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 分析
“但这些都只是你的猜测而已。”贞德听完了梁恩对于现在情况的一系列分析之后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然后说道。
“虽然你的猜测非常的合理。但是你以前给我说过历史学家在这方面要学会怀疑一切,从这点来说,我觉得现在这些证据还有些不够。”
“很好,学会怀疑往往是找到一些新的发现的开始。”看着贞德提出的问题,梁恩满意的点了点头,对于贞德现在的进步, 他觉得很开心。
“既然你觉得现在的证据并不能直接指向事情的真相,那么现在能说说你觉得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还需要什么证据才能证明我刚说的那些分析?”
“我认为现在关键的证据是对方在华夏的活动轨迹,毕竟那门被称作晋造150毫米火炮的重型火炮根据记载来看只生产过两门,所以很难判断出设计者的具体情况。”
被梁恩提问之后,贞德先是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看着他的眼睛说到,可能因为之前认真思考过的原因,所以除了开始的时候因为紧张有些磕绊以外后边越说越顺。
“你知道, 如果仅仅只是一两门炮的话,完全可以通过类似于现在顶级车辆那样纯手工打造方式生产,但是这是无法判断出对方究竟是有组织的还是简单按照图纸操作。”
“但是一旦有好几种同样类型的火炮出现的话,那就代表对方一定是一个有组织的设计团体,因为单凭散兵游勇是做不到连续设计新的火炮的。”
贞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年的华夏大量来自国外的工程师。这些人中有不小的一部分有官方背景,但是还是有那种孤身来华夏的冒险家。
不过如果考虑到火炮复杂的设计与制作工艺,单打独斗的设计师也顶多能够做到对于原有武器的一种模仿而已,基本上不可能做出大规模的改动。
所以只要能够从当时晋省的火炮中找到一些和这门150mm榴弹炮类似存在的话,那么就的确能够证明瑞士方面的设计团队在当时的晋阳兵工厂负责设计。
但是想要完成这项工作靠梁恩他们肯定不行,必须要得到华夏方面的支持才可以,好在梁恩之前在华夏的人脉让他想要完成这个工作并不困难。
尤其是在表达自己的疑惑之后,那位华夏的博物馆馆长反响也很积极,毕竟他作为馆长对博物馆里的那些展品有一部分搞不清来历觉得有些遗憾。
所以在梁恩提出这方面的意见之后,他立刻把自己搜罗到的资料全部通过网络传送给梁恩,帮助梁恩解决自己现在面对的这个问题。
得到了这些资料之后梁恩很快就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因为这些资料非常详尽的缘故,所以梁恩从快从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内容。
按照资料上的说法, 抗战爆发前和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第二阶段的战略相持期间, 这位晋省军阀阎老西虽然嘴上说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但实际很长一段时间里和日寇暗中多有勾结。
所以晋省军工产业也同样受到日本的影响甚至是掌控,比如说晋军装备的步枪就是仿造日本三八大盖的晋造六五步枪。
火炮方面,抗战前晋阳兵工厂制造数量最多的火炮也是晋十三式和晋十七式75mm山炮,就是日本大正六年式和四一式75mm山炮的仿制型。
但是有规则就有例外,从资料上来看,除了这些仿造的日本火炮以外,抗战爆发前夜的一段时间里,晋阳兵工厂有一对非常具有欧洲风格的火炮型号。
这两款火炮一个是晋造105mm重型山炮,而另一個则是88mm野战炮,虽然因为长期战乱导致华夏方面有关这两款火炮的设计和生产资料已基本丧失。
不过和之前那一门150mm榴弹炮不同,这两门火炮至少有自己的编号——晋十六式105mm重山炮与晋十八式88mm野炮。
好在虽然设计制造方面的资料遗失,但是这些火炮留下了大量的实物,所以很多东西能够通过火炮本身分析起来。
比如说这两门火炮都有浓厚的欧洲风情,像是晋十六式105mm重山炮采取了横楔式炮闩,套管自紧式身管技术,单腿大梁,可部分折叠的火炮炮盾等。
