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帮忙
第186章帮忙
能够对朝廷有功,自身还有才学。
就算是封赏过了一些,那些御史也不会有什么话说。
其实若是李二决定了要让他负责拍卖行的事情,那郑韵寒也不敢真的拒绝。
抗旨不尊,若是真的追究起来,那可是重罪。
他也不敢牵连蜀王和太子。
但他还是想要试一下,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
他觉得,李二应该不是个不讲理的,也能够明辨是非。
自己若是真的考上了,对于李二也有好处。
至少能够证明一点,如今大唐并非乱世,也能够得到天下才子认可,所以才会出现如他一般的人物,有那样的名声,有那样的功劳,还想着科举出身,入仕为官。
现在看来,李二的确是一个圣明的皇帝。
郑韵寒立马行礼谢恩。
等他出宫之后,便只带着李二赏赐的一些趣÷阁墨纸砚之类的东西。
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是李二许了什么,只是暂时没有封赏而已。
或者是口头上夸赞几句,便充作是奖赏了。
还有些幸灾乐祸。
这捐出了两百多万两银子,看来也并没有换得什么好处嘛!
有这趣÷阁钱,还不如留着自己用!
便是给哪位高官送礼,也能够得个庇护。
说不定也能够轻易的弄个功名,至少能够换得个官身,岂不比他现在这样要好?
而李承乾自然不是这类人。
他就在宫中,这点事情,也不至于瞒着他。
所以他在郑韵寒出宫的时候,就知道了他要参加科举的事情。
这参加科举就要扬名。
郑韵寒之前的名声,那是因为拍卖会得来的,后面也是因为捐了巨款得的,跟他的才华却没有太大的关系。
李承乾想着,既然郑韵寒有这样的志气,他便帮他一把,不让这些外在的东西,影响了他的最终成果。
他还记得,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曾经参加了三次科举都落第了,就是因为没有找人帮他“行卷”,也就是想负责科举的官员推荐。
之后第四次,他试着找了退休的那个宰相,那人在自己的朋友圈大力称赞,为他扬名,他这才上了榜的。
昔日杜牧、皮日休等人,也是写了许多诗,又精心包装好,显得自己写了很多诗,很有才华的样子。
所以这考科举,不仅仅看那一场考试。
因为春闱的卷子,现在是不糊名的,是开卷来批阅的,考官完全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
如果考生的名字能够让考官一眼看到,就想起来这人十分有名,品德高尚,那基本上就稳了。
只要考卷没有什么错误,就算平庸一点,都是无妨的。
“大哥在想什么?”
李恪回到东宫,就见李承乾一副沉思的样子。
他倒是有些好奇。
他跟着李承乾的时间也不短了,在东宫住着的时间也不算短。
但是李承乾这般模样,却是没见过几次。
因为在他看来,李承乾聪明绝顶,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稍加思索,念头一转,便能够得到解决的办法。
根本用不着这般沉思。
难道是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了?
但是他却并没有听说如今朝上有什么大事发生啊?
那拍卖会赚来的一大趣÷阁钱,也通过郑韵寒,归入国库。
应当暂时没有什么大事了。
“我听说,郑韵寒想要参加这次的春闱。
他既然有这样的想法,那他的才学应该是不需要担心的。”
“但是如今科举还需要行卷。
他应该也没有什么人脉,就算以前有,现在……怕是也不能用了。”
李承乾的意思,自然是因为郑韵寒是被赶出家门的,还被主母算计,就连郑韵寒的亲娘都死了,他自己当时也是九死一生的。
光看着这架势,也知道,他肯定是不能用他家里的人脉,也不能借着自己当初的身份来做什么的。
“他的名声,是因为拍卖会,不论是主持拍卖会还是向朝廷捐款,其实与才华无关。
怕是没有什么人买账的。”
李恪也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这是担心郑韵寒没有人脉,找不到人帮他推荐。
“难道大哥是想要亲自推荐一番?”
李恪看着李承乾,试探的问道。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他们倒是也能跟如今负责春闱的礼部侍郎说一说,推荐一下郑韵寒。
这样一来,郑韵寒肯定就稳了。
礼部侍郎定然不敢驳他们的面子。
只要郑韵寒答的卷子没有什么大问题,不管写得如何吧,肯定都能够有一席之位。
但是李恪却也知道,郑韵寒看着似乎对他们十分尊重,也不是个迂腐之人,但是他这个人还是有自己的风骨和尊严的。
他肯定更像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
而不是被人认为,是靠着别人才能够侥幸得以上榜的。
李承乾闻言却是摆摆手:“你想到哪里去了!我可没有这样的心思!我们若是亲自去推荐他,他哪里还有发挥的余地?”
“他既然想要参加科举,应该也是想要服众,让人知道他的才学,不至于引起非议。
那我怎么好破坏他的布局呢?”
李承乾可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还要横插一手。
人家明显是想要证明实力,不想要靠着这样那样的近似投机取巧的办法来凯斯自己的仕途。
他怎么可能那么不讲道理,直接将人家的计划给打破了?
