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取南阳
张武为什么没有让徐庶继续统帅西线的军队呢?主要是因为军权这东西非常敏感,不能长期掌握在某个手里,即使是最信任的人也必须要有防范的措施。这不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也是为了大家都好。
徐庶长期在西线领兵,也是时候回中央任职一段时间了。
临行前,张武令人给守在边疆尚未归降的那些魏国将领传令,魏楚之争说到底也是华夏内部之争,不能因为内战而给外族可趁之机。因此他们既可以选择归降楚国, 也可以选择继续以魏臣自居,还可以选择暂时中立,两不相帮。
只要他们安心守好边疆,不与楚军交战,则楚军亦不会主动向他们进攻,暂时保持目前的势力范围。各郡县的财政收入由他們自己支配,用于文武官员的俸禄和士兵军饷、粮草、兵器的支出。如果某郡某县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边疆的军事防御,则缺口部分由大楚拨付。
此令一出,守在凉州、雍州边疆地区的原魏国将领和太守们都松了一口气,这算是给了他们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些人想顾全自己的名声,不愿意主动归降,但如果楚军坚决要占领凉州、雍州的所有郡县的话,守是守不住的,坚决抵抗的话不但会死伤很多无辜的百姓,也有可能会给那些胡人强盗们可趁之机。
公元219年,张武率步骑主力大军返回襄阳,经过半年的休整后,下令以关羽为统帅,庞统、徐庶为随军参谋长,率张飞、赵云、陈到、马谡、刘磐、关平、廖化、周仓、宗预等将,起二十万大军出樊城进攻宛城, 要夺回南阳郡。
南阳原属荆州, 李傕败亡之后,西凉军阀张济因军中缺粮,自关中引兵进入荆州地界与刘表交战,在攻打穰城的时候中箭而死。张济的侄子张绣接管了部队,在进退维谷之际,接受了刘表的招降,屯兵于宛城,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刘表抵御北方的敌人。
张绣表面是归降了刘表,实际上双方是合作关系。刘表为张绣提供栖身之地和供应粮草,张绣则替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
后来曹操分别于197年、198年和199年三次南征宛城,最终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从而南阳郡这个富庶的战略要地就归属曹操了。
张武掌权荆州之后,也曾想收复南阳,在汉水北岸弄上一块缓冲之地,因为襄阳就在汉水南岸, 曹操的大军很快就能兵临汉水,对襄阳的威胁比较大。但张武没有骑兵, 在平坦的南阳盆地上不是曹军的对手, 因此不得已之下只得坚守樊城。
好在曹操没有水军,当年又急于求成,在水军没有训练好的情况下贸然进攻荆州,被张武在汉水之上坑了两次,损失了二十万精锐大军。随后双方一个屯兵宛城,一个屯兵樊城,一直对峙了十几年。
关羽这个五虎大将之首这么多年来一直镇守樊城,一方面是利用其威名震慑宛城的曹军,另一方面也是隐晦地表达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有关羽在离襄阳很近的樊城手握兵权,刘备在襄阳就是绝对安全的,免得有些人胡思乱想。
现在张武有骑兵了,而且还在关中之战击溃了魏军的骑兵主力,因此再也不怕跟魏军打野战了。
这就相当于在边路打赢了一波团战,顺便拆了对方的二塔,但边路的高地不好上,于是在经济比较占优的情况下,准备在中路进行强推。
从华夏的地形上来看,北伐中原最近的一条路也是出南阳直捣许昌。
宛城和许昌之间的路程不到四百里,且一马平川,骑兵从宛城出发,两日之内便可到达许昌。一旦楚军占据了许昌,那洛阳的曹丕要么赶紧逃亡冀州去,要么就被楚军东西夹击给堵在洛阳走不了。
谷劻
可以说,只要打下宛城夺回南阳,则潼关根本就不需要去打,只需要切断洛阳与东面豫州、徐州、青州的联系,则魏国有可能马上就会土崩瓦解。
曹丕和魏国的一众高层们也知道这个道理,知道宛城的重要性,因此从潼关抽调了十万大军分别增援到宛城、许昌和汝南,这三个地方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可以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曹丕让曹真和曹休守潼关,曹仁又回到汝南守豫州,司马懿、张颌、李典、许褚、夏侯霸等人皆到宛城协助曹洪守城。
经过于禁投降一事之后,曹丕又开始提防这些外姓大将了,连号称最忠于曹氏的外姓第一大将于禁都能投降,还有谁是可靠的呢?
