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〇章 无烟火药
在后世的历史上,这次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人才开始反思线列步兵的不足。
在创新这方面,沙俄在欧洲列强的圈子里总是后知后觉。
英法军队此时派往中东的军队已经大部分装备使用米涅弹的线膛枪。
所以在英法跟俄国人对战的时候大量使用散兵突出消耗俄国人的线列。
这让俄国人吃尽了苦头。也让强大的俄国陆军最终走向失败。
穆拉维约夫此时还不知道俄国人在中东地区吃的亏,他马上就要在远东碰到比散兵更加先进的战法。
科技改变生活,同样的,科技也改变战争。
金属冶炼、铸造、机床等技术的发展,让后膛枪的大量装备成为可能。
正是后膛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从冷兵器时代就存在步兵阵列。
从此之后,步兵的阵列的作用只是用来培养士兵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而不再有什么实战意义。
此时,在遥远的南方,正准备跑去江西避暑的董书恒被一封电报叫到了大丰。
一般的事情自然不会需要总统亲自跑一趟。
不过这件事情是董书恒特意交代过的。一旦成功之后,必须马上通知他。
是什么事情呢?
应该说是一样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改变了近代战争模式的另一件神器——无烟火药。是它真正巩固了后膛枪的地位,并让后膛枪的家族发展壮大,延伸出了机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前面已经说过,舍恩拜先生进入了淮海军的火药实验室,继续他的无烟火药实验。
在董书恒的提示下,他最终发现了消化纤维的稳定剂。
这一消息确实让董书恒喜出望外。因为无烟火药的出现,意味着他终于有了适合后膛枪使用的子弹。
淮海军手中的步枪的稳定性、耐用性将更加持久。
英法现在依然还在使用前膛枪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无法设计、制造出后膛枪,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火药上。
黑火药的残渣让后膛枪的故障率高的令人发指。所以淮海军在长时间作战的时候,会出现后期乏力的情况,因为士兵们不得不对枪支进行清理。
当董书恒到达大丰的火药实验室的时候,终于又见到了许久未见的舍恩拜。
相比于前一次相见,舍恩拜先生的头发和胡子又长了一大截。整个人也显得有些憔悴。
这让董书恒对研究所所长及后勤人员一阵批评。这么宝贝的科学家怎么能不好好伺候着呢!
倒是舍恩拜出来帮助这些行政后勤人员打圆场,这些人都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实验辅助人员。
舍恩拜到了这里以后虽然只是一个研究员,但是这里的所有人几乎都围着他转。这让他的实验效率前所未有地高。
许多简单的实验都由助手帮他代劳,让他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在这里他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研究体验。仿佛自己是一个研究领域的贵族,对,就是贵族的那种感觉。
舍恩拜向董书恒演示了加入稳定剂的无烟火药,这种火药呈现胶状。
因为是将消化纤维加入酒精中,又添加了别的稳定剂,所以才呈现出这个样子。
舍恩拜介绍,这中状态下的消化纤维可以压实切割成不同的形状,正好适合做发射药。
董书恒当场表示会给舍恩拜先生一趣÷阁巨额的奖金,承诺如果将来为这种火药申请专利的时候也会写上他们名字。
赚钱才是舍恩拜来到中国初衷,在这方面,董书恒是不会吝啬的。
不过令董书恒意外的是舍恩拜很隐晦地提出想回欧洲。他可能是想念家人了。
董书恒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他早在舍恩拜到中国后已经派人去欧洲了,相信等到年底舍恩拜就能见到他的家人了,不过是在中国。
为了稳住舍恩拜,董书恒一方面让他参加硝化纤维在子弹、炮弹上实用的实验。
另外还有现在的雷汞底火是否适合激发无烟火药,都需要实验验证。
另一方面,董书恒又提出了一个衍生的课题给舍恩拜先生——那就是其他的有机物能否进行硝化实验,比如说甘油。
硝化纤维只适合做发射药,大名鼎鼎的tnt才是董书恒心中理想的炸药。
甘油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一种有机物。有机化学的概念早点十九世纪初就提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化学领域的巨大课题。
董书恒鼓励舍恩拜先生能够关注有机化学。并指出有机化学的领域以后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要说以前对于这些外行人提供的建议,舍恩拜是不会理睬的,但是董书恒的建议已经让他取得了一次成功,所以他分外地重视。
有了新的课题,舍恩拜也不提回欧洲的事情了。毕竟他的合同也还没有到期。
无烟火药能否用来做发射药,要如何用?子弹采用多大的口径,使用多少的装药量,这都需要大量的实验。
