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败军之将的自我推销
李日尊听到手下人这番话,其实就已经猜出来者是为谁人了,大概率是侬智高军师黄师宓。据说此人逃亡至交趾,宋人还专门问罪交趾,觉得是他们故意私藏。
如果是前些日子,李日尊发现了黄师宓,说不定真的将他交给宋人了,但是宋朝一直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看不起交趾,羞辱蔑视,反倒激起李日尊的逆反心理,你一定要我交出此人,我反倒不交。
和幕僚近臣简单地商量过后,李日尊拍板决定接见此人,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罢了,都到了交趾境内,其生死不过是李日尊一念之间的事情,有什么好怕的。
令人撤去酒杯,要幕僚近臣都收拾一下形容,李日尊不愿意在黄师宓面前表现出荒淫无度的形象。
侬智高起兵过程中,黄师宓出功不小,也是个人才,还是宋朝那边过来的,与宋军正面对抗过,熟悉宋朝情况,对于李日尊而言可谓是极为短缺的人才。
黄师宓进入了王宫内,去年兵败,仅以身免的黄师宓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流窜至升龙城,这些日子,各种杂活都干了不少,甚至故意选择污败不堪,无人愿意去做的工作,比如粪行掏粪工,就是为了隐藏身份,还能够走街串巷,打听消息。
黄师宓选择在今天拜见李日尊,一方面是因为他听说李日尊早有北伐宋朝的想法,是个有为开拓之主,但是仅仅是这个听说还不足以让黄师宓主动出现,谁知道李日尊会不会把他给卖了。
从昨天交趾中央禁军突然大规模调动,黄师宓就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本来以为李德政是北伐宋朝,随后打听到是南征占城,黄师宓还失望了一阵。
但是今天峰回路转,皇天不负有心人,李日尊大杀宋军奸细,无疑让黄师宓看见了自己再一次出山的机会。奸细这种存在很早就出现,便是部落社会都有,哪怕是再交好的国家也会互相派遣奸细,处理的不同手段,也表明了不同的态度。
一般都是私底下处决,但是像李日尊这样光天化日之下一概处决,无疑表明了他对宋人的不满。
只是还强调这些奸细是流窜而来的土匪,也体现李日尊的心虚,不敢和宋朝撕破脸皮。而黄师宓需要做的,就是给予李日尊以真正的信心。
黄师宓在请求拜见的时候,想象过很多自己的遭遇。比如直接被士兵扣押,连李日尊一面都没有看见就被押往大宋疆界。又比如直接被扫荡出去,李日尊不想见他,省得给宋朝发难留下口实,但是又不愿向宋朝示弱,索性不见了。
当卫兵出现通知黄师宓能够进入的时候,黄师宓嘴角上扬,心中的杂念被扫清,只要愿意见,接下来都好说。
科举不第,兵败受辱,宋朝带给自己的屈辱,无论如何也要奉还回去。黄师宓在心中如此道。
科举不第还可以说宋朝对南方士子刻意打压,但是这兵败受辱,可是他自己选择去做这些事情的,和宋朝又有什么关系,难不成非要说是因为宋朝搜集太紧,导致他不得不如此吗?
对于黄师宓而言,反攻大宋,几乎成为了他活下来的执念,吃饭想,做梦想,好像人生的唯一追求一样。
一路步行,一身布衣的黄师宓见到了李日尊,身处甲士包围之中,黄师宓毫无畏惧之色,仅仅是起手,甚至连鞠躬都没有一下,道:“罪臣黄师宓,拜见太子殿下!”
幕僚近臣忍不住开口骂道:“大胆,区区一败军之将,面见太子,竟然不行跪拜之礼!”
黄师宓看向走近的卫士,轻蔑道:“昔日韩信先弃霸王,后离汉王,看来殿下身旁无萧何之属,不足以王天下。”说完,直接一挥袍袖,朝后走去。
原本一直看戏的李日尊见黄师宓真的要走,前脚都已经出了殿门,终于站起身来,道:“淮阴侯背水一战,先败赵,后逐燕灭齐,三分天下,是为王佐之才,汝败军之将,何敢自比淮阴侯?”