因此魏国的兵权又全部牢牢掌控在宗族大将手中。
宛城的“宛”字,在古代就是“四方高中央低”的意思。春秋初期,楚国在这里建筑了城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宛城对魏国来说非常重要,只要能守住宛城,则中原腹地就是安全的,魏国就还能再支撑上几年,几年之后说不定就有转机。
但有些城池不是你想守就能守住的,比如长安城,如果你不敢出城野战,再高大的城墙在威力巨大的火药面前都跟土墙一样。当年张绣也在宛城多次打败曹军,但最终还是投降了。
楚军攻打宛城比攻打长安还要方便,因为宛城靠近淯水,楚军可以沿河行军,还可以利用淯水来运送粮草、武器。而南阳盆地虽然三面环山,但宛城附近却跟长安一样无险可守。
为了牵制魏军在豫州、徐州、青州的兵力,楚国大将甘宁、丁奉、吕蒙、冯习、文聘、陆逊、蒋钦、朱桓等人汇聚东海海军、南海海军和内河水军十余万,在淮南、广陵和北方沿海等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势。
至219年夏,在付出几万伤亡之后,楚军用火药炸开了宛城的城墙,继而占领了宛城,收复了南阳郡。
魏军又损失了大量士兵,国力进一步衰退,残兵退至许都。
此时的曹丕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到底该坚守洛阳,还是退到邺城去。
坚守洛阳就是表明自己坚决不会放弃中原,表面自己坚决抵抗到底的决心,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一下士气,但也将面临有可能被堵在洛阳的危险。
而退守邺城可以避免受到楚军的兵锋威胁,可以凭借黄河天险暂时挡住楚军的进攻,然后依靠冀州、幽州、并州的人力物力组织反攻。但退守邺城就意味着魏国将放弃豫州、兖州、徐州和青州的地盘,魏国将从正统的中原王朝政权变成一个偏安政权。
徐庶长期在西线领兵,也是时候回中央任职一段时间了。
临行前,张武令人给守在边疆尚未归降的那些魏国将领传令,魏楚之争说到底也是华夏内部之争,不能因为内战而给外族可趁之机。因此他们既可以选择归降楚国, 也可以选择继续以魏臣自居,还可以选择暂时中立,两不相帮。
只要他们安心守好边疆,不与楚军交战,则楚军亦不会主动向他们进攻,暂时保持目前的势力范围。各郡县的财政收入由他們自己支配,用于文武官员的俸禄和士兵军饷、粮草、兵器的支出。如果某郡某县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边疆的军事防御,则缺口部分由大楚拨付。
此令一出,守在凉州、雍州边疆地区的原魏国将领和太守们都松了一口气,这算是给了他们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些人想顾全自己的名声,不愿意主动归降,但如果楚军坚决要占领凉州、雍州的所有郡县的话,守是守不住的,坚决抵抗的话不但会死伤很多无辜的百姓,也有可能会给那些胡人强盗们可趁之机。
公元219年,张武率步骑主力大军返回襄阳,经过半年的休整后,下令以关羽为统帅,庞统、徐庶为随军参谋长,率张飞、赵云、陈到、马谡、刘磐、关平、廖化、周仓、宗预等将,起二十万大军出樊城进攻宛城, 要夺回南阳郡。
南阳原属荆州, 李傕败亡之后,西凉军阀张济因军中缺粮,自关中引兵进入荆州地界与刘表交战,在攻打穰城的时候中箭而死。张济的侄子张绣接管了部队,在进退维谷之际,接受了刘表的招降,屯兵于宛城,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刘表抵御北方的敌人。
张绣表面是归降了刘表,实际上双方是合作关系。刘表为张绣提供栖身之地和供应粮草,张绣则替刘表看守荆州的北大门。
后来曹操分别于197年、198年和199年三次南征宛城,最终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从而南阳郡这个富庶的战略要地就归属曹操了。
