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相公和二十万将士死战河陇,潼关破,之后关外与关上敌军夹攻,二十万将士全部殉国。
  二月中旬,凉州覆灭,南蛮气焰高涨,挥师一路南下。不到三天,南蛮铁蹄踏上咸阳桥。一路平原广阔,攻下长安,指日可待。
  消息马不停蹄地传回长安,众臣子来不及悲痛一国宰相的离世,就先被即将到来的南蛮军队吓得面如土色。大魏建国数百年,从未让戎狄侵入过国都长安。一时间,臣子们齐寻皇帝商讨对策。
  他们希望皇帝召集驻守长安的十万精兵,并向天下诸道发勤王令。十万精兵守城,同时等天下诸道的节度使领兵护驾。
  这是和死去的刘相公同为宰相的张相公提出的。
  皇帝却在朝上斥责:“陇右的二十万精兵常年和戎狄异国作战,都不能挡住敌军。长安的十万精兵根本挡不住!你这亡国之策,是何居心?!”
  张相公怔看着皇帝,霎时间,面如死灰。他拱袖想要再说什么,想质问皇帝河西为何会败得那么快。
  难道刘相公没有告诉皇帝此时不宜出战么?难道不是皇帝整日催兵,疑心刘相公贪生怕死不肯出战么?难道不是刘文吉进谗言,让皇帝不信任河西军队么?
  张相公不相信河西会败得这么快!
  说不定有细作,说不定这朝堂之人,有人通敌南蛮,传递消息……
  可是面对着那急如热锅蚂蚁的皇帝,这些话,张相公已经没力气说出来。他可以说,皇帝想听的却不是这个。
  皇帝见百官冷漠,无一人再说话。他将御案重重一拍,震怒:“敌军都要攻入长安了,尔等还在这里装菩萨装佛爷!你们一个个自诩百年世家,书读万卷,虽出寒门,气质高洁……怎么到了这时候,一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
  张相公替死去的刘相公心寒。
  他代群臣问:“事已至此,除了守城,又能如何?陛下可有良策?”
  皇帝沉吟一瞬,说:“朕有主意,青山常在,柴薪长烧。如此危难关头,比起一座城,朕与众爱卿的性命更重要。南蛮兵马说不定明天就会兵至长安城下,朕与众爱卿应赶紧收拾行装,从长安撤退。
  “那些蛮人要了长安也不会治理,他们不会要的。待勤王兵入长安,将南蛮赶走,朕与众爱卿再回来。”
  群臣哗然。
  他们呆呆地看着满心筹算的皇帝,荒唐感让人恍惚,一时间满殿寂静,竟无一人说得出话。
  “荒唐!”还是张相公满脸涨红,口不择言。
  致仕了一位相公,死了一位相公,如今朝上只剩下三位相公。三位相公中,张相公与死去的刘相公年龄相差无几。刘相公为人强硬惯了,张相公却是宰相中脾气最和善的一位。
  他慈眉善目,与人为善,极为好说话。昔日曾被刘相公戏谑“弥勒佛”,说他整日无志,不过是昏昏过日子。睁只眼闭只眼,天下何其太平。
  而这时,这位张相公声音气得发抖:“陛下是要弃城而逃么?敌军一到,长安百来万百姓,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逃走么?长安的古迹、园林、收藏……也能和我等一起走么?!陛下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皇帝狡黠:“你知道自古以来,长安城毁过多少次么?毁了便重建,这并不是第一遭。”
  他道:“朕意已决!”
  张相公:“陛下又能逃到哪里去?下方益州么?蜀道如今是能进的么?剑南大战,情况可不比我们好多少。”
  皇帝:“先去并州,渡黄河……”
  张相公忍不住讽刺:“连黄河都要渡了?陛下既然要拿历史说,臣便不得不多言一句,自古以来,逃去南方的政权,从未有重回中原的机会。陛下是要将大好河山送与他人了?”
