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谁演朱老四?
(求订阅!求票票!)
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帝王》剧本中,他亦正亦邪。
想要演好,就必须参考历史上的真实一面。
这也是梁栋在私下里放的风声,朱棣扮演者对所有人开放。
但想要竞争,就必须熟读明史,独自完成朱棣的人物小传。
要求在事实基础上展开一定程度的幻想和改编。
梁栋自己也写了一版小传,是他心目中,《帝王》里的朱棣应该有的模样。
首先,在历史中,朱元璋不缺儿子,朱棣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如果硬要挑一件事儿让太祖记住这个儿子,应该是陈友谅大举进犯之时。
那年太平县告急,让正在抢地盘的朱元璋火速救援,而就在这时朱棣出生了。
关于他的母亲,坊间有许多传闻,有人说是马皇后所生,有人则说是庶出的。
在靖难之役后,所有皇家纪录均被篡改和销毁,已经无从查证。
在童年时期的朱棣和其他皇子并无不同,到记事时,大明的基业已经奠定,他的童年是在儒家教育中长大的。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明初的皇子除了读书写字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
这也赋予了朱棣‘邪’的一面,军人尚武,不畏血腥。
那时朱元璋剩下的儿子都没出生,兄弟七个经常需要徒步到郊外急行军。
根据宋濂后来回忆,这位四皇子对读书没什么兴趣,对骑马射箭则兴趣盎然。
真正的磨练并非在难免,而是长到二十岁时到了自己的藩地北平。
众所周知,朱元璋多余,他信不过那些随他征战四方的功臣。
当然,他也不见得多信任自己的儿子,但在儿子们和外姓人之间,他肯定选择相信儿子们,他希望每个儿子都能为镇守天下出份力。
具体如何分辨儿子们的能力,看看藩地就能明白。
北平就是从前的元大都,这里是抗元前线,能在此就藩说明朱元璋对朱棣的勇敢韬略是欣赏有加的。
朱棣擅武,是用兵高手,且用兵多诡,普通人意想不到。
而且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他为了一举扫荡残留元军,不惜星月行军。
此时草原突降大雪,冒雪行军是兵家大忌。
可朱棣不以为然,他认为论机动能力明军不如元军,如果不能趁夜突袭,敌兵又会遁走。
结果在大兵压境之下,朱棣恩威并施,硬是招降了残元大将,兵不血刃完成任务。
历史上所有用兵高手,都不缺少定鼎天下的野心,只不过有的人能压制住,有的人压制不住。
朱棣显然是后者,当然,他那些兄弟也没一个好相与的。
相比之下,在所有佣兵自重的皇子中,朱棣不是大腿最粗的。
除了大哥朱标,还有秦王和晋王,不论辈分和实力都不在朱棣之下。
而且兄弟几人早就祸起萧墙,老子还没死呢,就互相揭发,明争暗斗,结果也没落到什么好下场。
先是太子病死,后来秦王和晋王相隔了三年去世,朱老四什么都没干,哐当一记大饼砸在脑袋上。
由此也能看出天命所归!
后来有很多史书认为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反了朱棣。
梁栋并不这样认为,毕竟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愿意给自己脑袋上扣谋逆罪名。
早在靖难之役前,几位藩王就开始秘密扩充实力,手下护卫人数也早已经超过朝廷定制。
他们都在等一个机会,那就是老爹什么时候归天,就什么时候闻风而动。
只不过朱棣是集天下气运为一身。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身为一名率军多次击败元军的将帅,打仗就跟砍瓜切菜一般。
至少侄子不是他的对手,要不是朱允炆占据正统,恐怕用不上4年便结束战斗。
关键是后来,胜利之后,朱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绞朱允炆旧臣。
还没正式登基呢,就罗织了一份奸党名单,建文帝旧臣大多被杀戮殆尽。
甚至出现了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案,旷古未有。
那些参与反对自己的官员家属,数万人被流放到位于辽东,那段时间,金陵被血雾弥漫。
说明什么?
朱棣勇武过人,能力超群,却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很可能和幼年时的压抑环境有关。
老爹对皇子异常严厉,对大臣大肆杀伐,一切都让朱棣在幼小的心灵中培植了不安的分子。
如今终于继承大统,他要杀光一切反对自己的人,这样才能睡得安稳。
上台后的朱棣虽然属于藩王造反,不过他更怕其他藩王造自己的反,所以又逐步收回藩王的权力。
当然,他骨子里也继承了父亲多疑的基因——谁都不信!
一个锦衣卫不够,还得加一个东厂来平衡锦衣卫的权力。
东厂最嚣张的时候可以明火执仗,跑到官员家里不问事由拖回去拷问,并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即便过去多年后,朱棣的猜忌心依旧很重,他从没有忘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因为锦衣卫得到密报,说建文帝和旧部已经逃至海外。
总的来说,朱棣是一位德智体美劳的全才,能文能武,抛开负面性格不看,他是一位好皇帝。
至少在对待百姓这方面,不次于其父。
但他人格有缺陷,生性多疑且缺乏安全感。
对比老子,还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愧对祖宗。
毕竟他的上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他把自己逼成了工作狂。
治理天下之余,还频繁对外用兵,哪怕这样做会加重老百姓的税负压力也在所不惜。
理论上来说他是个好皇帝,也愿意心系百姓。
虽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会顾忌太多,甚至被百姓所不喜。
但在历史上,五次征讨就足够吹好几辈子了。
这样一位皇帝,谁能扮演的好?
梁栋把圈里岁数差不多的男演员翻了一个遍,一个都没找出来,也许陈导名年轻20岁可以。
但陈导名个人风格太突出,总觉得画不对版。
倒是陈子曦提了个人,让梁栋产生了几分兴趣——胡君!