张武掌权荆州之后,也曾想收复南阳,在汉水北岸弄上一块缓冲之地,因为襄阳就在汉水南岸, 曹操的大军很快就能兵临汉水,对襄阳的威胁比较大。但张武没有骑兵, 在平坦的南阳盆地上不是曹军的对手, 因此不得已之下只得坚守樊城。
好在曹操没有水军,当年又急于求成,在水军没有训练好的情况下贸然进攻荆州,被张武在汉水之上坑了两次,损失了二十万精锐大军。随后双方一个屯兵宛城,一个屯兵樊城,一直对峙了十几年。
关羽这个五虎大将之首这么多年来一直镇守樊城,一方面是利用其威名震慑宛城的曹军,另一方面也是隐晦地表达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有关羽在离襄阳很近的樊城手握兵权,刘备在襄阳就是绝对安全的,免得有些人胡思乱想。
现在张武有骑兵了,而且还在关中之战击溃了魏军的骑兵主力,因此再也不怕跟魏军打野战了。
这就相当于在边路打赢了一波团战,顺便拆了对方的二塔,但边路的高地不好上,于是在经济比较占优的情况下,准备在中路进行强推。
从华夏的地形上来看,北伐中原最近的一条路也是出南阳直捣许昌。
宛城和许昌之间的路程不到四百里,且一马平川,骑兵从宛城出发,两日之内便可到达许昌。一旦楚军占据了许昌,那洛阳的曹丕要么赶紧逃亡冀州去,要么就被楚军东西夹击给堵在洛阳走不了。
谷劻
可以说,只要打下宛城夺回南阳,则潼关根本就不需要去打,只需要切断洛阳与东面豫州、徐州、青州的联系,则魏国有可能马上就会土崩瓦解。
曹丕和魏国的一众高层们也知道这个道理,知道宛城的重要性,因此从潼关抽调了十万大军分别增援到宛城、许昌和汝南,这三个地方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可以互相支援,互相配合。
曹丕让曹真和曹休守潼关,曹仁又回到汝南守豫州,司马懿、张颌、李典、许褚、夏侯霸等人皆到宛城协助曹洪守城。
经过于禁投降一事之后,曹丕又开始提防这些外姓大将了,连号称最忠于曹氏的外姓第一大将于禁都能投降,还有谁是可靠的呢?
因此魏国的兵权又全部牢牢掌控在宗族大将手中。
宛城的“宛”字,在古代就是“四方高中央低”的意思。春秋初期,楚国在这里建筑了城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宛城对魏国来说非常重要,只要能守住宛城,则中原腹地就是安全的,魏国就还能再支撑上几年,几年之后说不定就有转机。
但有些城池不是你想守就能守住的,比如长安城,如果你不敢出城野战,再高大的城墙在威力巨大的火药面前都跟土墙一样。当年张绣也在宛城多次打败曹军,但最终还是投降了。
楚军攻打宛城比攻打长安还要方便,因为宛城靠近淯水,楚军可以沿河行军,还可以利用淯水来运送粮草、武器。而南阳盆地虽然三面环山,但宛城附近却跟长安一样无险可守。
为了牵制魏军在豫州、徐州、青州的兵力,楚国大将甘宁、丁奉、吕蒙、冯习、文聘、陆逊、蒋钦、朱桓等人汇聚东海海军、南海海军和内河水军十余万,在淮南、广陵和北方沿海等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攻势。
至219年夏,在付出几万伤亡之后,楚军用火药炸开了宛城的城墙,继而占领了宛城,收复了南阳郡。
魏军又损失了大量士兵,国力进一步衰退,残兵退至许都。
此时的曹丕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到底该坚守洛阳,还是退到邺城去。
坚守洛阳就是表明自己坚决不会放弃中原,表面自己坚决抵抗到底的决心,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一下士气,但也将面临有可能被堵在洛阳的危险。
而退守邺城可以避免受到楚军的兵锋威胁,可以凭借黄河天险暂时挡住楚军的进攻,然后依靠冀州、幽州、并州的人力物力组织反攻。但退守邺城就意味着魏国将放弃豫州、兖州、徐州和青州的地盘,魏国将从正统的中原王朝政权变成一个偏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