并不是无烟火药一研制出来就能转化为战斗力了。
至少接下来的半年,董书恒还得继续用黑火药。
在火药如何投入实践应用这方面,董书恒给不了什么建议。只能通过这些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来慢慢验证。
回到远东的战场上,双方的士兵们还在使用黑火药互相厮杀。
黑火药的威力虽然只有无烟火药的三分之一,但是此时炮弹在俄军阵列中爆炸,依然给登岸的俄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穆拉维约夫不知道为什么英法会将榴弹这种先进的装备都卖给这些清国人。
但是现在他不得不让步兵停止列阵,直接用散兵线向着淮海军火炮阵地的方向冲去。
这意味着俄军将承受巨大的伤亡。在冲到敌人的阵地之前,他们没有什么还击的手段。
“乌拉!”冲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奔跑起来的俄军受到爆炸的伤害要小的多。
装着黑火药的炸弹威力毕竟有限。林威的手下只有一个半炮团(分出了一部分给王啸带到伯力),而且所有的迫击炮现在都没有开火,林威准备留着他们掩护步兵转移。
这样的火力还不能完全封锁住俄国人的冲锋。
冲锋的俄军渐渐逼进了淮海军的火炮阵地。
这个时候一直躲在战壕里的步兵们终于发动了。
冲锋的俄军只见到前方的小土堆后突然射出了一道火线,然后就是缓缓飘起的硝烟。
仿佛形成了一堵灰白色的墙,慢慢长高,然后随着一阵风渐渐消散。
紧接着又飘起一阵同样的硝烟,如此周而复始。
子弹从火线处喷射而出,沿着固定的线路向前飞行,撕破一切挡在面前的东西,直到动能耗尽钻进泥土,或者被人的骨肉卡住。
在敌我双方的视野中,冲锋的俄军从前往后一层层地倒下。
穆拉维约夫赶紧命令船上的火炮开炮还击,这些炮艇上的火炮的射程虽然比不上淮海军的火炮,但是却能够打击到淮海军的步兵阵地。
淮海军的阵地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的炮击,战壕中挖出的土方正好在阵地的的前方垒起了一道斜坡。
这样的斜坡能够有效地吸收实心炮弹的动能。
但是俄军炮弹激起的土屑还是影响了淮海军士兵的射击效率。
激战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俄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冲上来。
他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命令部队放弃第一道防线吧!”后方的一个指挥所内,林威拿着望远镜观察这战场上的情形。
这些俄国正规军的战斗显然更有章法,他们每次冲上来的士兵都不会太多,却又让淮海军不得不使用全部的火力打击。
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必须要对各种武器装备有一定的了解。
穆拉维约夫没有想到对方使用的是后膛枪,只有这种枪可以让士兵采用卧姿射击。不过这种枪在欧洲还没有流行开来。
他知道这种枪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容易出故障,每使用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清理。而且,其清理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前膛枪。
感觉到战场上的火力明显弱了一些,穆拉维约夫对身边的传令兵说道:“命令西伯利亚师的第一团上,这次一定要冲破敌人的防线,破坏掉敌人的火炮阵地。”
西伯利亚师是穆拉维约夫手中的步兵精锐。
随着一声令下,一对衣着整齐的步兵冲了上去。
他们已经给步枪装好了子弹,套上了刺刀,斜举在身前,踩着稳重的步伐向前跑去,步子由慢到快,非常有节奏。
原来,之前冲锋的大部分都是武装民兵,穆拉维约夫还没有傻到用自己的精锐去搞试探性进攻。
此时火炮阵地已经停止了射击,从岸边看不到淮海军的火炮阵地。
也不知是不是淮海军的火炮温度过高,需要冷却。
反正对方的火炮停了对俄军是件好事情。
前进的步兵再次加快了速度。
正在登陆的军队也在抓紧这难得的空隙,转移到岸上。
500米……400米……
正在俄国人觉得这次一定能够打穿清国人的阵地之时。
一种更加低沉的炮声响起。天空中,炮弹画着弯曲的抛物线落在了阵地前方400米的位置,正好砸在俄国人冲锋的人群中。
按道理,这个距离已经是普通火炮的死角了,所以这一通打击让冲锋的俄国人莫名其妙。
“这是什么炮?难道清国人在使用投石机抛射榴弹。”穆拉维约夫自言自语道。
历史上最早的榴弹,也就是爆破弹是使用投石机抛射的,所以弹道是一条抛物线。
穆拉维约夫自然不知道,淮海军之所以大规模使用榴弹,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后膛炮,改造了炮弹的结构,并且有稳定的触发装置。
当然,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这有如何呢?董书恒相信用金钱和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那种仅仅是激发人的战斗技巧、战斗本能的军队,终究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因为人力终有穷尽之时!