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帝王》剧本中,他亦正亦邪。
想要演好,就必须参考历史上的真实一面。
这也是梁栋在私下里放的风声,朱棣扮演者对所有人开放。
但想要竞争,就必须熟读明史,独自完成朱棣的人物小传。
要求在事实基础上展开一定程度的幻想和改编。
梁栋自己也写了一版小传,是他心目中,《帝王》里的朱棣应该有的模样。
首先,在历史中,朱元璋不缺儿子,朱棣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如果硬要挑一件事儿让太祖记住这个儿子,应该是陈友谅大举进犯之时。
那年太平县告急,让正在抢地盘的朱元璋火速救援,而就在这时朱棣出生了。
关于他的母亲,坊间有许多传闻,有人说是马皇后所生,有人则说是庶出的。
在靖难之役后,所有皇家纪录均被篡改和销毁,已经无从查证。
在童年时期的朱棣和其他皇子并无不同,到记事时,大明的基业已经奠定,他的童年是在儒家教育中长大的。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明初的皇子除了读书写字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
这也赋予了朱棣‘邪’的一面,军人尚武,不畏血腥。
那时朱元璋剩下的儿子都没出生,兄弟七个经常需要徒步到郊外急行军。
根据宋濂后来回忆,这位四皇子对读书没什么兴趣,对骑马射箭则兴趣盎然。
真正的磨练并非在难免,而是长到二十岁时到了自己的藩地北平。
众所周知,朱元璋多余,他信不过那些随他征战四方的功臣。
当然,他也不见得多信任自己的儿子,但在儿子们和外姓人之间,他肯定选择相信儿子们,他希望每个儿子都能为镇守天下出份力。
具体如何分辨儿子们的能力,看看藩地就能明白。
北平就是从前的元大都,这里是抗元前线,能在此就藩说明朱元璋对朱棣的勇敢韬略是欣赏有加的。
朱棣擅武,是用兵高手,且用兵多诡,普通人意想不到。
而且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他为了一举扫荡残留元军,不惜星月行军。
此时草原突降大雪,冒雪行军是兵家大忌。
可朱棣不以为然,他认为论机动能力明军不如元军,如果不能趁夜突袭,敌兵又会遁走。
结果在大兵压境之下,朱棣恩威并施,硬是招降了残元大将,兵不血刃完成任务。
历史上所有用兵高手,都不缺少定鼎天下的野心,只不过有的人能压制住,有的人压制不住。
朱棣显然是后者,当然,他那些兄弟也没一个好相与的。
相比之下,在所有佣兵自重的皇子中,朱棣不是大腿最粗的。
除了大哥朱标,还有秦王和晋王,不论辈分和实力都不在朱棣之下。
而且兄弟几人早就祸起萧墙,老子还没死呢,就互相揭发,明争暗斗,结果也没落到什么好下场。
先是太子病死,后来秦王和晋王相隔了三年去世,朱老四什么都没干,哐当一记大饼砸在脑袋上。
由此也能看出天命所归!
后来有很多史书认为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反了朱棣。
梁栋并不这样认为,毕竟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愿意给自己脑袋上扣谋逆罪名。
早在靖难之役前,几位藩王就开始秘密扩充实力,手下护卫人数也早已经超过朝廷定制。
他们都在等一个机会,那就是老爹什么时候归天,就什么时候闻风而动。
只不过朱棣是集天下气运为一身。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身为一名率军多次击败元军的将帅,打仗就跟砍瓜切菜一般。
至少侄子不是他的对手,要不是朱允炆占据正统,恐怕用不上4年便结束战斗。
关键是后来,胜利之后,朱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绞朱允炆旧臣。
还没正式登基呢,就罗织了一份奸党名单,建文帝旧臣大多被杀戮殆尽。
甚至出现了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惨案,旷古未有。
那些参与反对自己的官员家属,数万人被流放到位于辽东,那段时间,金陵被血雾弥漫。
说明什么?
朱棣勇武过人,能力超群,却极度缺乏安全感。
这很可能和幼年时的压抑环境有关。
老爹对皇子异常严厉,对大臣大肆杀伐,一切都让朱棣在幼小的心灵中培植了不安的分子。
如今终于继承大统,他要杀光一切反对自己的人,这样才能睡得安稳。
上台后的朱棣虽然属于藩王造反,不过他更怕其他藩王造自己的反,所以又逐步收回藩王的权力。
当然,他骨子里也继承了父亲多疑的基因——谁都不信!
一个锦衣卫不够,还得加一个东厂来平衡锦衣卫的权力。
东厂最嚣张的时候可以明火执仗,跑到官员家里不问事由拖回去拷问,并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即便过去多年后,朱棣的猜忌心依旧很重,他从没有忘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因为锦衣卫得到密报,说建文帝和旧部已经逃至海外。
总的来说,朱棣是一位德智体美劳的全才,能文能武,抛开负面性格不看,他是一位好皇帝。
至少在对待百姓这方面,不次于其父。
但他人格有缺陷,生性多疑且缺乏安全感。
对比老子,还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愧对祖宗。
毕竟他的上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为了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他把自己逼成了工作狂。
治理天下之余,还频繁对外用兵,哪怕这样做会加重老百姓的税负压力也在所不惜。
理论上来说他是个好皇帝,也愿意心系百姓。
虽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会顾忌太多,甚至被百姓所不喜。
但在历史上,五次征讨就足够吹好几辈子了。
这样一位皇帝,谁能扮演的好?
梁栋把圈里岁数差不多的男演员翻了一个遍,一个都没找出来,也许陈导名年轻20岁可以。
但陈导名个人风格太突出,总觉得画不对版。
倒是陈子曦提了个人,让梁栋产生了几分兴趣——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