  皇帝哑口无言,恼羞成怒。他说不过张相公,又恼怒臣子不给自己面子。他喝道:“张相公扰乱人心,妖言惑众,给朕关起来!刘文吉,你与其他人一道商量我们该如何撤退……”
  刘文吉手持拂尘,躬身行一礼。
  廷议的结果,让没去参与廷议的官员悲戚无比。可他们抹着泪,只能仓皇跪地叩拜百姓。
  君既如此,臣之奈何?
  韦树因和刘文吉斗得厉害,之前得罪了皇帝,这两日被关在府中反省。他得到消息时,是被告知让他和群臣一起跟着百姓逃亡。
  韦树一怔,问:“为何要逃?”
  他清清簌簌,如林间落雪。这般干净清朗之美,没有棱角,俊美风姿向来为人喜欢。
  传话的内宦忘了上次那个内宦被此人吓得恍惚的事,只笑着道:“南蛮铁蹄入侵,陇右的军队都打不过,我们当然更加打不过。陛下为了日后,自然是能忍则忍。”
  韦树更为诧异,道:“守城和攻城又不一样。打不过不代表守不住城。守城要的是人,又不是将士。我长安数百万人口,粮食充盈,城中曲水长流,城中水和粮食都不缺,我们怕什么?
  “我们只要关闭四方城门,最差的情况也不过是坚壁守城罢了。等到勤王兵来,长安不就得救了么?
  “何况即使一时间之间勤王兵打不退南蛮,按照长安的储粮数,长安撑上一年都是没问题的。既然如此,我更加不懂为何要逃了?”
  内宦被他说的茫然。
  韦七郎说的这般在理,条理清楚,逻辑冷静,内宦都被说服,不知为什么他们要逃……不愁吃不愁穿的话,他们逃什么?
  可是陛下要逃啊!
  内宦支吾:“守城也许很难……”
  韦树打断:“我守过城,我知道怎么守城。我知道守城战比攻城战容易。只要守城方不降,攻城耗损绝非一二分!”
  内宦半晌嗫嚅道:“这是陛下的意思,郎君莫为难奴才。”
  韦树一哂。
  他向来清淡的目中浮起厉色,他向前一步,手扶腰间剑的气质如冰破玉河,让传话的内宦频频后退。
  韦树一改先前的和气,质问:“刘相公尸骨未寒,为国而战,陛下想的是逃?陇右破得那么快,原因不知,陛下想的是躲?”
  内宦噗通跪地:“奴才……奴才不知啊!”
  韦树不再理会这个内宦,他也不放这个内宦回去。他要家中卫士将这个内宦绑起来,急匆匆出门。第一时间,他登上了自己的大兄,韦家嫡系大郎韦楷的府邸。
  韦楷在家中整理书籍和衣物,乱糟糟中,家中妇人孩童、仆从慌张无比。大难在前,所有人都被上位者的情绪影响,开始慌了。
  韦树被领到书房见韦楷,韦楷背对着他,嘲讽:“稀客啊!自赵五娘离京,巨源和我割袍,嚷着要和韦家决裂。今日怎么有空登我大门啊?”
  韦树言简意赅:“大兄,我们和解吧。”
  韦楷一愣,回头看他。
  自来好看得过分的青年一身灰袍,因行来仓促而衣容凌乱,风尘仆仆。
  韦树面上却仍是淡的,他问:“我想和大兄和解,想和洛阳韦氏和解。兄长告诉我,如何兄长才会谅解我,韦家才会和我之间再无罅隙?
  “是要我下跪磕头,还是要我付出什么?”
  韦楷望他半晌。
  韦楷将手中的书放下,垂目淡声:“巨源和韦家相抗了十年,都不屈服。抗婚,出使,为一女子和家族割袍断义……如今怎么突然就要和解了?”
