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这就是幽州?
第七百六十七章这就是幽州?
张允济既然问了,他就回道:“新一区、新二区、新三区……如今三个区,就只有新一区还算繁华,新二区跟新三区都有些空荡荡的,不过是六千余人,打散了安置在这两个区,就像是石头扔进湖里,也就是听个响儿而已。”
这倒是,张允济点头,“这两个区的确是人少了一些。”
何止是一些啊,在秦阳看来,新二区跟新三区里,新三区还好一些,起码有几万人,可新二区,却更多的是一些科技园区跟幽州图书馆。
那几片科技园区固然是不能让人靠近的,附近也是不能住人的,但其他地方呢?
一个区,可是相当大的!
一个稍微繁荣一点的镇子,就能有几万人!
何况是一个区!
在后世,一个大的区县,几万人的镇子起码要有几个,再加上更繁荣热闹的县城,这才能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区县吧?
可在这时代,除了县城、郡城这种地方,周围的村镇,基本都是比较萧条的。
现在这种情况,比起刚建国的时候还算是好了许多呢,毕竟也经过了一些年的休养生息,刚建国时生育的第一代孩子,现在也基本算是成人了。
个别大一点的,急一点的,甚至已经开始繁育建国后的第二代了。
但对于秦阳来说,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他忍不住对张允济说道:“得之,你不能怪我将人从各地收拢过来。
在我这里,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珍贵的劳动力,都是人,每一个都很重要,哪怕是一个老迈的老人,只要还能动,养养鸡鸭,养养猪,帮着看家做个饭,就能至少解放出另一个年轻的劳动力!”
“可在他们的故乡,在那些世家的眼里,这些人又算是什么呢?
不过就是随处可见的奴仆罢了!死一些,他们也不心疼,可我心疼啊!”
“大唐建国这些年,不断地休养生息,但人数也不过就是涨了一些而已,整个大唐又能有多少人?
得之,你说,我能不使办法,将人给偷来吗?
留在那里做什么?
让人作践?
与其让人作践,不如到幽州来!”
秦阳的这番话,让张允济也是心中感慨。
他不得不承认,大王这番话虽然有点无赖,但的确是很有道理。
同样的一个人,留给那些世家,不过就是死了也无所谓的奴仆罢了,在世家眼里,连人都不算。
可同样的一个人,来到幽州,那就是一个劳动力!
就算是老人、孩子,在幽州,也是能找到一些活计干的!
在幽州,便是几岁的孩童,也是能跟着大孩子,成群结队去打草喂鸡鸭喂猪的!
老人怎么了?
是,有些老迈的老人,可能已经没办法下地跟小年轻一样去干比较重的农活了,但只要有个人待在家里,就算不能帮着做饭,帮着看家,这也是有用的!
而同样的老迈无力的老人,在那些世家眼里,怕是活着还不如直接死了好。
这就是二者的不同。
“再说,我又不是强行绑人,我让那十几个商人去走访,看看哪个村子是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我也不让能勉强还能活的村子跟着迁移过来,能被劝说跟过来的村子,基本都是一整个村子都快要活不下去了的。
我这其实也不是偷人,我这应该算是救人啊!”
说到这里时,张允济已是听得开始点头了。
就算知道大王这是在跟自己狡辩,但这道理,的确说得对啊!这又不是绑人,那些商人去劝说村人跟着过来,必然是好好与那些人讲道理,说了之后,那些人心动了才跟来的。
“只要不是被绑来,被骗来的,那就好。”
张允济说道。
秦阳对此很有信心,“放心吧得之,咱们幽州如今这样子,还需要骗吗?”
张允济想了一下,幽州现在虽然人口依旧不是很多,但的确已经大变样。
整体的福利待遇方面,甚至能达到全国前列了吧?
有哪个地方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几乎有人进厂拿固定月薪的?
又有哪个地方的百姓,吃穿不愁,不怕饿肚子的?
哪个地方的百姓能如幽州百姓一样,能隔三差五吃顿肉的?
很少吧?
但幽州的百姓却可以!
可以说,所有幽州百姓的积蓄加在一起,的确不如其他地方,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方的总收入。
但那是因为那些地方发展得足够久,有不少真有钱的富商、乡绅、大地主,更有更多的世家。
光是以上这些人的收入,累加在一起,那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幽州虽然也有世家,但世家的数量却远不如其他地方那么多,加上幽州的发展,更“平均”一些,虽然有钱,除了一些商人外,大家的收入几乎是一起往上匀速增长的。
这就使得幽州虽然才发展了几年,却已是呈现出了欣欣向荣之势。
因为所有幽州境内的被幽州官府所承认的百姓,都是日子过得不差的。
张允济原本来的时候,是真有些不安。
但等走的时候,已是放下心来。
对于被“偷”来的那几千人,他已是不再担心了。
反正,只要大王心里有数,别惹出什么大乱子来,这样时不时“偷”一点人过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被幽州这两位高层讨论过如何安置的那几千人,已是在数日之内,终于来到了幽州境内。
这一进入幽州境内,就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的氛围,都随之一变。
“怎么感觉,越走,周围反倒越热闹越繁华了?”
有人嘀咕着。
也有人注意到,道路两旁的树木,惊讶道:“这些道路两旁的树,看起来不像是自然长成的啊!”
如果是自然长成的树,不可能恰好长成这么长长的两排!
这样隔十几米就是一棵的距离,一直延续了几里,都是如此。
再往前看,似乎在往前,道路两旁的树木也依旧是这样的。
光是这个细节,就镇住了这六千多人。
他们的眼睛都快要不够用了,不断地看着两侧。
这就是幽州?
幽州竟是这样的?
