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中外结合(求月票!!!)
跟着妹子来到楼上。
楼上这位就更厉害了。
中西结合。
“这位也是国画大师么?”
“是的,这是新大师的作品,新大师是本世纪以来,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大家,曾经一幅画卖出过三百万的天价。”
可不是本世纪么。
现在才2021年,这个世纪才过了五分之一,大师倒是多了起来。
姜然点了点头,看了一眼手机上的国风评级。
嗯,很好,只有简单的F级。
不过好歹也是两位大师的画展,那不得评个A以上,乃至于说,跟昆博一个等级?
又是逛了一圈,姜然笑着问道,“这幅画您能给介绍一下么。”
这是一个麒麟瑞兽,仔细的看,是一张张细小的残片拼成的,不是画作?
“这是根据一些烧毁的残片拼凑的国画,在国画里面有个分支,叫做锦灰堆,也叫八破图,意在表现出书房一角的杂乱无章,但有美的内涵的东西。”
“古人拼凑出来的大多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就只是杂乱无章的摆放和绘画,但,在我们这里,根据西方的波普风格去解构,然后重新的拼贴,形成一种新的画作,这就是新大师的国画理念。”
女子说了很多。
姜然倒是明白了一点。
古人的锦灰堆,要是体现书房一角的话,就是杂乱的书籍,堆放在一起,然后从上往下看,把看到的画面,原封不动的,画在二维的图片上。
但是,这好歹是画的画作把,你这个我就看不懂了,你自己不画,然后拼贴?
艺术就是派大星?
至于西方的波普风格,姜然不懂,拿出手机,光明正大的查了一下。
不懂就问度娘。
度娘告诉他。
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是一种结合的艺术,把复杂的东西解构,拼贴起来,形成一幅新的画作。
解构主义也是西方的一大特色,把所有的东西都分解,然后凸显出来一种新的理念。
比如说简爱这本书,单单从女主的线看,倒是只是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
然后,当你去进行解构。
从西方那个时期的女子权利运动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女主的人生,都随着那个时代去走的,属于时代的狂澜之中的一个小的缩影。
波普艺术的组成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的废料,一些精致的涂鸦。
拼贴嘛,说白了,就是将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放到一起,然后形成一种新的东西。
国潮。
也很有创意和特色。
不得不说,波普艺术在上个世纪的西方国家,确实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解构拼贴这种艺术,想想也能够形成一种让人追捧的潮流。
如果是在西方国家的话,可以想象。
把一些符合现代化潮流的东西,比如说高跟鞋,报纸,可乐,等一些东西的图片放入结构拼贴的潮流当中去,也绝对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化学反应。
别的不说,近代以来,姜然确实是看到过好多的服装设计,是拼贴而成的。
一半是普通的衬衫,另一半,是牛仔衫。
两者从中间部分解构,拼贴成新的两件衣服,这样带给人的感官就会不同了。
嗯,是个很有想法的画家。
从锦灰堆开始,到现代的波普艺术,两者加起来,绝对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不过,这些作为服装设计,或者是杂志封面来讲更好一些。
至于搬弄到国画上面,风格还是没有那么契合的。
因为全是拼贴的东西,画家可以不动一趣÷阁一墨,用破损,或是烧剩下的画作制片来重新的拼贴成新的画作。
这样看起来还是有点感觉的。
整体看来,小众了点,也难登大雅之堂,如果真的画锦灰堆的话,姜然还敬你是条汉子。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的东西?