黄师宓踏出殿门的那只脚收了回来,看着起身的李日尊,态度恭敬许多,但也不过是躬身行礼而已,道:“汉王先入关中当王,项羽背盟,**栈道,屈居一汉中之地,若无韩信,至多一秦主而已。侬智高眼界狭窄,起兵之初但谋一邕州之地,非某执谏,何来搅动五岭,令宋主夜不能寐一说。其先胜本属侥幸,后不听我言,前不能收复汉地民心,后不能安抚众夷之心,前后无依,终是一流寇耳,身死族灭概是天理。”
幕僚骂道:“侬智高命你出兵击宋军,尔不服号令,招致大败,阵前逃逸,是为无能。今辱骂先主,是为不忠。似尔之辈,取豆腐自戕则是,竟敢来此狺狺狂吠,自比韩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某请军外出,本意牵制宋人,使其不敢全力围城,奈何侬智高受宋人奸计,以我将有二心,竟匆匆召回,宋人遂得以于沿途设埋伏,虽神人下世亦不能改命!良禽择木而栖,某既看清侬智高虚实,便知其败亡无法改变,不若保存有用之身,寻一有道之主。”
黄师宓继续推脱自己的责任,但是事实本就是如此,要不是侬智高突然召他回军,根本不可能中了宋军的埋伏。说到底,还是侬智高内部的各个派系间不信任。从战术上看,黄师宓的建议没有问题,反而有可能是破局的关键。
幕僚近臣还想要继续指责黄师宓,但是李日尊挥手拦下了,今天既然选择见黄师宓一面,就是存了吸收此人进入班底的想法,三言两语,黄师宓的水平已经展现而出。
“先生不远数百里来到升龙城,敢问有何教我?”这一次,反倒是李日尊躬身向黄师宓请教。
黄师宓回拜,而后道:“某在升龙城已有一月,其间对局势也有了解,当今之际,宋人狼子野心,必欲南侵交趾。宋人兵锋必强,然水土不服,久必生乱,北部州县可弃尽弃,待其强弩之末,可大破宋人。”
如果是前些日子,李日尊发现了黄师宓,说不定真的将他交给宋人了,但是宋朝一直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看不起交趾,羞辱蔑视,反倒激起李日尊的逆反心理,你一定要我交出此人,我反倒不交。
和幕僚近臣简单地商量过后,李日尊拍板决定接见此人,不过是一个败军之将罢了,都到了交趾境内,其生死不过是李日尊一念之间的事情,有什么好怕的。
令人撤去酒杯,要幕僚近臣都收拾一下形容,李日尊不愿意在黄师宓面前表现出荒淫无度的形象。
侬智高起兵过程中,黄师宓出功不小,也是个人才,还是宋朝那边过来的,与宋军正面对抗过,熟悉宋朝情况,对于李日尊而言可谓是极为短缺的人才。
黄师宓进入了王宫内,去年兵败,仅以身免的黄师宓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流窜至升龙城,这些日子,各种杂活都干了不少,甚至故意选择污败不堪,无人愿意去做的工作,比如粪行掏粪工,就是为了隐藏身份,还能够走街串巷,打听消息。
黄师宓选择在今天拜见李日尊,一方面是因为他听说李日尊早有北伐宋朝的想法,是个有为开拓之主,但是仅仅是这个听说还不足以让黄师宓主动出现,谁知道李日尊会不会把他给卖了。
从昨天交趾中央禁军突然大规模调动,黄师宓就隐约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本来以为李德政是北伐宋朝,随后打听到是南征占城,黄师宓还失望了一阵。
但是今天峰回路转,皇天不负有心人,李日尊大杀宋军奸细,无疑让黄师宓看见了自己再一次出山的机会。奸细这种存在很早就出现,便是部落社会都有,哪怕是再交好的国家也会互相派遣奸细,处理的不同手段,也表明了不同的态度。
一般都是私底下处决,但是像李日尊这样光天化日之下一概处决,无疑表明了他对宋人的不满。
只是还强调这些奸细是流窜而来的土匪,也体现李日尊的心虚,不敢和宋朝撕破脸皮。而黄师宓需要做的,就是给予李日尊以真正的信心。
黄师宓在请求拜见的时候,想象过很多自己的遭遇。比如直接被士兵扣押,连李日尊一面都没有看见就被押往大宋疆界。又比如直接被扫荡出去,李日尊不想见他,省得给宋朝发难留下口实,但是又不愿向宋朝示弱,索性不见了。
当卫兵出现通知黄师宓能够进入的时候,黄师宓嘴角上扬,心中的杂念被扫清,只要愿意见,接下来都好说。
科举不第,兵败受辱,宋朝带给自己的屈辱,无论如何也要奉还回去。黄师宓在心中如此道。
科举不第还可以说宋朝对南方士子刻意打压,但是这兵败受辱,可是他自己选择去做这些事情的,和宋朝又有什么关系,难不成非要说是因为宋朝搜集太紧,导致他不得不如此吗?