与他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但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好!
张允济既然问了,他就回道:“新一区、新二区、新三区……如今三个区,就只有新一区还算繁华,新二区跟新三区都有些空荡荡的,不过是六千余人,打散了安置在这两个区,就像是石头扔进湖里,也就是听个响儿而已。”
这倒是,张允济点头,“这两个区的确是人少了一些。”
何止是一些啊,在秦阳看来,新二区跟新三区里,新三区还好一些,起码有几万人,可新二区,却更多的是一些科技园区跟幽州图书馆。
那几片科技园区固然是不能让人靠近的,附近也是不能住人的,但其他地方呢?
一个区,可是相当大的!
一个稍微繁荣一点的镇子,就能有几万人!
何况是一个区!
在后世,一个大的区县,几万人的镇子起码要有几个,再加上更繁荣热闹的县城,这才能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区县吧?
可在这时代,除了县城、郡城这种地方,周围的村镇,基本都是比较萧条的。
现在这种情况,比起刚建国的时候还算是好了许多呢,毕竟也经过了一些年的休养生息,刚建国时生育的第一代孩子,现在也基本算是成人了。
个别大一点的,急一点的,甚至已经开始繁育建国后的第二代了。
但对于秦阳来说,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他忍不住对张允济说道:“得之,你不能怪我将人从各地收拢过来。
在我这里,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珍贵的劳动力,都是人,每一个都很重要,哪怕是一个老迈的老人,只要还能动,养养鸡鸭,养养猪,帮着看家做个饭,就能至少解放出另一个年轻的劳动力!”
“可在他们的故乡,在那些世家的眼里,这些人又算是什么呢?
不过就是随处可见的奴仆罢了!死一些,他们也不心疼,可我心疼啊!”
“大唐建国这些年,不断地休养生息,但人数也不过就是涨了一些而已,整个大唐又能有多少人?
得之,你说,我能不使办法,将人给偷来吗?
留在那里做什么?
让人作践?
与其让人作践,不如到幽州来!”
秦阳的这番话,让张允济也是心中感慨。
他不得不承认,大王这番话虽然有点无赖,但的确是很有道理。
同样的一个人,留给那些世家,不过就是死了也无所谓的奴仆罢了,在世家眼里,连人都不算。
可同样的一个人,来到幽州,那就是一个劳动力!
就算是老人、孩子,在幽州,也是能找到一些活计干的!
在幽州,便是几岁的孩童,也是能跟着大孩子,成群结队去打草喂鸡鸭喂猪的!
老人怎么了?
是,有些老迈的老人,可能已经没办法下地跟小年轻一样去干比较重的农活了,但只要有个人待在家里,就算不能帮着做饭,帮着看家,这也是有用的!
而同样的老迈无力的老人,在那些世家眼里,怕是活着还不如直接死了好。
这就是二者的不同。
“再说,我又不是强行绑人,我让那十几个商人去走访,看看哪个村子是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我也不让能勉强还能活的村子跟着迁移过来,能被劝说跟过来的村子,基本都是一整个村子都快要活不下去了的。
我这其实也不是偷人,我这应该算是救人啊!”
说到这里时,张允济已是听得开始点头了。
就算知道大王这是在跟自己狡辩,但这道理,的确说得对啊!这又不是绑人,那些商人去劝说村人跟着过来,必然是好好与那些人讲道理,说了之后,那些人心动了才跟来的。
“只要不是被绑来,被骗来的,那就好。”
张允济说道。
秦阳对此很有信心,“放心吧得之,咱们幽州如今这样子,还需要骗吗?”
张允济想了一下,幽州现在虽然人口依旧不是很多,但的确已经大变样。
整体的福利待遇方面,甚至能达到全国前列了吧?
有哪个地方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几乎有人进厂拿固定月薪的?
又有哪个地方的百姓,吃穿不愁,不怕饿肚子的?
哪个地方的百姓能如幽州百姓一样,能隔三差五吃顿肉的?
很少吧?
但幽州的百姓却可以!
可以说,所有幽州百姓的积蓄加在一起,的确不如其他地方,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方的总收入。
但那是因为那些地方发展得足够久,有不少真有钱的富商、乡绅、大地主,更有更多的世家。
光是以上这些人的收入,累加在一起,那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幽州虽然也有世家,但世家的数量却远不如其他地方那么多,加上幽州的发展,更“平均”一些,虽然有钱,除了一些商人外,大家的收入几乎是一起往上匀速增长的。
这就使得幽州虽然才发展了几年,却已是呈现出了欣欣向荣之势。
因为所有幽州境内的被幽州官府所承认的百姓,都是日子过得不差的。
张允济原本来的时候,是真有些不安。
但等走的时候,已是放下心来。
对于被“偷”来的那几千人,他已是不再担心了。
反正,只要大王心里有数,别惹出什么大乱子来,这样时不时“偷”一点人过来,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被幽州这两位高层讨论过如何安置的那几千人,已是在数日之内,终于来到了幽州境内。
这一进入幽州境内,就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的氛围,都随之一变。
“怎么感觉,越走,周围反倒越热闹越繁华了?”
有人嘀咕着。
也有人注意到,道路两旁的树木,惊讶道:“这些道路两旁的树,看起来不像是自然长成的啊!”
如果是自然长成的树,不可能恰好长成这么长长的两排!
这样隔十几米就是一棵的距离,一直延续了几里,都是如此。
再往前看,似乎在往前,道路两旁的树木也依旧是这样的。
光是这个细节,就镇住了这六千多人。
他们的眼睛都快要不够用了,不断地看着两侧。
这就是幽州?
幽州竟是这样的?
与他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但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