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让有些人难受的变化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熙熙囔囔之中,贞观二年的春闱就来临了。
  之前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渭水新城了。
  但是伴随着春闱的接近,关于科举的讨论,也变得多了起来。
  贞观二年的科举,更后世大家了解的还是挺不一样的。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成熟,但是也有一些是明清时期不具备的有点。
  就比如科举的科目,种类就非常繁多。
  除了传统的明经科和进士科,其他七七八八的秀才科、明算、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科目。
  这全面程度,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公务员考试都是比不上的。
  当然了,科目虽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很多科目不受重视不说,也不是每年都考。
  在后世,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唐朝的时候,会有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作诞生?
  更早之前几之后的朝代,全部加起来都没有唐朝一个朝代多。
  难道华夏几千年的天才们,都是诞生在唐朝吗?
  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大唐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就知道答案了。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这个考试内容,其实也是最容易作弊的。
  因为没有胡名,又没有标准答案。
  人家说你行,你就行。
  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后来两种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试的科目有所变化变化。
  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帖经、墨义。
  诗赋是什么,应该不需要解释,大家都知道了。
  而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说白了,就是后世的填空题,大家其实也是非常熟悉的,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而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趣÷阁试,本质上其实也是差不多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所以难度其实不是非常的高。
  但是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才可以。
  结果就是进士科很难高中,明经科相对容易很多。
  这也就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偏偏朝中大佬们,最重视的就是进士科。
  这么一来,但凡是有才华的人,肯定都去研究如何作诗了。
  大唐会有这么多的佳作流传下来,这应该是最关键的原因了。
  可是,就在大家为了明经科和进士科努力的时候,朝廷却是突然公布了一个新的政策。
  所有春闱的考卷,都需要胡名。
  并且为了避免通过趣÷阁迹等一些其他特殊的标记作弊,胡名之后还要由专门的书吏进行誊抄之后才开始阅卷。
  这么一来,那些已经提前走好了门路,就等着高中的人,立马就慌了。
  “杨兄,朝廷怎么突然搞出了胡名这个做法?这岂不是跟我等过不去?”
  雅怡阁中,杜荷很是郁闷的跟杨豫之坐在一起喝酒。
  作为杜家的次子,杜荷不像是自己的大哥,哪怕是躺平了,也能有国公之位继承。
  虽然他什么都不做,李世民看在杜如晦的面子上,肯定也是会给杜荷做官的机会的。
  但是那样毕竟不是很完美。
  所以杜荷也是做了一番努力,想要参加今年的明经科,顺利的考个明经科的进士回来。
  这么一来,自己的路就变宽了。
  当然,进士科他是没有胆子参加的,自己有几斤几两,他还是很清楚的。
  “哎,我也是昨天才知道,这个消息太过突然了。
  我旁敲侧击的跟我阿耶打听了一番,他也好像很迷糊的样子。
  我估计是不是陛下自己想出来的?”
  杨豫之作为杨师道的儿子,消息来源一点也不会比杜荷差。
  但是李世民不告诉大家的话,根本就没有谁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下子麻烦了,过几天就要开始考试了,我就是现在不吃不喝的去背诵经文,也没有什么用处啊。”
  杜荷很是郁闷的喝了一杯酒。
  一般来说,临近春闱的几天,长安城中各个酒肆的生意反倒是会变好。
  有不少士子准备了很长时间,觉得最后几天要好好的放松一下。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准备等到考完之后再一起疯狂的。
  那时候,是平康坊生意最好的时机。
  就跟后世高考之后是许多小旅馆生意火爆的时候一样。
  “陛下的这个提议,我们就是想要反驳都找不到理由。
  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给他提出的这个建议,实在是太恶心人了。”
  杨豫之觉得今年自己肯定是没有希望了。
  本来他在杨家也算是有一点点才子的名气,还想着趁着年少,在科举上做出一点成绩出来。
  到时候依靠弘农杨氏的背景,再加上科举上的成绩,就可以很舒服的开始自己的官场生活。
  谁知道这么突然的就冒出了一个幺蛾子。
  “是啊,胡名就是为了避免作弊,这个意思是非常清晰明了的。
  哪怕是我们去找御史台的御史,也没有谁会傻傻的提出来反对。
  谁要是对陛下的这个改革有意见,谁就是曾经或者准备做不法之事。
  这种东西,哪怕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如果摆在了台面上,那就完全没有办法说下去了。”
  杜荷虽然不是很聪明,但是这么基本的东西,他还是能够看清楚的。
  如今的他,已经不能指望依靠关系获得好成绩了。
  但是不依靠关系的话,他连四书五经都背不下来,怎么可能有信心比得上那些天天苦读书的寒门士子?
  到时候终究还是得走上拼爹的路啊。
  “算了,没有机会就没有机会吧。反正对于我们来说,哪怕是不参加科举,到时候肯定也能通过恩荫入朝为官。
  顶多就是到时候让那些进士科出生的朝臣,背地里讽刺一把咯。”
  杨豫之倒是看得比较开,不中就不中吧。
  “也只能是这样了,好在科举现在在大唐的影响力还不算特别大,朝中大部分的朝臣,都不是科举出身,这要是以后的风向变了,可就有所不同了。”
  杜荷隐约之间有点担心,不过却也什么都不做不了。
  这种感觉,让人很难受。
  难怪会有“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说法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