  韦树言简意赅:“国难当头,小家争斗毫无意义。我与韦家和解,意求家族资源为我所用,大兄手中权势与我合作。我私心厌恶韦家对我的控制,但是……韦家不过是大魏的小小一部分而已。
  “太多人要死了,太多人死得不明不白。我愿意和家中和解,只要……能够救这天下!”
  韦楷沉默看他。
  韦楷说:“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但我洛阳韦氏长存数百年的道理,便是从不理会这些事。”
  不等韦树辩驳,韦楷似走神一会儿,他又微笑:“但我韦氏长存数百年,亦是因为在每一次大的选择中,我们都选对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我韦氏一族每一次面对这种大潮流,都运气极好,有族中子弟站出来,应了潮流,保我家族。
  “我不知道巨源是不是这种人,但我不是。我既然不是,便应该为你们这些人让位……这个时代,是你们的。我不占道。”
  他走向韦树,端详着这个自己素来不喜的弟弟。他嫌这个弟弟是庶子,却才华横溢,自幼就有神童之称。是神童也罢,但这个弟弟同时恃才傲物,谁也不理。家中的同辈人,都被韦树的才能压着,也被韦树的傲慢激怒。
  但是如今长大了,又经过了许多事,韦楷早已明白,他这个七弟,也许并不是恃才傲物,并不是瞧不起他们。
  而是不擅交际,不会讨好他们这些哥哥。
  韦楷忍不住笑。
  他说:“巨源,去做你想做的吧。需要什么,韦家都为你开路。若是错了,今日这一切,都有我担着。”
  韦树向他拱手:“我不需要兄长替我担责,我自己来。”
  韦楷骂:“臭小子!
  “还是这么不会说话!”
  韦家势力遍布朝堂各部,也许最大的官官位不高,但是在六部的每一部都有韦家子弟拥有话语权,这便极为厉害了。
  当夜皇帝被刘文吉拥着上车辇要逃出城,但是才出城门,队伍便走不了。刘文吉通报皇帝,说是禁卫军不肯走,禁卫军被人说服,要与民同站,要守长安。
  皇帝大骂不住。
  但是禁卫军不肯走,被禁卫军保护的皇帝又怎么敢走?
  皇帝被刘文吉扶着手下马车,躲在后面马车中的众妃嫔惶然。众妃嫔中,娴妃春华悄悄掀开帘子向外望。
  她看到道上皆是兵马,火光重重,刘文吉背对着他们。而迎面站在皇帝面前、不卑不亢的青年,她认出了是韦树。
  皇帝怒问韦树:“韦爱卿,你是不是越俎代庖,手伸得太长了?你竟然敢让禁卫军不走……姜统领,你们难道听一个礼部郎中的话,不理会朕的话?”
  韦树拱手:“陛下,臣昔日出使,与四方诸国都有建交。陇右沦陷,四方诸国同样恐慌。臣写书让他们援助河西。南蛮行兵太快,后方必然无暇他顾。四方诸国兵力从后逼,长安从前进攻,将南蛮夹在中间,进退维谷。
  “如此下来,南蛮才会慌。”
  皇帝嘲讽:“看不出你一个礼部郎中,还会打仗!兵部尚书呢,兵部……”
  韦树面不改色:“兵部尚书饮酒过多,在府上休憩。”
  刘文吉眼皮猛地一跳,厉目看向韦树。
  韦树……绑了赵公?绑了赵五娘的父亲?他怎么敢?
  皇帝也发觉了,暗露惊疑,一时看着韦树,他竟然后退一步,怕韦树软禁自己。
  皇帝惶然又警惕:“姜统领……”
  在旁垂头站了许久的彪悍将军垂头,道:“陛下,韦七郎说的有道理。如此国难关头,我等不能走,长安不能丢失。长安的百万百姓看着我们……我们不能弃他们而走。”
  皇帝:“韦巨源出过使,当过使臣!他口舌了得,能言善辩,你们被他哄骗了!”