在创新这方面,沙俄在欧洲列强的圈子里总是后知后觉。
英法军队此时派往中东的军队已经大部分装备使用米涅弹的线膛枪。
所以在英法跟俄国人对战的时候大量使用散兵突出消耗俄国人的线列。
这让俄国人吃尽了苦头。也让强大的俄国陆军最终走向失败。
穆拉维约夫此时还不知道俄国人在中东地区吃的亏,他马上就要在远东碰到比散兵更加先进的战法。
科技改变生活,同样的,科技也改变战争。
金属冶炼、铸造、机床等技术的发展,让后膛枪的大量装备成为可能。
正是后膛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从冷兵器时代就存在步兵阵列。
从此之后,步兵的阵列的作用只是用来培养士兵们的组织性、纪律性,而不再有什么实战意义。
此时,在遥远的南方,正准备跑去江西避暑的董书恒被一封电报叫到了大丰。
一般的事情自然不会需要总统亲自跑一趟。
不过这件事情是董书恒特意交代过的。一旦成功之后,必须马上通知他。
是什么事情呢?
应该说是一样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改变了近代战争模式的另一件神器——无烟火药。是它真正巩固了后膛枪的地位,并让后膛枪的家族发展壮大,延伸出了机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前面已经说过,舍恩拜先生进入了淮海军的火药实验室,继续他的无烟火药实验。
在董书恒的提示下,他最终发现了消化纤维的稳定剂。
这一消息确实让董书恒喜出望外。因为无烟火药的出现,意味着他终于有了适合后膛枪使用的子弹。
淮海军手中的步枪的稳定性、耐用性将更加持久。
英法现在依然还在使用前膛枪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无法设计、制造出后膛枪,根本的原因还是在火药上。
黑火药的残渣让后膛枪的故障率高的令人发指。所以淮海军在长时间作战的时候,会出现后期乏力的情况,因为士兵们不得不对枪支进行清理。
当董书恒到达大丰的火药实验室的时候,终于又见到了许久未见的舍恩拜。
相比于前一次相见,舍恩拜先生的头发和胡子又长了一大截。整个人也显得有些憔悴。
这让董书恒对研究所所长及后勤人员一阵批评。这么宝贝的科学家怎么能不好好伺候着呢!
倒是舍恩拜出来帮助这些行政后勤人员打圆场,这些人都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实验辅助人员。
舍恩拜到了这里以后虽然只是一个研究员,但是这里的所有人几乎都围着他转。这让他的实验效率前所未有地高。
许多简单的实验都由助手帮他代劳,让他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在这里他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研究体验。仿佛自己是一个研究领域的贵族,对,就是贵族的那种感觉。
舍恩拜向董书恒演示了加入稳定剂的无烟火药,这种火药呈现胶状。
因为是将消化纤维加入酒精中,又添加了别的稳定剂,所以才呈现出这个样子。
舍恩拜介绍,这中状态下的消化纤维可以压实切割成不同的形状,正好适合做发射药。
董书恒当场表示会给舍恩拜先生一趣÷阁巨额的奖金,承诺如果将来为这种火药申请专利的时候也会写上他们名字。
赚钱才是舍恩拜来到中国初衷,在这方面,董书恒是不会吝啬的。
不过令董书恒意外的是舍恩拜很隐晦地提出想回欧洲。他可能是想念家人了。
董书恒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他早在舍恩拜到中国后已经派人去欧洲了,相信等到年底舍恩拜就能见到他的家人了,不过是在中国。
为了稳住舍恩拜,董书恒一方面让他参加硝化纤维在子弹、炮弹上实用的实验。
另外还有现在的雷汞底火是否适合激发无烟火药,都需要实验验证。
另一方面,董书恒又提出了一个衍生的课题给舍恩拜先生——那就是其他的有机物能否进行硝化实验,比如说甘油。
硝化纤维只适合做发射药,大名鼎鼎的tnt才是董书恒心中理想的炸药。
甘油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一种有机物。有机化学的概念早点十九世纪初就提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化学领域的巨大课题。
董书恒鼓励舍恩拜先生能够关注有机化学。并指出有机化学的领域以后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要说以前对于这些外行人提供的建议,舍恩拜是不会理睬的,但是董书恒的建议已经让他取得了一次成功,所以他分外地重视。
有了新的课题,舍恩拜也不提回欧洲的事情了。毕竟他的合同也还没有到期。
无烟火药能否用来做发射药,要如何用?子弹采用多大的口径,使用多少的装药量,这都需要大量的实验。
并不是无烟火药一研制出来就能转化为战斗力了。
至少接下来的半年,董书恒还得继续用黑火药。
在火药如何投入实践应用这方面,董书恒给不了什么建议。只能通过这些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来慢慢验证。
