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大明官制
改制后的大明内阁将不再是一个秘书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而是成为了决策机构,内阁首辅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当然新政之下,内阁的所有决议都要符合新政的标准,任何违反新政标准的决议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杨士奇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这么大尺度的放权,这是多大的信任才能如此放权。
“陛下!恩出于上,决议之权不该放在内阁,而是应该放在陛下手中!”杨士奇起身劝谏道。
“杨师傅,朕知你所想,不过这正是朕之所想,华夏上下五千年可有不灭的王朝?”
“王朝兴衰乃是天道,非凡人能够左右,臣不敢窥测天机!”
朱瞻基心中暗骂杨士奇老滑头,明知道王朝兴衰本就是历史规律,却不愿意说出来,只用这种天人感应的车轱辘话搪塞,偏偏又不能说他说的不对。
“杨师傅!你不敢说,那就朕来说,从来就没有一个不灭的王朝,不灭的是华夏的传承,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始终都是我汉家衣冠。
朕不怕我朱明天下灭亡,而怕我华夏衣冠断绝,那样我朱家子孙才真的是千古罪人朕赋予内阁大权,使得内阁成为大明民政真正的当家人,只要内阁上下一心,将天下治理的物阜民丰,就算是有一天我朱氏子孙做一个傀儡又如何?”朱瞻基的话说的掷地有声。
朱瞻基的话让在场群臣无比动容,谁也没有想到,皇帝推行新政不是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大权旁落。明知如此还是坚持推行,可见皇帝陛下心中装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而不是一家一姓的荣华富贵。
“陛下为大明天下做出如此牺牲,让臣自愧不如,臣此残躯愿为大明添砖加瓦,有臣在一天,大明的最高权力只能是陛下的!”杨士奇起身退出座位跪地叩首,大声承诺。
“杨师傅,不必如此,朕相信只要朕一直爱国为民,天下百姓就不会抛弃于朕,有一天天下抛弃了朱家子孙,就说明我朱家子孙做了对不起天下之事。
朕希望有那么一天的时候,大明百姓能够看在朱家先辈对华夏百姓的功绩份儿上,能够让朱家子孙有一条活路!”
皇帝这话一出,群臣谁都坐不住了,这会儿还坐在位置上,是想承认自己想做乱臣贼子吗?
“陛下!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天下百姓谁不感念太祖之恩德,乱臣贼子想要有非分之想,也要问问天下百姓答不答应!”况钟第一个叩首表达忠心。
况钟已经在房山待了好几年,非常清楚新政下百姓对皇帝的拥护,这个时候若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反对皇帝,会被愤怒的百姓撕碎。
“朕只是有感而发,诸卿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相信众位爱卿的忠心!”众臣对况钟拔了头筹甚感不满,赶紧纷纷附和向皇帝表示忠心,朱瞻基嘴上安抚着众臣的情绪,心中却是冷笑,朕手握重兵,你们就算有异心又能跳多高。
杨士奇岔开话题问道:“陛下!朝廷中枢改制完毕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诸位爱卿!都回自己的位置上,我们是在开会,朕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
在群臣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之后,朱瞻基继续说道:“刚才杨师傅问改制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皇帝将首辅的问题又抛给了群臣,这个时候若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肯定被皇帝认为是无能。
“臣先抛砖引玉,臣以为中枢改制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全力推行新政,争取早日完成新政规划和布局。”临清知州董怀礼官职最低,第一个起身发言。
“臣以为不可,先不说东南地区是朝廷的财税重地,就说西南的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四布政使司,土司势力盘根错节,想要施行新政,必然会与土官发生激烈的冲突,臣认为当徐徐图之!”吏部尚书蹇义反对道。
朱瞻基不置可否,问道:“还有谁有什么不同的意见,都来说一说,对错没有关系,只要言之有物就可供大家参考。”
“臣以为,不管是施行新政还是,做其他什么事情,首先要做的是厘清吏治,理顺朝廷上下的关系,只有上下一心,陛下才能如臂使指!”上海海关大使兼苏松巡抚周忱起身发言。
“陛下!臣觉得周恂如之言优待商榷,吏治一道需要常抓不懈,若是等到吏治澄清再进行新政推行,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况且旧制之下,官吏早已无法适应新政要求,正好借新政推行之际,对旧式官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考核,通过考核者继续为官,通不过考核者或贬官使用,或者削职为民。
如此一来,既厘清了吏治,又推行了新政何乐而不为也!”户部侍郎王佐出言反驳道。
一番话下来让朱瞻基不由对他刮目相看,看来能在史书留名之人没有一个是蠢材,就凭王公弼这番话,不说此人能力如何,最起码的官场嗅觉绝对不差。
接着又有几人发表了观点,大致上都是与吏治新政有关,并无多少新意,朱瞻基将目光看向了户部右侍郎唐三任,感受到皇帝的目光之后,唐三任知道该自己说话了。
“陛下!诸位同僚!不管我们要做什么,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比如一个知县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首辅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所有人都能各司其职,保证做到尽职守责,不做越界之事。
比如知县不能去做收税之事,税务官也不能审判案件,只有权责明确才能责任到人,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
因为中枢改制之后的首要任务不是推行任何新政,而是立法!一部《大明官吏法则》,《法则》会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官员的明确权力与责任,要做到权责分明!”