  韦树:“第一次臣被说‘能言善辩’。”
  皇帝:“韦巨源,你到底何意?!”
  韦树:“无他意。请陛下返回长安,返回皇宫,安安稳稳地坐着。长安城一日不亡,陛下一日不得离开长安。刘相公死因一日不清白,陛下一日不得后退。
  “满朝文武都跟着陛下,看着陛下。
  “长安十万精兵,都会看着陛下,保护陛下。”
  皇帝目瞪口呆。
  他看着满道的兵马,看着一个个低头不语的群臣。他看着重重火光,再回头看火焰后方的长安城。
  他出了一身冷汗,他毫不怀疑如果自己今夜非要走,韦树说不定真会弑君……满朝文武都这么看着!
  全都要杀他!
  都要杀他!
  皇帝恐惧无比,从未这么深地意识到群臣对自己的仇恨。刘文吉在后托他一把,忽让他定神。
  皇帝想到还好,还好有刘文吉。禁卫军看样子全都依附韦树为代表的士人了,看样子世家和寒门已经联手了。但是刘文吉手中也有兵,北衙还是听话的!
  皇帝声音沙哑怪异:“那朕……就回皇宫了。”
  韦树默然。
  刘文吉抬眸,和目送他们的韦树对望。擦肩而过时,刘文吉心中涌上一阵惊惧。
  韦巨源目色这般平静,却让刘文吉意识到对方的杀意。一个曾以使臣身份带兵攻城守城的文臣,绝非寻常文臣。
  韦树会开杀戒。
  并且和言尚那般温润人物不同,韦树的开杀戒,也许十分平静,也许毫无心理负担……越是冷情的人,越是没有破绽。
  刘文吉心中烦躁,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他要自救。这个皇帝算是要被韦树废了……而今日因刘相公的死,世家寒门联手,一起攻内宦,内宦必然不敌。
  他得想法子自救。
  -----
  长安自二月中进入守城战。
  就如韦树预料的那般,长安城内的粮食最少都能维持一年,长安的城门为了保护都城,又非是一般容易被破的城门。长安的守城战并不难,难的是作为一个都城,它是大魏的象征。
  长安陷入困境,自要四方节度使来救驾。
  一时间,天下兵马尽去长安援救。刘相公之死,激起了大魏将士的愤怒。皇帝和长安被困,如同大魏每个人的羞辱一般。
  其他郡县都能亡,长安不能亡。
  而韦树对皇帝如同软禁一般的行为,勤王兵马们则是不知的,长安城中士人臣子群体和内宦之间明火暗刀的攻击,勤王兵马们也不知。
  长安被困,兵马尽去救援。那长安之下的剑南道,所能得到的兵力和粮草援助,就远远不如之前了。
  长安自身难保,自然不能再提供粮草给剑南;长安陷入危机,城门全闭,自然也无法再发送号令、派遣将士去剑南作战。
  剑南本到了战争最重要的阶段,粮草和兵力却双双高危。言尚使尽手段从四方借兵借粮,但四方州道都要援助长安,比起长安来说,剑南的得失,不足为虑。
  言尚为此焦虑,来回奔走,可是粮草依然一日日缺,能调动的兵马再无增加。
  赵灵妃咬牙,自拍胸脯说自己以自己父亲的身份去借兵。隔壁州本在修长江堤坝,去年有调去粮草接济,还有五万兵卒被调去帮忙。而那州节度使,还是自己父亲的学生。
  她道:“言二哥,表哥,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借来兵和粮食!我一定帮你们解除危机!”
