这一年是公元668年,与此次大规模攻击高丽相隔了二十四年,高句丽付出了自己挑衅的代价,最终灭亡。
李世民听到此处,脸上不禁浮现了笑容道:“不错,安市城之战后,对高句丽的几场战争还是有一些效果的。在这之后的几年,朕对这高句丽的打压并未停止,贞观二十一年,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连占数城,后牛进达、李海岸率军深入高句丽境内攻下克石城,更是在积利城斩首敌军两千余,最后高句丽王不得不派遣国内王子入大唐谢罪;贞观二十二年,古神感与薛万彻分别从渡海与鸭灬绿江经易山与泊灼城等地连斩高句丽精锐数万人。”
李世民对于高句丽的袭扰自然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更是为了唐高宗李治之后的举措打下了基础。
“陛下的文治武功当世无双,历朝历代又是几人能够相比,随着高句丽东征这些年间,其中贞观十九年的薛延陀受降,安北都护府在漠北的建立、单于都护府在漠南的建立,让大唐的国土维稳在南至罗伏州,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越灬南河静;北到玄阙州,后世的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即后世的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即今吉灬林通化,为大唐疆域的辽阔奠定了先天的条件。”
叶迟话落,大唐地图的变化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