“好一个权责分明,朕看这个立法就由三法司与内阁共同草拟,形成最终意见之后,报朕批准,任何官员在上任之前都要熟读《大明官吏法则》,知道自己上任之后的职责所在。
朕有一个要求,法律必须文字直白准确,朕看现在流行的白话话本的写作方式就不错,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条文描述清楚清楚,而不是卖弄文采,云山雾罩,让人钻法律的空子。”
“臣等领旨!”三法司的主官与内阁诸臣赶紧起身领旨。
众臣明白,这部法律就是为了给官员套上一个紧箍咒,只要大明政治制度不崩塌,皇帝只要监督官员有没有按照《大明官吏法则》做事就能对官员有效监督。
“说完这些,朕再说一下朕手中的锦衣卫与东厂的安排,新政改制之后,锦衣卫改制为国家安全部,主要负责随大明周边国家的监控,确保其他国家在对大明有非分之想时,大明能够做出及时反应。
东厂改制为内务部,负责大明国内的敌对势力监控与打击,同时对大明官员有监视之权,当然内务部没有抓捕之权,在掌握官员的不法证据之后,便将证据移交都察院,都察院向刑部下达批捕令!
朕知道诸位非常反感锦衣卫与东厂,不过各位扪心自问,若是朝臣都能安守本分,朕用得着花费这么大的精力组建锦衣卫与东厂吗?将锦衣卫与东厂的抓捕审讯之权去除,已经是朕对诸位爱卿的最大尊重!”
群臣很想说撤销锦衣卫与东厂,可是却无人敢说,这些人的屁股底下就没有几个是干净的,真要反对皇帝设置监督他们的机构,皇帝随时都能拿出他们不法的证据。
文官们经历了洪武、永乐两位强势的皇帝,一直都稳稳地压制着他们,好容易等到了仁宗一个愿意和他们合作的皇帝,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便驾鹤西去。
等来了当今登基,刚开始的表现确实让文官们觉得他们的春天来了,可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钻进了当今设置的陷阱中。
皇帝故意将朝政完全交给了内阁代表的文臣,彻底撒手不管,一时间文官们弹冠相庆,认为这是他们取得的重大胜利。
刚开始他们在皇帝的警告下还能保持收敛,可是在经过几轮试探发现皇帝以及皇帝手中的鹰犬并没有做出反应。
文官们开始进入狂欢时刻,士绅官员开始大肆勾结侵占土地,把普通黔首百姓本就不多的土地侵夺完毕,造成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成为了皇帝迁徙开发海外的主力。
文官们狂欢过后才发现,他们能收到的税越来越少,直到连官员的额俸禄都发不出来的时候,才惊觉他们做的有多过分,可是他们却没有了回头路。
在白莲教造反之后,他们竟然拿不出平叛的钱粮,而山东又是他们不得不救之地,因为那里有一家人是文官们的精神象征。
这个时候他们只能求助于皇帝,也是这个时候他们才忽然惊觉,这一切很有可能就是皇帝故意设下的圈套。
可是这个时候,明白已经来不及了,白莲教攻城略地,眼看就要打到曲阜,再不救援圣人子弟可就真的成了反贼的俘虏。
结果还没等朝廷商议出结果,山东那边就传来了衍圣公被反贼活捉,并且写下《讨大明檄文》这一永远无法洗清污点的文字。
若是大明已经病入膏肓,随时都有可能被反贼取代,写了也就写了,就当做是投名状也行。可是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知道大明如今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山东的这点反叛不过是廯疥之疾。
之所以没有平定,那是君臣角力的结果,只要文臣低头认输,皇帝很快就能平定山东。文官们明知道这是皇帝的陷阱,可是他们还是不得不答应皇帝的要求,因为即使不答应他们也无法改变最后的结果。
山东成了皇帝第一个完整控制的省份,利用白莲教反贼,皇帝得以用最小的代价在山东进行了新政的推行,并且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新政经验。
直到杨士奇跟他们摊牌的时候,文官们才知道他们已经大势已去,皇帝利用了他们的贪婪,完成了对他们的绝杀。
这个时候,皇帝已经完成了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无论是军权还是财权都在皇帝手上,只要皇帝愿意,随时都可以切断朝廷的财权。
在官员们认可了情报机构的组建之后,终于到了分好处的时刻,十六个部门就要产生十六位尚书,十六位尚书到底花落谁家,成了官员们最大的期待。
朱瞻基看着众官员期待的眼神,笑道:“诸位都等着急了吧?”
