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帝位始末,奏事东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58章 帝位始末,奏事东宫
  某处小饭馆里。
  “大海,原来你眼里的这个汉武帝还不是一出生就是太子啊?”一个瘦高的男子看着身旁的胖子道。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可是张骞说的,能够有这样的手下,哪怕汉武帝刚开始不是太子又咋滴,最后不一样当上皇上了不是。”
  “呃,你刚才说的这句话不是陈汤说的吗?”
  “是陈汤吗?我咋记得是张骞?”
  某处养老院中。
  “这期的节目倒是不错,从汉武帝刘彻入手,结合赵武灵王以及后世魏源的思想主张,这也是我们现下所要借鉴的,赵国有了胡服骑射,赵国强大了;汉朝的骑兵强大了,匈奴兵被震慑住了;而大清虽然游乐这个思想,却最终走向了灭亡,晓晓,你说这是为什么?”这是在养老院的以为老人。
  “赵老,您是教历史的,我不过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我和叶迟大神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可我没有他的这个头脑啊!”说话女孩叫做晓晓,就是那个整天对着叶迟晒狗粮的那一位。
  “好啊,晓晓丫头,既然你认识主任人叶迟先生,那不知道你能不能请他来看看我们啊?”旁边床位的老爷子笑着看着徐晓晓道。
  “当然,不过这要等人家同意,另外了我也要等我工作忙完之后才能过来哦。”徐晓笑着道。
  “好好好,像你这个小丫头愿意来养老院来照顾我们这些老不死的已经很不容易了,比我们那些亲生儿子都要好。”又是一位老人叹气道。
  电视上的画面,此刻已经又置换了一个场景。
  这里是大汉皇帝上朝的地方,未央宫。
  一名大臣出列道:“陛下,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天太子已经逐渐长大,而其母却一直未曾进封皇后,还请陛下尽快确立皇后。”
  汉景帝刘启看着出列的这位大臣道:“薄皇后刚刚被朕废黜没有多久,你们就忍不住开始为朕考虑皇后的事宜了吗?”
  那大臣闻言道:“臣不敢,只是为了太子着想,国也不可一日无后,所以希望陛下能够尽快册立皇后,太子之母栗夫人便最为合适。”
  “大胆!”刘启被这大臣气的暴怒道:“朕的事情,还轮不到你们来指手画脚,来人,将此人给朕拉出去押入天牢,若是再有人胆敢议论此事,同罪论处。”
  刘启此话一出,便再无人敢再言此事。
  此刻的叶迟看着挥袖离去的汉景帝刘启道:“陛下初任命为胶东王,经过馆陶公主与您母亲王夫人王娡的一番运作之下,时为皇太子的刘荣被废,在前元七年,也就是后世纪元的公元前150年被正式任命为皇太子,自此陛下正式踏入大汉帝国的历史舞台之上。”
  刘彻望着空荡荡的未央宫,不由笑道:“后元三年正月十七日,朕行加冠礼,那一年不过十六岁,父亲病逝,我继承了皇位,但是却也面临着垂帘听政的情况,只不过称呼有所不同,在朕的这段时间里,被称之为‘奏事东宫’。”
  “太皇太后窦氏窦漪房,在汉惠帝时期就被选为家人子,也就是选太子妃的女人,之后被吕后赐予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育有馆陶公主以及汉景帝刘启等人,在陛下继位之时被尊为太皇太后。在陛下执政初期,因为新政理念与前朝不符,也得罪了大部分权贵的利益,而在这个时候的窦太后则是更为推崇汉初至景帝年间所弘扬的黄老学说,所以为此极为不悦,在这一刻,陛下的大臣们更是劝说陛下,不要事事禀报于太皇太后。”叶迟知道汉武帝刘彻秉承的是什么,想要改革的又是什么。
  因为推行新政,朝中的大臣也引起了太皇太后窦漪房的不满。
  汉武帝此刻年幼没有实权,处处掣肘,难以成事。
  刘彻看向了叶迟,又看向了未央宫中出现的自己上朝的身影:“朕初继位的时候,也不过二八之年,丞相卫绾以‘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之言进谏,朕极为认可,后来太尉窦婴与丞相田蚡举荐了儒生王臧进宫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他们所推崇的的儒家治国之法,朕认为比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更为适用,无奈太皇太后不喜,众人皆遭贬职或罢免,赵绾与王臧二人更是先后自杀,至此朕的第一次改革,可以宣布正式失败,所有新政全部废除。”
  “陛下,在后世之中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虽然此语用于陛下改革遇阻不为恰当,但是却也有相通之处,在太皇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里,陛下也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之中陛下应该有了自己的认知,所以对于儒术治国更为打心底推崇,孔夫子的理想在他那个时期未能实现,到了陛下这一时期,却是奠定了儒家的基础,为此影响了两千多年,知道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不过依然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儒家,能够在两千余年未能有人撼动其地位,足以证明他是适合华夏这个大生态环境的,至于贬低儒学的人,或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却并不适用这两千年之间的华夏。
  “是啊,太皇太后于建元六年薨逝,这些年虽然我们政见不一,但是都是为大汉着想。”刘彻叹了一声气,太皇太后窦漪房对他的影响极深,但是从这位曾祖母的身上他也学到了些许的帝王心术,他看着眼前变幻的自己向太皇太后汇报事宜的情况,脸上也是一副敬佩之色道:“太皇太后,在朝堂之上能够运筹帷幄,掌控朝局,为前期的稳定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只是过于守成,非帝皇知道。”
  “所以陛下在改元元光这一年,便召集天下贤良方正且胸怀沟壑之人前来长安,进行问策,而正是因为陛下有着这等雄心壮志,您便也与这一年遇到了您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人,也是影响了华夏两千年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董仲舒!”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