  杨嗣一身血污,满脸疲惫。赵灵妃立军令状保证的时候,他刚结束一场大战。他坐在地上,手撑着额,想着战场上的那些尸体。
  他面容冷綳,眼神阴鸷狠厉。这是从战场上下来后的后遗症……每日每夜地混在战场上,会让整个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杨嗣想,他到底该如何才能杀了蒙在石。杀了蒙在石,剑南就赢了一大半了。言二郎就不必这般焦虑了,灵妃就不必再和自己父亲对着干,他就能……
  言尚站在杨嗣身后,因对方的过激反应而并不靠近,他只温声:“三郎,你已经两日没有合眼了。我要出去办事,你睡一会儿。”
  杨嗣摇头:“我不能睡。”
  言尚忧心,却只叹口气,不说什么。他和赵灵妃各自离开军营,离去前,他嘱咐在军营中救治伤员的妹妹,让晓舟多照顾一下杨嗣。
  言晓舟应了那些,却忧愁:“二哥,我们也没有药了。伤员再多下去,我们根本救不过来……”
  言尚手揉眉心,道:“我来想办法。”
  身后传来一声:“药都不够了么?”
  兄妹二人回头,见杨嗣立在帐篷门口。
  杨嗣沉思一瞬,道:“那更应该速战速决。”
  言尚道:“三郎,你不用因此……”
  杨嗣:“我知道怎么打仗,不用你教。”
  言尚知道他因战争而情绪大变,说话风格变得冷硬无情。言尚再次和言晓舟交换一个眼神,只能寄希望于妹妹能让杨嗣紧绷的神经稍微缓一下。而将这些事一一嘱咐出去后,言尚便出了军营。
  他有自己要忙的事。
  他心里压着一个极大的压力,却不告诉任何人。
  这是言尚和杨嗣见的最后一面。
  -----
  四月上旬,言尚领着卫士,确认安全后,和来自广州的阿勒王使臣见面。
  对方带来了一块玉佩,并一匣子。
  看到玉佩,言尚面容绷起,他袖中的手轻轻一颤。
  他面上却平静无波:“这是什么意思?”
  对方狂道:“广州封城,到现在已经两个月过去了。你们已经和那边两个多月没联系过了吧?告诉你们,我们阿勒王英武强大,已经擒拿了你的夫人,就那个什么公主。
  “这就是她身上的东西!你不会不认得吧。”
  言尚袖中手颤。
  他面上却淡然:“我确实不认得。”
  使臣道:“那你可以打开匣子看一看……那是你夫人的手指头!你要是还不从剑南撤兵,下一次送来的,就不是手指头了!”
  言尚脸色刷地一下白了。
  他一时间如坠深渊冰窟,头开始昏昏沉,思绪一下子变得空白。他花了很大的力气让自己不露出丑态,让自己不被对方看出神情。他拼命让自己冷静,可是他大脑依然是空白的。
  他早已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他随时有自己死赴家国的勇气……可是真到这一日,他的大脑还是空白的。
  言尚平静地去打开那匣子,被卫士押着的南蛮使臣也十足紧张地盯着言尚,怕对方看出漏洞。
  阿勒王要作假,自然准备全面。阿勒王准备了一截被火烧焦的女郎手指,挑的还是一个身量瘦弱、与那位公主相差无几的女孩子……一截被烧焦的手指头,不怕这个言二郎认出来。
  言尚看着匣中焦黑如炭、白骨凛凛的手指头。
  他身后的卫士侧过脸,不敢多看。
  言尚这般安静地看着,他目光落在那枚玉佩上,又空洞地转向手指头。
  一瞬间,他脑中也许想了很多,但也许依然是空白的。
  他也许想到了暮晚摇的倩影,想到了她笑嘻嘻地回头看自己,却又想到了她立在战火纷飞中,被火吞并,衣袂若飞……
  言尚说:“你们拿这样的东西来骗我,以为我会中计么?这不是我夫人的手指头,不过是你们的计谋。两国作战,不斩来使。我不杀你们,但你们用假的来糊弄我,活罪难逃。”
  他眼睛虚虚地看着帐篷顶:“把他们绑起来,严加审问。”
  言尚出帐篷,跟着他的卫士敬佩道:“不愧是二郎。我方才都没有认出那不是殿下的手指头,只有二郎认出了……那些人敢骗二郎,一定要好好审问,看广州如今到底如何了……”
  他话没说完,前面的言尚身子轻轻一晃。
  卫士错愕,忙去扶,扶到言尚冰凉的手。
  言尚侧头,脸色仍是白的。
  卫士意识到了不妥:“难道……那手指头不是假的?真的是殿下……”
  言尚像是说服自己一般:“……一定是假的。”
  卫士一怔。
  他看着言尚的脸色,开始茫然。
  卫士轻声:“二郎是不问真假了么?殿下对二郎如此,二郎却这样回报?”