至于88mm野战炮除了设计风格类似晋十六式105mm重山炮,同时二者部分零件通用以外, 这种口径的野战炮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欧洲风格。
这是因为一战结束之后,不少欧洲国家认为原有75~76mm的火炮威力不足,而100mm以上的火炮实在太重,机动有些困难。
这种思想指导下,欧洲很多国家都推出了口径80mm以上100mm以下的中间口径野战火炮来满足这一需求。
但是最后造出来才发现这些火炮明显超重,机动的难度并不比那些100mm以上的火炮简单到哪去,但是威力却大大不足。
嗯。所以历史上除了英国的25磅炮和苏联D44,85mm加农炮以外大部分都只是小批量生产而已,大批量生产的这两款火炮也大部分被当做反坦克火炮,而不是野战炮使用。
所以晋造88mm火炮很明显就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个产物,也体现了那个设计团体对浓厚的欧洲背景。
除此之外,另一个能体现这些火炮背景的是这些火炮在资料上号称能用六匹马挽曳,但以当时华夏马匹水平根本做不到,因此设计的时候就是按照欧洲重挽马设计的。
这自然会给火炮的使用带去一些问题,毕竟马匹一旦超过六匹就不可能通过叠加马匹数量来增加牵引力了。
好在设计师也注意到了这些事情,所以这些火炮很多都能够拆开后运输,为宝贵的火力带去足够的机动性。
必须要说设计师的设计很成功,相比较下当时秃子的军队这方面整体就几乎没有考虑,所以哪怕在平原地带也丢弃了几乎所有的sHF—18重型榴弹炮。
但作为对比组败的更狼狈的晋绥军却在沟壑纵横的晋省保住了他们的150mm榴弹炮和105mm重山炮。
和地形平坦基础完善的西欧相比,旧华夏的基础建设无限趋近于零,尤其是在地形崎岖的晋省,对于炮兵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把火炮运到发射阵地上而不是战斗本身。
即便是马政很早就实现近现代化,汽车工业初具规模。同时还针对华夏情况进行专业设计的日本鬼子也不得不经常需要代马输卒,也就是用人来代替牲口,让日军或者伪军人力搬运。
而当时的晋绥军无论是马政还是车辆都堪称一塌糊涂,加上当时华夏石油产量很低,整个华北地区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燃料供给,这种情况下仅有的动力就是人力。
资料看到这里后梁恩轻叹了一声,从这也能看出当年华夏的不易。
“虽然你的猜测非常的合理。但是你以前给我说过历史学家在这方面要学会怀疑一切,从这点来说,我觉得现在这些证据还有些不够。”
“很好,学会怀疑往往是找到一些新的发现的开始。”看着贞德提出的问题,梁恩满意的点了点头,对于贞德现在的进步, 他觉得很开心。
“既然你觉得现在的证据并不能直接指向事情的真相,那么现在能说说你觉得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还需要什么证据才能证明我刚说的那些分析?”
“我认为现在关键的证据是对方在华夏的活动轨迹,毕竟那门被称作晋造150毫米火炮的重型火炮根据记载来看只生产过两门,所以很难判断出设计者的具体情况。”
被梁恩提问之后,贞德先是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看着他的眼睛说到,可能因为之前认真思考过的原因,所以除了开始的时候因为紧张有些磕绊以外后边越说越顺。
“你知道, 如果仅仅只是一两门炮的话,完全可以通过类似于现在顶级车辆那样纯手工打造方式生产,但是这是无法判断出对方究竟是有组织的还是简单按照图纸操作。”
“但是一旦有好几种同样类型的火炮出现的话,那就代表对方一定是一个有组织的设计团体,因为单凭散兵游勇是做不到连续设计新的火炮的。”
贞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年的华夏大量来自国外的工程师。这些人中有不小的一部分有官方背景,但是还是有那种孤身来华夏的冒险家。
不过如果考虑到火炮复杂的设计与制作工艺,单打独斗的设计师也顶多能够做到对于原有武器的一种模仿而已,基本上不可能做出大规模的改动。
所以只要能够从当时晋省的火炮中找到一些和这门150mm榴弹炮类似存在的话,那么就的确能够证明瑞士方面的设计团队在当时的晋阳兵工厂负责设计。
但是想要完成这项工作靠梁恩他们肯定不行,必须要得到华夏方面的支持才可以,好在梁恩之前在华夏的人脉让他想要完成这个工作并不困难。