“臣等不急!”
“真不急吗?若是不急要不我们明天再确定内阁成员如何?”
众官员一阵无语,心中吐槽:真不当人子也!
“陛下!今日还是将内阁成员定下来吧,不然诸位大人回家都睡不着觉了!”杨士奇也难得的开了一句玩笑。
朱瞻基哈哈大笑道:“杨师傅说的不错,不能让诸位爱卿晚上睡不着觉。首先确定内阁辅臣的定员与任职年限,内阁定员五人,首辅一人,辅臣四人,宣德九年起大明中枢改制之后的第一届内阁辅臣成员将施行五年轮换制度。
五年任期之后,将进行第一次廷推内阁辅臣,通过得票多少选出下一届的内阁首辅及辅臣。内阁辅臣可以连任两届,第三届不管是否有人支持,都不得再参与内阁辅臣廷推。
这一届是是过渡内阁,我们要求不高,只要能够保证安稳渡过五年之间,大明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就已经算是合格。
下一届内阁辅臣必须有地方官员经历,同时还要有中枢的工作经验,未来的名将起于行伍,宰相起于州部将不是一句空话,大明需要的是能够做事的官员,而不是只会空谈的官员。”
当然新政之下,内阁的所有决议都要符合新政的标准,任何违反新政标准的决议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杨士奇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会这么大尺度的放权,这是多大的信任才能如此放权。
“陛下!恩出于上,决议之权不该放在内阁,而是应该放在陛下手中!”杨士奇起身劝谏道。
“杨师傅,朕知你所想,不过这正是朕之所想,华夏上下五千年可有不灭的王朝?”
“王朝兴衰乃是天道,非凡人能够左右,臣不敢窥测天机!”
朱瞻基心中暗骂杨士奇老滑头,明知道王朝兴衰本就是历史规律,却不愿意说出来,只用这种天人感应的车轱辘话搪塞,偏偏又不能说他说的不对。
“杨师傅!你不敢说,那就朕来说,从来就没有一个不灭的王朝,不灭的是华夏的传承,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始终都是我汉家衣冠。
朕不怕我朱明天下灭亡,而怕我华夏衣冠断绝,那样我朱家子孙才真的是千古罪人朕赋予内阁大权,使得内阁成为大明民政真正的当家人,只要内阁上下一心,将天下治理的物阜民丰,就算是有一天我朱氏子孙做一个傀儡又如何?”朱瞻基的话说的掷地有声。
朱瞻基的话让在场群臣无比动容,谁也没有想到,皇帝推行新政不是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大权旁落。明知如此还是坚持推行,可见皇帝陛下心中装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而不是一家一姓的荣华富贵。
“陛下为大明天下做出如此牺牲,让臣自愧不如,臣此残躯愿为大明添砖加瓦,有臣在一天,大明的最高权力只能是陛下的!”杨士奇起身退出座位跪地叩首,大声承诺。
“杨师傅,不必如此,朕相信只要朕一直爱国为民,天下百姓就不会抛弃于朕,有一天天下抛弃了朱家子孙,就说明我朱家子孙做了对不起天下之事。
朕希望有那么一天的时候,大明百姓能够看在朱家先辈对华夏百姓的功绩份儿上,能够让朱家子孙有一条活路!”
皇帝这话一出,群臣谁都坐不住了,这会儿还坐在位置上,是想承认自己想做乱臣贼子吗?