  言尚垂头:“审问那使臣,我要知道广州如何情况。”
  卫士高声:“可是我们难道还出兵么?我们没有兵!剑南已到了关键时候,我们不能撤兵!二郎……”
  他怕言尚要红颜不要国家,来回地劝。而言尚怔立在帐篷前,他的大脑思绪仍是乱的。他什么也不敢想,但他的心脏已经开始蜷缩。
  他低声:“我知道。”
  -----
  赵灵妃去拍州府大门,求对方出兵;言尚身在郊外,审问使臣,逼问广州情况。
  剑南道中的战争,杨嗣如同疯了一般。他几日不歇,本该退下让其他将军上。他已经打了好几场败仗,可是他就是不肯下战场。
  大魏军队节节败退,本就缺兵,如此更是雪上加霜。
  剑南军营中对杨嗣的骂声不断,但是苦于元帅言尚不在,将军们想告状也没人告,而言尚走前给杨嗣的权利太大了,让杨嗣可以无视其他将军的反对,一力出兵。
  谁说也不用。
  满营气氛低迷。
  而蒙在石敏锐地注意到了大魏兵马的情况,且几次战争下来,让蒙在石意识到大魏那边出了问题。不然杨嗣不会突然这般强硬,不会突然败这么多次,却仍像是撑着一口气一样,非要打赢不可。
  蒙在石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
  但他多年征战,仍然警惕。蒙在石花了时间死了许多侦察兵,确认剑南那边开始缺粮缺兵,杨嗣这才必须打赢。杨嗣需要一场胜利,但是越需要,杨嗣露的破绽就会越多。
  蒙在石开始全力进攻!
  他不再掩藏实力,誓要趁杨嗣不再冷静的时候,将杨嗣和他手中的兵全都葬送。剑南战场结束后,他就会和言尚谈和,和大魏谈和。之后解决了阿勒王……南蛮才真正能按着他的想法去发展!
  四月底,蒙在石和杨嗣决战大峡谷。
  杨嗣手下的十万军,只剩下了五万。大魏军队退到峡谷,蒙在石领着十万大军进入峡谷追击。蒙在石进入峡谷后,发现杨嗣的军队突然消失了。
  他意识到不妥,发现地势不利于己方,这让他一下子想到了当年长安演兵之日,杨嗣领着百人在一口袋型的峡谷堵住自己、让自己无法攻占的事情。
  蒙在石抬头看四方山路、绿荫葱郁,他勒马高吼:“撤兵!撤……”
  四方的山头上,大魏兵马冷冰冰地看着南蛮兵马。杨嗣高声:“杀——”
  蒙在石仰头,和杨嗣冰冷的双眸对上。
  杨嗣舔掉自己口中的血,握紧手中枪。他立在山石前,看着两倍于己方的敌人。这让他血热沸腾,让他满心激动战栗。
  他厉声:“剑南战场胜与负,皆在此一战,全给我攻——”
  他身后的军师忧心:“即便我们将敌人赶入了这个天然不利于对方的峡谷,但是对方将领厉害,兵力强盛,还两倍于我们,我们依然……”
  杨嗣:“那就死战。”
  -----
  既要战,便死战。
  既孤注一掷,便绝不回头。
  无止休,尽是血。
  手中握枪,便绝不倒。
  “杀啊——”
  杀戮声遍山遍野,大地回荡。
  大峡谷中连续三日大战,蒙在石与杨嗣皆是厉害,手中兵马尽是折损。杨嗣一力进攻,蒙在石拼命攻破。但是大魏确兵马确实数量少,蒙在石的作战才能确实不能小瞧。