尤其是在表达自己的疑惑之后,那位华夏的博物馆馆长反响也很积极,毕竟他作为馆长对博物馆里的那些展品有一部分搞不清来历觉得有些遗憾。
所以在梁恩提出这方面的意见之后,他立刻把自己搜罗到的资料全部通过网络传送给梁恩,帮助梁恩解决自己现在面对的这个问题。
得到了这些资料之后梁恩很快就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因为这些资料非常详尽的缘故,所以梁恩从快从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内容。
按照资料上的说法, 抗战爆发前和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第二阶段的战略相持期间, 这位晋省军阀阎老西虽然嘴上说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但实际很长一段时间里和日寇暗中多有勾结。
所以晋省军工产业也同样受到日本的影响甚至是掌控,比如说晋军装备的步枪就是仿造日本三八大盖的晋造六五步枪。
火炮方面,抗战前晋阳兵工厂制造数量最多的火炮也是晋十三式和晋十七式75mm山炮,就是日本大正六年式和四一式75mm山炮的仿制型。
但是有规则就有例外,从资料上来看,除了这些仿造的日本火炮以外,抗战爆发前夜的一段时间里,晋阳兵工厂有一对非常具有欧洲风格的火炮型号。
这两款火炮一个是晋造105mm重型山炮,而另一個则是88mm野战炮,虽然因为长期战乱导致华夏方面有关这两款火炮的设计和生产资料已基本丧失。
不过和之前那一门150mm榴弹炮不同,这两门火炮至少有自己的编号——晋十六式105mm重山炮与晋十八式88mm野炮。
好在虽然设计制造方面的资料遗失,但是这些火炮留下了大量的实物,所以很多东西能够通过火炮本身分析起来。
比如说这两门火炮都有浓厚的欧洲风情,像是晋十六式105mm重山炮采取了横楔式炮闩,套管自紧式身管技术,单腿大梁,可部分折叠的火炮炮盾等。
至于88mm野战炮除了设计风格类似晋十六式105mm重山炮,同时二者部分零件通用以外, 这种口径的野战炮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欧洲风格。
这是因为一战结束之后,不少欧洲国家认为原有75~76mm的火炮威力不足,而100mm以上的火炮实在太重,机动有些困难。
这种思想指导下,欧洲很多国家都推出了口径80mm以上100mm以下的中间口径野战火炮来满足这一需求。
但是最后造出来才发现这些火炮明显超重,机动的难度并不比那些100mm以上的火炮简单到哪去,但是威力却大大不足。
嗯。所以历史上除了英国的25磅炮和苏联D44,85mm加农炮以外大部分都只是小批量生产而已,大批量生产的这两款火炮也大部分被当做反坦克火炮,而不是野战炮使用。
所以晋造88mm火炮很明显就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个产物,也体现了那个设计团体对浓厚的欧洲背景。
除此之外,另一个能体现这些火炮背景的是这些火炮在资料上号称能用六匹马挽曳,但以当时华夏马匹水平根本做不到,因此设计的时候就是按照欧洲重挽马设计的。
这自然会给火炮的使用带去一些问题,毕竟马匹一旦超过六匹就不可能通过叠加马匹数量来增加牵引力了。
好在设计师也注意到了这些事情,所以这些火炮很多都能够拆开后运输,为宝贵的火力带去足够的机动性。
必须要说设计师的设计很成功,相比较下当时秃子的军队这方面整体就几乎没有考虑,所以哪怕在平原地带也丢弃了几乎所有的sHF—18重型榴弹炮。
但作为对比组败的更狼狈的晋绥军却在沟壑纵横的晋省保住了他们的150mm榴弹炮和105mm重山炮。
和地形平坦基础完善的西欧相比,旧华夏的基础建设无限趋近于零,尤其是在地形崎岖的晋省,对于炮兵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把火炮运到发射阵地上而不是战斗本身。
即便是马政很早就实现近现代化,汽车工业初具规模。同时还针对华夏情况进行专业设计的日本鬼子也不得不经常需要代马输卒,也就是用人来代替牲口,让日军或者伪军人力搬运。
而当时的晋绥军无论是马政还是车辆都堪称一塌糊涂,加上当时华夏石油产量很低,整个华北地区都不可能有足够的燃料供给,这种情况下仅有的动力就是人力。
资料看到这里后梁恩轻叹了一声,从这也能看出当年华夏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