“陛下!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得国之正无出其右者,天下百姓谁不感念太祖之恩德,乱臣贼子想要有非分之想,也要问问天下百姓答不答应!”况钟第一个叩首表达忠心。
况钟已经在房山待了好几年,非常清楚新政下百姓对皇帝的拥护,这个时候若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反对皇帝,会被愤怒的百姓撕碎。
“朕只是有感而发,诸卿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相信众位爱卿的忠心!”众臣对况钟拔了头筹甚感不满,赶紧纷纷附和向皇帝表示忠心,朱瞻基嘴上安抚着众臣的情绪,心中却是冷笑,朕手握重兵,你们就算有异心又能跳多高。
杨士奇岔开话题问道:“陛下!朝廷中枢改制完毕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诸位爱卿!都回自己的位置上,我们是在开会,朕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
在群臣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之后,朱瞻基继续说道:“刚才杨师傅问改制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皇帝将首辅的问题又抛给了群臣,这个时候若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肯定被皇帝认为是无能。
“臣先抛砖引玉,臣以为中枢改制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全力推行新政,争取早日完成新政规划和布局。”临清知州董怀礼官职最低,第一个起身发言。
“臣以为不可,先不说东南地区是朝廷的财税重地,就说西南的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四布政使司,土司势力盘根错节,想要施行新政,必然会与土官发生激烈的冲突,臣认为当徐徐图之!”吏部尚书蹇义反对道。
朱瞻基不置可否,问道:“还有谁有什么不同的意见,都来说一说,对错没有关系,只要言之有物就可供大家参考。”
“臣以为,不管是施行新政还是,做其他什么事情,首先要做的是厘清吏治,理顺朝廷上下的关系,只有上下一心,陛下才能如臂使指!”上海海关大使兼苏松巡抚周忱起身发言。
“陛下!臣觉得周恂如之言优待商榷,吏治一道需要常抓不懈,若是等到吏治澄清再进行新政推行,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况且旧制之下,官吏早已无法适应新政要求,正好借新政推行之际,对旧式官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考核,通过考核者继续为官,通不过考核者或贬官使用,或者削职为民。
如此一来,既厘清了吏治,又推行了新政何乐而不为也!”户部侍郎王佐出言反驳道。
一番话下来让朱瞻基不由对他刮目相看,看来能在史书留名之人没有一个是蠢材,就凭王公弼这番话,不说此人能力如何,最起码的官场嗅觉绝对不差。
接着又有几人发表了观点,大致上都是与吏治新政有关,并无多少新意,朱瞻基将目光看向了户部右侍郎唐三任,感受到皇帝的目光之后,唐三任知道该自己说话了。
“陛下!诸位同僚!不管我们要做什么,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比如一个知县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首辅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所有人都能各司其职,保证做到尽职守责,不做越界之事。
比如知县不能去做收税之事,税务官也不能审判案件,只有权责明确才能责任到人,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
因为中枢改制之后的首要任务不是推行任何新政,而是立法!一部《大明官吏法则》,《法则》会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官员的明确权力与责任,要做到权责分明!”
“好一个权责分明,朕看这个立法就由三法司与内阁共同草拟,形成最终意见之后,报朕批准,任何官员在上任之前都要熟读《大明官吏法则》,知道自己上任之后的职责所在。
朕有一个要求,法律必须文字直白准确,朕看现在流行的白话话本的写作方式就不错,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条文描述清楚清楚,而不是卖弄文采,云山雾罩,让人钻法律的空子。”
“臣等领旨!”三法司的主官与内阁诸臣赶紧起身领旨。
众臣明白,这部法律就是为了给官员套上一个紧箍咒,只要大明政治制度不崩塌,皇帝只要监督官员有没有按照《大明官吏法则》做事就能对官员有效监督。
“说完这些,朕再说一下朕手中的锦衣卫与东厂的安排,新政改制之后,锦衣卫改制为国家安全部,主要负责随大明周边国家的监控,确保其他国家在对大明有非分之想时,大明能够做出及时反应。
东厂改制为内务部,负责大明国内的敌对势力监控与打击,同时对大明官员有监视之权,当然内务部没有抓捕之权,在掌握官员的不法证据之后,便将证据移交都察院,都察院向刑部下达批捕令!