回到远东的战场上,双方的士兵们还在使用黑火药互相厮杀。
黑火药的威力虽然只有无烟火药的三分之一,但是此时炮弹在俄军阵列中爆炸,依然给登岸的俄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穆拉维约夫不知道为什么英法会将榴弹这种先进的装备都卖给这些清国人。
但是现在他不得不让步兵停止列阵,直接用散兵线向着淮海军火炮阵地的方向冲去。
这意味着俄军将承受巨大的伤亡。在冲到敌人的阵地之前,他们没有什么还击的手段。
“乌拉!”冲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奔跑起来的俄军受到爆炸的伤害要小的多。
装着黑火药的炸弹威力毕竟有限。林威的手下只有一个半炮团(分出了一部分给王啸带到伯力),而且所有的迫击炮现在都没有开火,林威准备留着他们掩护步兵转移。
这样的火力还不能完全封锁住俄国人的冲锋。
冲锋的俄军渐渐逼进了淮海军的火炮阵地。
这个时候一直躲在战壕里的步兵们终于发动了。
冲锋的俄军只见到前方的小土堆后突然射出了一道火线,然后就是缓缓飘起的硝烟。
仿佛形成了一堵灰白色的墙,慢慢长高,然后随着一阵风渐渐消散。
紧接着又飘起一阵同样的硝烟,如此周而复始。
子弹从火线处喷射而出,沿着固定的线路向前飞行,撕破一切挡在面前的东西,直到动能耗尽钻进泥土,或者被人的骨肉卡住。
在敌我双方的视野中,冲锋的俄军从前往后一层层地倒下。
穆拉维约夫赶紧命令船上的火炮开炮还击,这些炮艇上的火炮的射程虽然比不上淮海军的火炮,但是却能够打击到淮海军的步兵阵地。
淮海军的阵地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俄军的炮击,战壕中挖出的土方正好在阵地的的前方垒起了一道斜坡。
这样的斜坡能够有效地吸收实心炮弹的动能。
但是俄军炮弹激起的土屑还是影响了淮海军士兵的射击效率。
激战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俄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冲上来。
他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命令部队放弃第一道防线吧!”后方的一个指挥所内,林威拿着望远镜观察这战场上的情形。
这些俄国正规军的战斗显然更有章法,他们每次冲上来的士兵都不会太多,却又让淮海军不得不使用全部的火力打击。
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必须要对各种武器装备有一定的了解。
穆拉维约夫没有想到对方使用的是后膛枪,只有这种枪可以让士兵采用卧姿射击。不过这种枪在欧洲还没有流行开来。
他知道这种枪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容易出故障,每使用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清理。而且,其清理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前膛枪。
感觉到战场上的火力明显弱了一些,穆拉维约夫对身边的传令兵说道:“命令西伯利亚师的第一团上,这次一定要冲破敌人的防线,破坏掉敌人的火炮阵地。”
西伯利亚师是穆拉维约夫手中的步兵精锐。
随着一声令下,一对衣着整齐的步兵冲了上去。
他们已经给步枪装好了子弹,套上了刺刀,斜举在身前,踩着稳重的步伐向前跑去,步子由慢到快,非常有节奏。
原来,之前冲锋的大部分都是武装民兵,穆拉维约夫还没有傻到用自己的精锐去搞试探性进攻。
此时火炮阵地已经停止了射击,从岸边看不到淮海军的火炮阵地。
也不知是不是淮海军的火炮温度过高,需要冷却。
反正对方的火炮停了对俄军是件好事情。
前进的步兵再次加快了速度。
正在登陆的军队也在抓紧这难得的空隙,转移到岸上。
500米……400米……
正在俄国人觉得这次一定能够打穿清国人的阵地之时。
一种更加低沉的炮声响起。天空中,炮弹画着弯曲的抛物线落在了阵地前方400米的位置,正好砸在俄国人冲锋的人群中。
按道理,这个距离已经是普通火炮的死角了,所以这一通打击让冲锋的俄国人莫名其妙。
“这是什么炮?难道清国人在使用投石机抛射榴弹。”穆拉维约夫自言自语道。
历史上最早的榴弹,也就是爆破弹是使用投石机抛射的,所以弹道是一条抛物线。
穆拉维约夫自然不知道,淮海军之所以大规模使用榴弹,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后膛炮,改造了炮弹的结构,并且有稳定的触发装置。
当然,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这有如何呢?董书恒相信用金钱和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那种仅仅是激发人的战斗技巧、战斗本能的军队,终究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因为人力终有穷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