不能说是西方的东西不好,而是,本身国家已经有了那么优秀的文化了,就没有必要去对西方的那些东西去进行学习和分析。
这样会形成文化落差,这是改不回来的。
前世就有个最鲜明的例子。
曾巩。
宋代的文学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端正有哲理,同时代的古文家莫不推崇备至。
别的不说,苏轼的伯父逝世,邀请曾巩去作墓志铭。
这是很大的肯定了。
欧阳修,王安石,苏辙等大家,也都是赞不绝口。
元明清三个朝代,甚至把曾巩捧上了神坛,认为这是个理学大家,对于程朱理学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地位与朱子等同。
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曾巩的文章写得确实是一般人临摹不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实至名归。
古文的巅峰人物。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在现代却是声名不显,甚至,教科书中,没有一篇曾巩的作品。
要知道,哪怕是三苏中的其他两位,在教科书中也是登上过篇幅的。
更别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了。
很反常的事,至于为什么声名不显。
只因为一次现代的革新,把孔子甚至都拉下了神坛,曾巩作为古文大家,也随着轰轰烈烈的革新,被抹去了。
革新传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却也磨灭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浅尝辄止的借鉴,倒是还行。
现在这个,倒是弄得有些不伦不类。
画作就算卖到三百万,三千万又如何,姜然依旧是看不上的。
而且姜然也对这个数字存疑。
别的不说,活着的画家,能卖到三百万?
而且,这种明显是抽象的画作,对于有着传统审美的国人来说,根本不值得花这个钱去购买,对于外国人,则是没必要。
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真正的对上口味也说不定。
两位的画作,一个是发扬了国画中的冰雪画作,另一个,则是将西方的艺术风格吸纳进来。
姜然并不反对这样去做,只是觉得,称之为大师有些言过其实了。
大师两个字,倒不是那么重要,不过,至少也在一个领域要集大成者。
“这幅画是......”姜然看着最后的一幅画,眉梢一挑,问道。
“这是新老师在街上,找了三百余人去画他的画像,然后,重新的模仿路人的趣÷阁迹,去进行二次绘画。”妹子介绍着。
姜然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看着就顺眼多了。
不是什么标榜国画,只是街头艺术。
甚至于来看这位新老师的其他画作,也就是街头艺术而已,更适合出现在NewYork的街头。
上面是一个个画的形象各异的小人的脸部画像,画的,只能说是看了三百张图,都不一定对这位新老师有个什么印象。
不过,看着这种感觉确实是不错。
楼上这位就更厉害了。
中西结合。
“这位也是国画大师么?”
“是的,这是新大师的作品,新大师是本世纪以来,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大家,曾经一幅画卖出过三百万的天价。”
可不是本世纪么。
现在才2021年,这个世纪才过了五分之一,大师倒是多了起来。
姜然点了点头,看了一眼手机上的国风评级。
嗯,很好,只有简单的F级。
不过好歹也是两位大师的画展,那不得评个A以上,乃至于说,跟昆博一个等级?
又是逛了一圈,姜然笑着问道,“这幅画您能给介绍一下么。”
这是一个麒麟瑞兽,仔细的看,是一张张细小的残片拼成的,不是画作?
“这是根据一些烧毁的残片拼凑的国画,在国画里面有个分支,叫做锦灰堆,也叫八破图,意在表现出书房一角的杂乱无章,但有美的内涵的东西。”
“古人拼凑出来的大多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就只是杂乱无章的摆放和绘画,但,在我们这里,根据西方的波普风格去解构,然后重新的拼贴,形成一种新的画作,这就是新大师的国画理念。”
女子说了很多。
姜然倒是明白了一点。
古人的锦灰堆,要是体现书房一角的话,就是杂乱的书籍,堆放在一起,然后从上往下看,把看到的画面,原封不动的,画在二维的图片上。
但是,这好歹是画的画作把,你这个我就看不懂了,你自己不画,然后拼贴?
艺术就是派大星?
