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壶遂问对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41章 壶遂问对
  少年不在,志向仍在,犹如萤火,意与烈阳争辉。
  “先生之才,得到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的欣赏,于是便有了太史公您与时任詹事的壶遂的之间的问对。”
  画面斗转,昔日对饮的场景变化之下,只剩下壶遂以及司马迁二人。
  壶遂为司马迁倒满了一盏酒笑问道:“字长,从前先贤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
  司马迁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我曾经听董仲舒先生曾言‘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说的是周朝王室衰微,孔子时任鲁国司寇,削三桓,巩国政,最终却落得被诸侯陷害,大夫排挤,最后不得不下野周游列国,只是这十几年下来,却无一人能用他的政治主张,在这期间他知道自己的思想难以在这个世间推行下去,于是才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的是是非非,以此来作为天下人的行动准则,贬抑天子之行,斥退诸侯之形,声讨大夫不明,以阐明王道。”
  壶遂闻言笑道:“董生所言甚是,不知道这后面可还有见解?”
  司马迁呵呵一笑道:“自是当然,孔子说了,用空话来记载自己的思想,不如以历史的具体事件来表述出来,这样更能让人记住。《春秋》便是如上所言,从上而言,他简单明了的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了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了疑惑不清的事物、辨明了是非的关键、让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惩恶等,保存了灭亡的历史,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已经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难道不是吗?”
  壶遂见状又道:“《易经》何如?”
  司马迁回道:“《易经》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相互关系,所以长于变化.”
  壶遂紧追问道:“《仪礼》何如?”
  司马迁不假思索道:“仪礼》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
  “《尚书》、《诗经》又何如?”
  “《尚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从政;《诗经》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教化,各有千秋。”
  ……
  此刻不只是叶迟沉浸于这一场精彩的对话之中,就是那些观看的观众们也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的看着这些只是仅仅记载于历史书上却未曾阅读过的书籍。
  “乖乖,这太史公老爷子居然这么牛掰,简直就是啥都懂,天了个噜的,老子原来学了个寂寞,亏我还是历史系的学生,这简直掉价啊!”
  “你还学生,你学长我是历史系的研究生,马上都毕业了,愣是没有地方去,人家都说历史系的学生,社会上的爬虫,盗墓界的扛把子,未来的骨灰虫,不知道叶子大神招不招助理,求收留啊!”
  “《易经》、《诗经》、《尚书》等,都是华夏的历史传承,没有想到曾经的太史公司马迁居然还有这么一段对话,让我这个钻研历史多年的人实在是汗颜啊!孩子们,历史需要你们,不要放弃我们自己的传承啊!”
  “是啊!老周说的对,如果历史系的学生没有去处,可怜来我们洛城历史研究学院,古都需要你们的知识。”
  “淞沪历史研究院,同样欢迎新的同事加入。”
  “华夏历史研究院,欢迎各位同学的加入,目前为了加大历史研究,经组织决定,接下来的我们华夏全国的历史研究机构,将会大量招收历史研究人员,具体招生政策待后续通知。”
  ……
  叶迟也没有想到这期节目的影响居然直接导致了华夏历史系相关机构加大了就业力度,这无疑对于那些因为学习历史而最终沦落为路人的师兄弟们铺了一条新的道路。
  而壶遂与太史慈的对话还没有结束。
  “正如子长所言,孔子那时候没能遇到圣贤的君主,才写下了流传下来的这部用趣÷阁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春秋》,但是现在我们上有陛下英明神武,天子威严,就连匈奴都不敢轻易进犯,从周到今的匈奴之乱,得以震慑,那您又要以什么为准则进行落趣÷阁呢?”
  壶遂的话很简单,现在的天子是圣贤的,你司马迁作为太史公又该如何去写这部书呢?
  太史公摇头道:“对,对!不对,不对,不是这样而论的。先父曾言伏羲敦厚,创周易之《八卦》;尧舜昌盛,《尚书》礼乐之始的记载便是证明;歌颂善人从而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之仁德,也并非全是抨击与赞美。自大汉建立以来,天子圣明,百姓安康,守获白麟,泰山封禅,听君与射姓、邓平、落下闳以及我等之言,更正历法《颛顼历》,制定新历,规定农历一月为正月,名为《太初历》等……诸如此等,况且我曾任太史令一职,更是是连天子的圣德都不去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绩不去理睬,那么我也就违背了先父的教导。我所言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的事宜,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一番讨论就是一场文学见解的延续,从收集素材到文献印证等,两人一直辩论到了很久很久。
  司马迁看着眼前的情景道:“在与壶遂一番讨论之后,我立志著史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所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便投入了这行浩瀚传承中的印证之中,谬误之处难以避免,但是能为后世子孙留下,也是我们司马家的愿望,只可惜,在不久之后,因为好友之事,受到牵连,险些未能继续编著此书。”
  叶迟自是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也是叹了一口气道:“李陵之祸,太史公受苦了。”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