  这一战,大魏折损了敌人七万兵马,让蒙在石手中只剩下三万兵。
  代价是,大魏五万兵马,尽折在此谷。
  战到最后,所有人死光,杨嗣身中数箭,身边再无同袍,他欲持枪而战,但他面容被血染红,他眼前尽是尸体。他身体因为箭只而动弹不得,他跪下来,跪在一地尸体前。
  四月峡谷寒风冷冽。
  蒙在石同样精疲力尽,他眼睁睁看着所有大魏兵马都死了,看着杨嗣也跪下来,杨嗣根本动弹不得。
  蒙在石沉默。
  他身后的兵建议:“将军,那个杨将军太厉害了,我们再多射几箭,让他死透吧。”
  蒙在石拒绝了。
  虽是敌人,他却想给杨嗣最后的尊严。
  他踏着尸骨,一步步、脚步趔趄、跌跌撞撞地走向那跪地持枪的杨嗣。青年面容藏在盔甲下,已经面目全非,蒙在石已经认不出来了。可是杨嗣的眼睛那么沉静,蒙在石想到了当年长安的演兵。
  他站在了身上插满箭的杨嗣身前,低声:“你和我的战争,自演兵到今日,终是我赢了——”
  身后将军怒吼:“大王!”
  蒙在石低头,见杨嗣一枪从下直挑,刺入他心脏。
  蒙在石茫然又不解,身上却失力,跌跪而下。
  杨嗣露出笑,齿缝间尽是血,他说:“我没输。”
  远方南蛮军队惧怕,眼见自己大王死在其中,他们愤怒扑来,连挥刀剑,将杨嗣碎尸万段。可是再碎尸万段有什么关系,杨嗣倒在地上,看着同样和他一起倒在地上、痉挛着想爬起来、却爬不起来的蒙在石。
  杨嗣抬头眺望着天空。
  他心中想:你没赢,我也没输。
  我终是拉着你一起死了。
  他昏昏沉沉的,想他大约还有许多夙愿,许多牵挂……但是他有些想不起来了。
  就这样吧。
  -----
  大雨淋漓,天地俱寂。
  一场大雨淹没所有。
  赵灵妃跪在节度使的府门前,拍门求喊:“求求您!求求您借兵吧!我表哥需要兵,剑南需要兵……”
  天地大雨洗刷一切。
  言尚僵硬地坐在帐篷中,焦虑地等着使臣的审问结果。他不肯让剑南撤兵,不肯援助广州。他心寸寸裂,可他盯着那方玉佩,坐得再僵硬也不肯撤兵。急匆匆的,信使来报:
  “元帅,我们赢了——
  “但是杨三郎和五万兵士,全都死了。”
  言尚蓦地站起,向帐篷外走去。他掀开帐门,那信使再次重复一遍,言尚低头,一口血喷出。
  一边是暮晚摇,一边是杨嗣……
  他吐血而倒,满营慌乱。
  -----
  剑南道的军营中,言晓舟疲累地趴在一张方案上,守着伤员。
  她昏昏间好似做了一个梦。
  梦里在追着谁,却一团迷雾,什么也看不清。
  又模模糊糊地,回想到当初,她告诉二哥说自己要去找杨三郎。
  那时候她满心期待,说他的人生不应该只是少年。他还有后半生,他还有——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忽然,她听到了军营中的欢呼声,她从梦中惊醒。
  言晓舟以为杨嗣终于打仗回来,她欢喜地拉开帘帐,想看他有没有受伤,这次会不会伤得更重——
  “三郎!”

章节目录