至于西方的波普风格,姜然不懂,拿出手机,光明正大的查了一下。
不懂就问度娘。
度娘告诉他。
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是一种结合的艺术,把复杂的东西解构,拼贴起来,形成一幅新的画作。
解构主义也是西方的一大特色,把所有的东西都分解,然后凸显出来一种新的理念。
比如说简爱这本书,单单从女主的线看,倒是只是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
然后,当你去进行解构。
从西方那个时期的女子权利运动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女主的人生,都随着那个时代去走的,属于时代的狂澜之中的一个小的缩影。
波普艺术的组成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的废料,一些精致的涂鸦。
拼贴嘛,说白了,就是将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放到一起,然后形成一种新的东西。
国潮。
也很有创意和特色。
不得不说,波普艺术在上个世纪的西方国家,确实是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解构拼贴这种艺术,想想也能够形成一种让人追捧的潮流。
如果是在西方国家的话,可以想象。
把一些符合现代化潮流的东西,比如说高跟鞋,报纸,可乐,等一些东西的图片放入结构拼贴的潮流当中去,也绝对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化学反应。
别的不说,近代以来,姜然确实是看到过好多的服装设计,是拼贴而成的。
一半是普通的衬衫,另一半,是牛仔衫。
两者从中间部分解构,拼贴成新的两件衣服,这样带给人的感官就会不同了。
嗯,是个很有想法的画家。
从锦灰堆开始,到现代的波普艺术,两者加起来,绝对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不过,这些作为服装设计,或者是杂志封面来讲更好一些。
至于搬弄到国画上面,风格还是没有那么契合的。
因为全是拼贴的东西,画家可以不动一趣÷阁一墨,用破损,或是烧剩下的画作制片来重新的拼贴成新的画作。
这样看起来还是有点感觉的。
整体看来,小众了点,也难登大雅之堂,如果真的画锦灰堆的话,姜然还敬你是条汉子。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的东西?
不能说是西方的东西不好,而是,本身国家已经有了那么优秀的文化了,就没有必要去对西方的那些东西去进行学习和分析。
这样会形成文化落差,这是改不回来的。
前世就有个最鲜明的例子。
曾巩。
宋代的文学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端正有哲理,同时代的古文家莫不推崇备至。
别的不说,苏轼的伯父逝世,邀请曾巩去作墓志铭。
这是很大的肯定了。
欧阳修,王安石,苏辙等大家,也都是赞不绝口。
元明清三个朝代,甚至把曾巩捧上了神坛,认为这是个理学大家,对于程朱理学的诞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地位与朱子等同。
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曾巩的文章写得确实是一般人临摹不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实至名归。
古文的巅峰人物。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在现代却是声名不显,甚至,教科书中,没有一篇曾巩的作品。
要知道,哪怕是三苏中的其他两位,在教科书中也是登上过篇幅的。
更别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了。
很反常的事,至于为什么声名不显。
只因为一次现代的革新,把孔子甚至都拉下了神坛,曾巩作为古文大家,也随着轰轰烈烈的革新,被抹去了。
革新传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却也磨灭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浅尝辄止的借鉴,倒是还行。
现在这个,倒是弄得有些不伦不类。
画作就算卖到三百万,三千万又如何,姜然依旧是看不上的。
而且姜然也对这个数字存疑。
别的不说,活着的画家,能卖到三百万?
而且,这种明显是抽象的画作,对于有着传统审美的国人来说,根本不值得花这个钱去购买,对于外国人,则是没必要。
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真正的对上口味也说不定。
两位的画作,一个是发扬了国画中的冰雪画作,另一个,则是将西方的艺术风格吸纳进来。
姜然并不反对这样去做,只是觉得,称之为大师有些言过其实了。
大师两个字,倒不是那么重要,不过,至少也在一个领域要集大成者。
“这幅画是......”姜然看着最后的一幅画,眉梢一挑,问道。
“这是新老师在街上,找了三百余人去画他的画像,然后,重新的模仿路人的趣÷阁迹,去进行二次绘画。”妹子介绍着。
姜然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看着就顺眼多了。
不是什么标榜国画,只是街头艺术。
甚至于来看这位新老师的其他画作,也就是街头艺术而已,更适合出现在NewYork的街头。
上面是一个个画的形象各异的小人的脸部画像,画的,只能说是看了三百张图,都不一定对这位新老师有个什么印象。
不过,看着这种感觉确实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