他是要帮忙的,不是捣乱的。
“我想的是怎么帮他扬名。”
李承乾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
他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了。
他想着,若是行得通的话,以后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帮那些寒门子弟宣扬一下名声。
以后他的酒楼建好了还可以合作。
这样,也算是为那些寒门子弟,补上一些人脉关系这方面的短板。
毕竟他们这样的出身,就注定在行卷上比那些世家之人要难。
这就天然有了劣势。
他的报纸虽然还没有出,但是却也可以借着这件事,来试一下书籍包装之法。
若是好用,等长孙家庆那边研究出结果了,就可以直接用上了。
虽然郑韵寒这事,他是做个实验,但是他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能够对朝廷有功,自身还有才学。
就算是封赏过了一些,那些御史也不会有什么话说。
其实若是李二决定了要让他负责拍卖行的事情,那郑韵寒也不敢真的拒绝。
抗旨不尊,若是真的追究起来,那可是重罪。
他也不敢牵连蜀王和太子。
但他还是想要试一下,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
他觉得,李二应该不是个不讲理的,也能够明辨是非。
自己若是真的考上了,对于李二也有好处。
至少能够证明一点,如今大唐并非乱世,也能够得到天下才子认可,所以才会出现如他一般的人物,有那样的名声,有那样的功劳,还想着科举出身,入仕为官。
现在看来,李二的确是一个圣明的皇帝。
郑韵寒立马行礼谢恩。
等他出宫之后,便只带着李二赏赐的一些趣÷阁墨纸砚之类的东西。
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是李二许了什么,只是暂时没有封赏而已。
或者是口头上夸赞几句,便充作是奖赏了。
还有些幸灾乐祸。
这捐出了两百多万两银子,看来也并没有换得什么好处嘛!
有这趣÷阁钱,还不如留着自己用!
便是给哪位高官送礼,也能够得个庇护。
说不定也能够轻易的弄个功名,至少能够换得个官身,岂不比他现在这样要好?
而李承乾自然不是这类人。
他就在宫中,这点事情,也不至于瞒着他。
所以他在郑韵寒出宫的时候,就知道了他要参加科举的事情。
这参加科举就要扬名。
郑韵寒之前的名声,那是因为拍卖会得来的,后面也是因为捐了巨款得的,跟他的才华却没有太大的关系。
李承乾想着,既然郑韵寒有这样的志气,他便帮他一把,不让这些外在的东西,影响了他的最终成果。
他还记得,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曾经参加了三次科举都落第了,就是因为没有找人帮他“行卷”,也就是想负责科举的官员推荐。
之后第四次,他试着找了退休的那个宰相,那人在自己的朋友圈大力称赞,为他扬名,他这才上了榜的。
昔日杜牧、皮日休等人,也是写了许多诗,又精心包装好,显得自己写了很多诗,很有才华的样子。
所以这考科举,不仅仅看那一场考试。
因为春闱的卷子,现在是不糊名的,是开卷来批阅的,考官完全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
如果考生的名字能够让考官一眼看到,就想起来这人十分有名,品德高尚,那基本上就稳了。
只要考卷没有什么错误,就算平庸一点,都是无妨的。
“大哥在想什么?”
李恪回到东宫,就见李承乾一副沉思的样子。
他倒是有些好奇。
他跟着李承乾的时间也不短了,在东宫住着的时间也不算短。
但是李承乾这般模样,却是没见过几次。
因为在他看来,李承乾聪明绝顶,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稍加思索,念头一转,便能够得到解决的办法。
根本用不着这般沉思。
难道是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了?
但是他却并没有听说如今朝上有什么大事发生啊?
那拍卖会赚来的一大趣÷阁钱,也通过郑韵寒,归入国库。
应当暂时没有什么大事了。
“我听说,郑韵寒想要参加这次的春闱。
他既然有这样的想法,那他的才学应该是不需要担心的。”
“但是如今科举还需要行卷。
他应该也没有什么人脉,就算以前有,现在……怕是也不能用了。”
李承乾的意思,自然是因为郑韵寒是被赶出家门的,还被主母算计,就连郑韵寒的亲娘都死了,他自己当时也是九死一生的。
光看着这架势,也知道,他肯定是不能用他家里的人脉,也不能借着自己当初的身份来做什么的。
“他的名声,是因为拍卖会,不论是主持拍卖会还是向朝廷捐款,其实与才华无关。
怕是没有什么人买账的。”
李恪也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这是担心郑韵寒没有人脉,找不到人帮他推荐。
“难道大哥是想要亲自推荐一番?”
李恪看着李承乾,试探的问道。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他们倒是也能跟如今负责春闱的礼部侍郎说一说,推荐一下郑韵寒。
这样一来,郑韵寒肯定就稳了。
礼部侍郎定然不敢驳他们的面子。
只要郑韵寒答的卷子没有什么大问题,不管写得如何吧,肯定都能够有一席之位。
但是李恪却也知道,郑韵寒看着似乎对他们十分尊重,也不是个迂腐之人,但是他这个人还是有自己的风骨和尊严的。
他肯定更像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
而不是被人认为,是靠着别人才能够侥幸得以上榜的。
李承乾闻言却是摆摆手:“你想到哪里去了!我可没有这样的心思!我们若是亲自去推荐他,他哪里还有发挥的余地?”
“他既然想要参加科举,应该也是想要服众,让人知道他的才学,不至于引起非议。
那我怎么好破坏他的布局呢?”
李承乾可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还要横插一手。
人家明显是想要证明实力,不想要靠着这样那样的近似投机取巧的办法来凯斯自己的仕途。
他怎么可能那么不讲道理,直接将人家的计划给打破了?
他是要帮忙的,不是捣乱的。
“我想的是怎么帮他扬名。”
李承乾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
他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了。
他想着,若是行得通的话,以后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帮那些寒门子弟宣扬一下名声。
以后他的酒楼建好了还可以合作。
这样,也算是为那些寒门子弟,补上一些人脉关系这方面的短板。
毕竟他们这样的出身,就注定在行卷上比那些世家之人要难。
这就天然有了劣势。
他的报纸虽然还没有出,但是却也可以借着这件事,来试一下书籍包装之法。
若是好用,等长孙家庆那边研究出结果了,就可以直接用上了。
虽然郑韵寒这事,他是做个实验,但是他的把握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