对于黄师宓而言,反攻大宋,几乎成为了他活下来的执念,吃饭想,做梦想,好像人生的唯一追求一样。
一路步行,一身布衣的黄师宓见到了李日尊,身处甲士包围之中,黄师宓毫无畏惧之色,仅仅是起手,甚至连鞠躬都没有一下,道:“罪臣黄师宓,拜见太子殿下!”
幕僚近臣忍不住开口骂道:“大胆,区区一败军之将,面见太子,竟然不行跪拜之礼!”
黄师宓看向走近的卫士,轻蔑道:“昔日韩信先弃霸王,后离汉王,看来殿下身旁无萧何之属,不足以王天下。”说完,直接一挥袍袖,朝后走去。
原本一直看戏的李日尊见黄师宓真的要走,前脚都已经出了殿门,终于站起身来,道:“淮阴侯背水一战,先败赵,后逐燕灭齐,三分天下,是为王佐之才,汝败军之将,何敢自比淮阴侯?”
黄师宓踏出殿门的那只脚收了回来,看着起身的李日尊,态度恭敬许多,但也不过是躬身行礼而已,道:“汉王先入关中当王,项羽背盟,**栈道,屈居一汉中之地,若无韩信,至多一秦主而已。侬智高眼界狭窄,起兵之初但谋一邕州之地,非某执谏,何来搅动五岭,令宋主夜不能寐一说。其先胜本属侥幸,后不听我言,前不能收复汉地民心,后不能安抚众夷之心,前后无依,终是一流寇耳,身死族灭概是天理。”
幕僚骂道:“侬智高命你出兵击宋军,尔不服号令,招致大败,阵前逃逸,是为无能。今辱骂先主,是为不忠。似尔之辈,取豆腐自戕则是,竟敢来此狺狺狂吠,自比韩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某请军外出,本意牵制宋人,使其不敢全力围城,奈何侬智高受宋人奸计,以我将有二心,竟匆匆召回,宋人遂得以于沿途设埋伏,虽神人下世亦不能改命!良禽择木而栖,某既看清侬智高虚实,便知其败亡无法改变,不若保存有用之身,寻一有道之主。”
黄师宓继续推脱自己的责任,但是事实本就是如此,要不是侬智高突然召他回军,根本不可能中了宋军的埋伏。说到底,还是侬智高内部的各个派系间不信任。从战术上看,黄师宓的建议没有问题,反而有可能是破局的关键。
幕僚近臣还想要继续指责黄师宓,但是李日尊挥手拦下了,今天既然选择见黄师宓一面,就是存了吸收此人进入班底的想法,三言两语,黄师宓的水平已经展现而出。
“先生不远数百里来到升龙城,敢问有何教我?”这一次,反倒是李日尊躬身向黄师宓请教。
黄师宓回拜,而后道:“某在升龙城已有一月,其间对局势也有了解,当今之际,宋人狼子野心,必欲南侵交趾。宋人兵锋必强,然水土不服,久必生乱,北部州县可弃尽弃,待其强弩之末,可大破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