朕知道诸位非常反感锦衣卫与东厂,不过各位扪心自问,若是朝臣都能安守本分,朕用得着花费这么大的精力组建锦衣卫与东厂吗?将锦衣卫与东厂的抓捕审讯之权去除,已经是朕对诸位爱卿的最大尊重!”
群臣很想说撤销锦衣卫与东厂,可是却无人敢说,这些人的屁股底下就没有几个是干净的,真要反对皇帝设置监督他们的机构,皇帝随时都能拿出他们不法的证据。
文官们经历了洪武、永乐两位强势的皇帝,一直都稳稳地压制着他们,好容易等到了仁宗一个愿意和他们合作的皇帝,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便驾鹤西去。
等来了当今登基,刚开始的表现确实让文官们觉得他们的春天来了,可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钻进了当今设置的陷阱中。
皇帝故意将朝政完全交给了内阁代表的文臣,彻底撒手不管,一时间文官们弹冠相庆,认为这是他们取得的重大胜利。
刚开始他们在皇帝的警告下还能保持收敛,可是在经过几轮试探发现皇帝以及皇帝手中的鹰犬并没有做出反应。
文官们开始进入狂欢时刻,士绅官员开始大肆勾结侵占土地,把普通黔首百姓本就不多的土地侵夺完毕,造成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成为了皇帝迁徙开发海外的主力。
文官们狂欢过后才发现,他们能收到的税越来越少,直到连官员的额俸禄都发不出来的时候,才惊觉他们做的有多过分,可是他们却没有了回头路。
在白莲教造反之后,他们竟然拿不出平叛的钱粮,而山东又是他们不得不救之地,因为那里有一家人是文官们的精神象征。
这个时候他们只能求助于皇帝,也是这个时候他们才忽然惊觉,这一切很有可能就是皇帝故意设下的圈套。
可是这个时候,明白已经来不及了,白莲教攻城略地,眼看就要打到曲阜,再不救援圣人子弟可就真的成了反贼的俘虏。
结果还没等朝廷商议出结果,山东那边就传来了衍圣公被反贼活捉,并且写下《讨大明檄文》这一永远无法洗清污点的文字。
若是大明已经病入膏肓,随时都有可能被反贼取代,写了也就写了,就当做是投名状也行。可是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知道大明如今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山东的这点反叛不过是廯疥之疾。
之所以没有平定,那是君臣角力的结果,只要文臣低头认输,皇帝很快就能平定山东。文官们明知道这是皇帝的陷阱,可是他们还是不得不答应皇帝的要求,因为即使不答应他们也无法改变最后的结果。
山东成了皇帝第一个完整控制的省份,利用白莲教反贼,皇帝得以用最小的代价在山东进行了新政的推行,并且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新政经验。
直到杨士奇跟他们摊牌的时候,文官们才知道他们已经大势已去,皇帝利用了他们的贪婪,完成了对他们的绝杀。
这个时候,皇帝已经完成了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无论是军权还是财权都在皇帝手上,只要皇帝愿意,随时都可以切断朝廷的财权。
在官员们认可了情报机构的组建之后,终于到了分好处的时刻,十六个部门就要产生十六位尚书,十六位尚书到底花落谁家,成了官员们最大的期待。
朱瞻基看着众官员期待的眼神,笑道:“诸位都等着急了吧?”
“臣等不急!”
“真不急吗?若是不急要不我们明天再确定内阁成员如何?”
众官员一阵无语,心中吐槽:真不当人子也!
“陛下!今日还是将内阁成员定下来吧,不然诸位大人回家都睡不着觉了!”杨士奇也难得的开了一句玩笑。
朱瞻基哈哈大笑道:“杨师傅说的不错,不能让诸位爱卿晚上睡不着觉。首先确定内阁辅臣的定员与任职年限,内阁定员五人,首辅一人,辅臣四人,宣德九年起大明中枢改制之后的第一届内阁辅臣成员将施行五年轮换制度。
五年任期之后,将进行第一次廷推内阁辅臣,通过得票多少选出下一届的内阁首辅及辅臣。内阁辅臣可以连任两届,第三届不管是否有人支持,都不得再参与内阁辅臣廷推。
这一届是是过渡内阁,我们要求不高,只要能够保证安稳渡过五年之间,大明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就已经算是合格。
下一届内阁辅臣必须有地方官员经历,同时还要有中枢的工作经验,未来的名将起于行伍,宰相起于州部将不是一句空话,大明需要的是能够做事的官员,而不是只会空谈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